
林大钦与陈北科、翁万达并称潮汕三杰。其学术思想主要是当时盛行的王阳明学说。后人集其生前作品结集《东莆先生文集》,潮学学者黄挺补充整理为《林大钦集》。林大钦在潮汕地区民间有大量传说故事,不少潮汕熟语亦与其相关,他的蟾宫折桂,为一代代潮汕学子树立了一个奋发向上良好榜样。
人物生平
身世家庭
林大钦为明代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现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三村人)。出生于1511年12月25日(明正德六年十二月初六日。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 )。
据其同代人薛侃《林大钦传》的记载:他生于书香之家,自小嗜书,尤喜爱苏洵的《嘉祐集》,又得族伯万卷藏书“资以自广,寻浸博通子史百家言”。后遍读苏轼、苏辙文辞,由是操笔为文,其后人对其文章评价“奔腾磅礴,酷肖三苏风格”,应自少时习起。
在参加乡试前,林大钦曾为谋生计,在塾馆任过教职。明代林熙春更说“甫十八而丧父,多方为附身之需”,当含抄书、教书等项。
林大钦登第前即已娶了孙氏。仙都《林氏家谱》上就明载着林大钦妻妾三人,正为“敕封安人和婉孙氏”。林熙春则明确地说他在父死之后,“偕伉俪以事母,竭力备养志之奉,若忘其家之最贫”。
科举入仕
1531年(明嘉靖十年),林大钦参加潮州府乡试,一出手便崭露头角,他“就试有司,督学王公(按:广东提学副使王世芳)得其文,奇之,以荐于巡按御史(按:即吴麟),相与叹曰:是必大魁天下者。”
同年,1531年(明嘉靖十年)秋,林大钦参加府试,提学使王世芳奇其文,推荐于巡按吴麟,乃更试以“李纲十事”,见其文“考据详核,词旨凛烈。”大为称赞,谓“是必大魁天下”。同年秋,林大钦抵省城参加乡试,获举人第六名。
应试期间,林大钦大量的应试文章中,已显示出一定的忧国忧民政治情怀和不俗的水准。如《李纲十事》就很有“医国”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李纲“忠义勇略,允孚时望”,其“规划措置,真足以收拾夷虞”,其“十事之议,皆当时国事所特急”。李纲是两宋之交主战派名臣。高宗即位,李纲拜相,力图恢复,联合河东、河西各路义军抗金,并上疏议十事:国是、巡幸、赦令、僭逆、伪命、战、守、本政、责成、修德。林大钦认为,这十议都是救国抗金良策,直截了当地指出:“使此策能行于建炎之前,则固不至建炎之祸;使此策能行于建炎之后,则亦不至有南渡之耻。”为此,他确切地断定:“宋未尝无可为之势,亦未尝无可为之臣,第无能为之君!”这就是说医国需要有“豪杰”,更要有“明君”。其文一针见血,确如薛侃所说:“考据详核,词旨凛烈,读之觉奕奕有生气。”
1532年(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赴京会试,在礼部会试上获第12名贡士,取得殿试资格。再参加由明世宗亲自主持的殿试,1532年4月24日(明嘉靖十一年三月戊辰。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 ),被明世宗钦点“御擢第一”,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参与编修《武案实录》。
林大钦中举后赴京,顺利通过礼部会试取得廷试资格,殿试那天,“天子临轩赐对。一时待问之士,集于大廷者凡三百余人”。“先生年二十二对大廷,咄嗟数千言,风飙电烁,尽治安之猷,极文章之态”。终为嘉靖帝所器重,御擢第一。这里所说22,当为虚龄。以《林氏家谱》所载出生年月推算,实际上只有20周岁又3个月。以如此年轻的岁数夺取了三年一科的举世瞩目的状元桂冠,在中国科举历史上实属罕见。
林大钦的人生亮点在壬辰科廷试中体现,当时所作的约5000言《廷试策》,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该文持论剀切,论述明快而透辟;切中时弊,措施得力而实用;流畅奔放,文笔犀利而平实。历代论者均不约而同地以其比之贾谊、苏轼的策论,丁自申谓其“以合于苏长公制科之策,不辨其孰为长公者”。郭子直谓其“气鬯词雄,翩翩乎苏长公风骨”。曾迈称其“出入两汉,驰骤长苏”。洪梦栋则谓“排荡屈注,直与子瞻《万言书》争千秋之价”。陈衍虞说得更透,称赞林大钦“诸策已高距千仞峰头,令人攀跻俱绝,所谓屈注天潢,倒连沧海者,于寸玑尺幅见之。杂置苏集,谁判渑淄。”
告假辞官
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林大钦因母亲不适应京城气候,又深感宦海叵测,且为内阁副辅严嵩等嫉忌排挤,遂告假奉母回乡侍养。
回家乡潮州府后,朝廷虽然多次召唤,但林大钦皆“屡趣不起”,“屡促不就”。
乡居十余年间,林大钦在宗山书院(今属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塔下村。见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纪事》附录.潮汕地区的历史沿革 )讲学著述。喜阳明学,与薛侃、罗洪先、王畿等多信函往来,切磋学问。他关切当地民生,曾倡筑东莆一带堤围。林大钦创作了大量诗歌,其诗有“冲淡闲适,极似陶潜”之誉。
卅四而逝
1540年(明嘉靖十九年),林大钦母亲亡。林万念俱灰,在办理丧事过程中数度咯血。此后更无心世事,彻底归隐山林。
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林大钦自觉身体每况愈下,将不久于人世,便集中精力将自己以往所作诗歌355首汇集成册,并写了序言。
1545年9月17日(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十二日。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 ),林大钦病逝。
个人作品
作品一览
后人整理著述《东莆先生文集》6卷(即《林大钦集》6卷)。
林大钦生前未曾成书。到1716年(清康熙五十五年),其从玄孙凤翥搜辑前明所存诗文,加以校勘,合刊为该《集》。以后光绪及民国期间有重刻、重排本。1995年,潮学学者黄挺教授依据之前各种版本及选本,补充整理成《林大钦集》,并加校注,成为最为完备的林大钦著作。
诗词选摘
啸歌
青山谁与歌?白云空婆娑。
壮心徒激烈,岁暮将若何?
三杯起高咏,一啸净秋波。
纵横何足道?意气郁嵯峨。
九日与客对菊
浊尊泛菊他年事,落帽风流万古情。
取醉不辞留夜月,相逢又得此生清。
秋斋闲眺
碧草清秋丽,斋居思渺然。
远山催落日,白水净寒天。
故国风烟满,荒原独鹤还。
何当凌倒影,飞锡问真玄。
草堂看花三首
无赖春色太增情,枝枝叶叶向人倾。
每愁风雨殊烦恼,却怪雨中花迥明。
纵然花发春将遍,兰子丛萱各擅芳。
一夜小塘深雨露,莲枝又放数根香。
莫怪花前笑语便,人间何事苦凄然。
从今扫却樊笼障,我在桃源深处眠。
遣兴
吟诗岂必耽佳句,饮酒应须会性真。
好记襄阳庞处士,闲过江湖一百春。
雨中新竹
细雨稍欲过,新竹自欣欣。
微根初出地,高势欲凌云。
孤直自天性,清苍映夕曛。
春深花更落,赖此扫尘氛。
春园言怀
素是独往客,花时情更真。
三杯酬云月,一曲太平春。
轶事传说
例俗由来
潮汕有个习俗,儿童每到十五岁,就得履行“出花园”手续,按例就要“咬鸡头、穿红屐”,相传这个例俗是仿照当年林大钦少年时期的做法而一直继承下来的。
少年时期的林大钦,因为家里很穷,没法供他读书,但毕竟他父母亲不忍心他失学,经东借西凑,勉强为他交了书费,让他上学。上学那天,因没钱买红鞋,他父母亲又难住了。因为学生入学必须穿红鞋,一是穿鞋是斯文的表现,二是仿效官鞋,意味将来孩子也能当官。最后他父母亲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来:到街上买了一双便宜的木屐,然后用红油将木屐涂成红木屐,将它当成红鞋,让大钦穿着去上学。
上学第一天,林大钦穿着红木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了。路上,他看见许多人在围观什么,就好奇地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有一个人手里提着一只大公鸡,脚下摆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雄鸡头上髻”,并对围观的人群说:“这个对让你们对,谁若对上了,这只大公鸡就送给谁。但若对错了,就请送给我一文钱就行。”围观的人都不作声,可能都在苦苦思索。此时适逢林大钦的衣袋里尚存有一文钱,他暗想,我何不来试一下,若对错了,这文钱送给他没多大关系,如若对上了,这只大公鸡抱回去,爹娘一见定然甚为高兴。主意既定,林大钦便上前大声说:“我来对一一‘牝羊颔下须’”。在场的人听了,都大声叫好,那个提大公鸡的人也不得不连连点头,并上前把大公鸡送给林大钦。林大钦抱着大公鸡,欢天喜地地回到家里,将情形告知他父母亲,他父母亲听后,高兴极了,便将大公鸡杀了,剁了个大公鸡头让大钦吃,意思是:希望大钦每次考试都得头名,日后当官戴红冠。后来,果然大钦考中了状元,人们才记得他儿时曾有过这么一件事,认为这是个好兆头,便在以后凡孩子初入学时,都要给孩子穿红屐和吃鸡头,这个做法一直沿袭下来.成为今潮汕儿童“出花园”的习俗了。
初当先生
当林大钦读书读到十六岁的时候,他父母亲觉得实在难以支持下去了,便对他说:“钦儿啊,你已经不小了,咱家实在太穷,你还是想办法挣钱吧。”林大钦的确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他听了父母的话后,便退学回家。但要干什么呢?做生意无本钱,做苦力欠力气。最后经人介绍,决定到附近一个乡村去当教书先生。
第二天,林大钦便随这个介绍人来到这个乡村,见过族长。族长见他还是个孩子,有点看不起他,但又未知这个孩子的学识如何?决定当场试他一试,便笑着对他说:我们这里有个地方叫‘银湖院’,院后生长了许多‘虎耳草’,我曾以之打算作一副对联,可是只拟出上联,下联怎么也拟不出来。你既然是来做先生,就请麻烦帮我想一想吧。”林大钦笑着问:“那上联你是怎么拟的?”族长答:“银湖院后虎耳草”。大钦听后又问道:“你们村后不是有个‘金石宫’吗?听说宫前面种有不少龙眼树,你可以用它来作个下联吧。”族长听后即答道:“那就有劳先生了!”林大钦听毕即随口吟道:“金石宫前龙眼花。”族长见大钦思路灵敏,才华不凡,下联又对得如此工整,遂答应他在这里当教书先生,同时对他十分器重。
有一次,翁万达的丈人孙有庆要过生日,准备大摆酒席,宴请众乡亲朋友。当时适逢林大钦正在孙有庆家中当先生,按理应请他赴宴的,但眼见孙府的请帖都发完了,就是没有林大钦的份儿。
孙有庆生日那天,林大钦闷闷不乐地坐在家里,他母亲也为他感到气愤。
快到晌午的时候,孙有庆的仆人匆匆送来一张请帖,他母亲接后打开一看,不觉又呆住了:虽说是请帖,可里面全没有一句请人赴宴的言辞。便将其递给林大钦,林大钦接过一看,只见上面书:“吃尽牛头肉,猪儿借刀烹;传书人不见,片言在丹青。”便笑着对他母亲说:“孙有庆请我马上赴宴!”他母亲不解地问:“他里面没有请你赴宴啊?”林大钦对他母亲说:“孙有庆写的请帖是一则字谜:“吃尽牛头肉”是“午”字;“猪儿借刀烹”是“刻”字;“传书人不见”是“专”字;“片言在丹青”是“请”字。连起来就是“午刻专请”。林大钦的母亲听后,“哦”的一声,高兴地笑了。
吟诗借宿
林大钦在外教书时,有一次因事外出,回来时不想天色已晚便到一个叫“黄山”的乡庄借宿。但他一连敲了好几家的门,人家都不让他借宿,生怕是强盗或歹徒化装来寻麻烦。林大钦气得骂了一句“黄山脚牛,唔识大鸟!”此时,乡间有一长者上前对大钦说:“你既是教书先生就是懂得文墨的人,若能以你刚才骂的那八个字,做首‘藏头诗’,我们就让你借宿。”林大钦听后心里也就明白了:因为当时各地乡村盗贼甚多,为安全起见,黄山乡人才不肯轻易让林大钦投宿。而做好这首藏头诗,也足以证明他的身份。于是他略思一下,便大声地吟颂起来:“黄昏步行到此间,山路崎岖实艰难,脚酸手软行不得,牛羊归巢客心寒。唔尝结交路朋友,识读诗书也枉然,大鹏飞过庭前树,鸟巢栖凤有何妨!”那长者和众人听了,都佩服林大钦的高才,也确认他不是坏人,就让他在黄山乡借宿了。
巧对得妻
有一年,翁万达的岳父孙有庆又要过生日,照例大摆酒席,宴请众亲友。林大钦是孙有庆聘请来的先生,当然也少不了他的份儿。是日,林大饮应邀参加宴会,因孙有庆十分赞赏林大钦的才华,所以他对林大钦十分器重,入席时,把上座让给林大钦。此时,翁万达也应邀前来赴宴,一见上座坐了一个不相识的青年人,便不高兴起来。经他岳父孙有庆介绍,才知他叫林大钦,然而他暗想:林大钦只不过是个小小的教书先生,有多大本领,他竟坐上座!便想当着众人面前,使他难堪一下,便对大钦说:“今天有酒不可无对,林先生敢答我的对么?”林大钦答:“虽不能说‘敢’,但愿听翁进士指教。”翁万达听罢,看见桌上已摆了蟹、虾等和其他酒菜,便随口念道:“叉手蟹.鞠躬虾,今日敢来陪进士”,林大钦听了,也毫不客气地答道:“扬爪龙,展翼凤,他年要去待至尊”。翁万达听后,不禁吃惊地想一一这小子口气不小啊。
酒过二巡,翁万达望见烛台上的红烛,火舌大而红,又作对道:“烛火腾腾,如虎弄舌”,林大钦听罢,侧眼看见一傍的香案,轻烟缕缕上升,即答对道:“香烟袅袅,似龙翻身”。翁万达见他才思敏捷,口气不凡,日后必定成才,便私下与孙有庆商量,将尚未出阁的小姨子许配与林大钦。
正是:林大钦无心答联对,翁万达有意拉良缘。
助鬼解难
在林大钦定亲后第二年,适逢正赶上魁期,林大钦遂决定上京考取功名,时潮人往京城,都必先从揭阳岭上之古道,然后过惠州直达番禺,再转道上京城。这一天近晚,林大钦行至揭阳岭时,有一些当地人告诉他,前面有个地方叫“白水际”,夜间是不可赶路的。听说从前有个秀才,也要上京赶考,走到这里,看见“白水际”这地方山清水秀,别具特色,便无意中哼出一只上联来,但怎么搜肠刮肚,也找不出只下联来,被同行的人笑个半死。这个秀才顿觉无地自容,一气之下,竞寻短见死了。自此他的阴魂不散,每天天一黑,便在“白水际”附近不断地、重复地念他那只上联,那凄厉惨然的声音,令人毛骨悚然。弄得过路的人,每到天黑,都不敢从这里经过,通常是在离“白水际”不远的小乡村“黄泥垅”投宿过夜,第二天早上,才敢赶路通过“白水际”.林大钦听后,心里想:都是同仁,理当有事相帮,若能为之找只好下联,以后使他的鬼魂免在这里作祟,既帮了同仁,又为当地做了一件好事。主意既定,他即乘着月色,单身往“白水际”而来。
林大饮刚走进“白水际”不久,就觉得阴风阵阵,寒气迫人,加上明月被乌云盖住,使之一片阴阴森森,令人可怕。突然,在林大钦的耳边响起一串异常凄厉的声音:“‘白水际,白屋白鸡啼白昼’下联何在?哈哈哈……”鬼魂在惨笑着。林大钦见状,挺起眉头,大着胆子,迎着鬼魂的方向大声喊:“下联在此一一‘黄泥垅,黄家黄犬吠黄昏’”。林大钦吟毕,很奇怪,那鬼魂长啸一声而逝。
自此“白水际”又恢复了平静,人们又在这里自由自在地通过。
作对过渡
林大钦中了状元之后,皇帝赐了他假期,以便回家安顿家小和显示一下威风。他回家后,有一天要到隔河的地方去拜访一个老友。但到河边渡口一看,不见一只渡船,正在为难之时,适逢前面飘来一只小渔船,船上有一老渔夫正悠闲地在船尾生火做饭。林大钦见状大声喊道:“老船家,请你渡我过河可好?”老渔夫头也不抬地反问:“你是谁?要到对岸干什么?”林大钦的随从听罢遂答道:“我家老爷便是当今状元林大钦,要到对岸走访旧友”。老渔夫听说是当今状元林大钦,知道是潮汕有名才子,便有意试他一试,说:“你既然是当今状元爷,必定才华横溢。我如今出个对子,你如果对得好,我就渡你过河,但若对不好或不会对,不管你官多大,赏钱多少,我都不愿意渡你过河。”林大钦没法只得叫他将对子说出来听听。
这时老渔夫看见前面不远地方,有一只载满西瓜的船,被一阵大风吹到岸边,遂作对说:“南船载西瓜,被东风打入北港”。林大钦听后,一时想不出适当的对子来,便竭力思索。忽然听见对岸有个妇人对她的婢女说:“夏莲,你回家拿只箕子来,盛些冬蝤送往秋溪。”林大钦一听,喜上心头,马上向老渔夫回对道:“春箕装冬蝤,令夏莲送往秋溪”。
老渔夫听后,连声称赞说:“真不愧当今状元爷。”遂把船靠岸,渡林大钦过河。
戏弄村姑
林大钦中状元回家度假时,有一次独自一人外出闲游,不觉来到一个乡村,看见有一个年轻貌美的村姑正在河边洗衣服,裤腿卷得高高的,露出一双雪白光滑的大腿,几点水珠缀在腿上面,更显得美丽迷人。林大钦一见顿觉魂消魄散,心血来潮,遂情不自禁地吟道:“一双玉箸插银河,红裙绿襦映碧波;状元夫人你不做,岂欲嫁给种田哥?”
林大钦的意思是借此表白自己的身份,也抒发一下自己惜玉怜香的情怀。然而那村姑也非等闲之辈,她虽然身居山村,但也是个颇懂文墨的人,听大钦的口气,分明是个状元爷,但这样毫不斯文,口出秽语,公开戏弄她,也就毫不客气来个“回礼”:“状元头上戴乌纱,十年八载难回家;虽然嫁给农夫婿,日间种田夜回家。”
林大钦被她这么一顶,甚感不光彩,但为了显示他“状元爷”的威严,又硬着头皮念道:“我家住在潮州城,刀剑斧头随我行;敢取千年老松柏,何况一个妇人家!”
那村姑见林大钦越来越不象话,气得圆睁杏眼,横竖柳眉回击道:“我家就在这河边,内有火炉共铁钳,任你刀枪有多硬,抛进炉中软如绵!”
林大钦听罢,知道棋逢敌手,很是后悔,便十分狼狈地离开了。
计救家乡
林大钦自从中状元以后,穿的是紫袍玉带,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红楼琼阁。因皇帝很赏识他的才华,所以经常召他进宫,一同下棋行乐。
有一年,适逢广东省海阳县大旱,田园颗粒无收,而朝庭照例征收租税,加上地方官吏趁机大饱腰包,海阳到处饿孚遍野,民不聊生,一派惨象。
林大钦在京城早有所闻,决心为故乡解救危难,怎奈皇帝的至高无尚和圣旨之权威,几次欲言又止,唯恐引火烧身。但他毕竟是个具有状元才的人,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决定利用皇帝那“圣君嘴”的权威,自己编颂了一首有韵的谚浯一一“棋子将一将,海阳免征粮”,以便见机行事。
尔后,每逢皇帝召他进宫下棋时,他每将皇帝一下棋,就随口念道:“棋子将一将,海阳免征粮”的谚语来。但遗憾得很,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也不知和皇帝下了多少盘棋,皇帝仍然毫无反应。但林大钦毫不恢心,照样坚持每将皇帝一下棋,依然念出那句谚语来。
有一天,林大钦和皇帝又在下棋了,正杀得难解难分之际,林大钦故意卖了个破绽,让皇帝将了自己一下棋,扭转了皇帝被动的棋局,高兴之际,皇帝竟情不自禁地也和林大钦一样,念出了早就听得滚瓜烂熟的“棋子将一将,海阳免征粮”的谚语来。林大钦一听,即跪下道:“谢主宠恩!”并立刻喊来值班官员:“传万岁口谕,从现在开始,广东省海阳县不用征收粮食”。皇帝一听,正要开口制止,怎奈天子金口既出,怎能挽回,只得罢了。
自此,海阳县免征官粮,并逐渐恢复元气,逐渐成为全国一个比较富饶的地方。
短命缘故
林大钦是明代潮汕一个俊秀颖慧的才子,是嘉靖年间考中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尤以文章超群而名于世。但他这样一个人才,仅寿长三十四岁,这实在令人痛惜!他为何如此短命,有这么一段传说。
相传古时,每逢有人考中状元,皇帝就赐他游街三天,让他威风一下。林大钦也不例外,当他游街至御街时,适逢皇后在楼上看见,见他是个漂亮的状元,甚为怜爱,在他走过皇楼后,皇后情不自禁地呼喊林大钦的名字,意为让她多看一眼。这时林大钦听到皇后在呼喊他,要回头又恐犯“偷看皇帝内人”而被治罪,林大钦遂想出一个办法来:头脸保持原来方向,把状元帽的正面转向背面向着皇后,这样算是朝见皇后了。皇后在楼上看得真切,也就明白他的意思,不由喃喃地称赞说:“林大钦这个短命仔真聪明。”
不久林大钦因对已去世的家慈思念过度,也病逝了。后人传说:皇后也是“圣君嘴”,林大钦的早逝,是皇后说他“短命仔”的应验。
荣进有数
林大钦少年得志,为人朴直。据说,在其参加会试期间,礼部尚书夏言曾上疏:“举子经义论策,各有程式,请令今岁举子,凡聘词浮诞磔裂以坏文体者,摈不得取。”世宗诏准,并立刻传达给所有参加考试的举子。廷试之后,都御史汪鋐得一卷十分诧异,说:“怪哉,安有答策无冒语者?”大学士张孚敬取过审阅,极为赏识,以为“文字明快,可备御览”。遂附孔天胤(榜眼)、高节(探花)二卷之后进呈,而恰好世宗偏偏爱好林大钦的苏氏笔法,破格亲擢第一。夏言大骇,乃询问林大钦,是否知道考前的规定。大钦对道:“某实不闻此言,闻之安敢违也。”原来考官向大家宣布规定那天,林大钦有事未到。人们叹道:“荣进有数,非人所能阻也。”
莆田祭祖
相传林大钦状元及第后,告假回乡,到福建莆田认宗祭祖。莆田祖祠张灯结彩,祭品盈丰,祭礼隆重。行祭之前,一耆儒手捧笔墨把对联挂于香案前,众人见上联写着13个大字,工工整整,下联却是空白红纸,耆儒对众说,等林状元到来,请他先作对。
倏忽,祭祖队伍到,林大钦下轿步入厅堂,礼生把他引至香案前,作揖说,“请状元爷作对。”林大钦看到上联是:山宗崇 山支岐 二山分出 成宗支。林大钦略微思索,提笔蘸墨,从容作出下联:木公松 木叔椒 双木成林 论公叔。众皆哗然,既赞林大钦的状元才,也赞耆儒之别出心裁。此成为林族美谈,历代相传。
修建文塔
西陂天后宫是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七层宝塔,坐落于永定区高陂镇西陂村水口,又称印星台、状元塔。它是因明朝嘉靖年间状元林大钦而建。林大钦是广东潮州人,因少年失怙、家乡受灾,流落永定。西陂富商林贲山见其聪明,收为养子,供其读书。明嘉靖十一年,林大钦殿试钦点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主修国史。林贲山年高,林大钦不忘养育之恩,欲回乡省亲,以尽孝道,获皇帝恩准。林大钦衣锦荣归,乡村父老以林大钦中状元为由,倡议在村中建一座七层印星文塔,以祈文脉绵绵。文塔建成,林大钦金榜题名、孝敬父母的佳话也就代代相传。
史籍记载
• 张廷玉《明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宗一:
(嘉靖)十一年春正月辛未,祈谷于圜丘,始命武定侯郭勋摄事。二月戊戌,免湖广被灾税粮。三月戊辰,赐林大钦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 郑昌时《韩江闻见录》:
先生正色立朝,与附势者不相入。后有贵人屡书招先生去,先生辞谢,知权贵之难熄也。
• 郭子章《潮中杂纪》卷九郡邑志补《林东莆遗事》:
田汝成记云:林大钦,字敬夫,自号东莆子,海阳县人,年二十二及第。先是,礼部尚书夏言知贡举,上言:举子经义策论,各有程式。迩来文体诡异,旧格屡更。请令今岁举子,凡刻意骋词,浮诞割裂,以坏文体者,摈不取。
上从之。会试既毕,夏公复召予语曰:进士答策,亦有成式,可谕诸生,毋立异也。予曰:唯。因诸举子领卷,传示如前。诸举子皆曰:唯。既廷试,诸达官分卷阅之。时内阁取定二卷,都御史汪公鋐得一卷,大诧,曰:怪哉,安有答策无冒语者。大学士张公孚敬取阅一过,曰:是虽破格,然文字明快,可备御览。遂附前二卷封进。
上览之,擢无策冒者第一。启之,乃林大钦也。夏公大骇,谓予何不传谕前语。予无以自解,乃就大钦询之。对曰:某实不闻此言,闻之,安敢违也。予乃检散卷簿,则大钦是日不至,次日乃领之。因叹荣进有数,非人所能沮也。已而,授翰林院修撰。以疾告归,未久卒。
• 乾隆《潮州府志·坊表》云:
“状元坊,在大街。为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建。”
历史评价
林大钦对提倡道学可谓是不遗余力。不论是在讲学中,还是在与友人切磋探研中,他都竭力加以倡导、阐述,以至于使旧里儒生,不致惑于佛老。而且,他还对其母也竭诚地加以渲染,使其母“不焚香以徼福,不供养以幸报,平心易行,起化门内以及于众人。”这在迷信佛老之风盛行于全国的情况下,的确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林大钦生活的时代,正是王阳明心学开始盛行,并进而发展到足以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时期,潮州各地不少名人显宦,诸如薛侃一家,杨骥兄弟,陈明德,陈思谦,以至功名显赫的翁万达等,都是阳明心学的崇拜者。王阳明便曾直言“海内同志之盛,莫有先于潮者”。林大钦与这群学人,多是至交,常与切磋心学心得,深受阳明学说影响,实际上,他上京赴考,已曾参加过王门学者40多人的聚会。后回潮讲学,讲的就是阳明心学。《华岩讲旨》就是他的讲稿,也是他心学研究的代表作。
在《华岩讲旨》一文中,林大钦论说的中心内容全在论心学道,这是心学的内核,是研习心学者首必弄清的问题。他明确指出:“诸贤进学,先须理会此心。”林大钦认为,“此心广大虚空,原无取舍爱恶”,“此心神秘无二,本自条理”。这显然与此前区别气性善恶,区别“本体无欲是非之心”与“世情之心”的主张(这种主张一如朱熹的区别“道心”与“人心”),已有原则上的区别。尽管文中还有“妄心”与“正心”的区别,但他将这个区别限定在“妄心即正心”的前提下,其区别也只是从体用动静上来说,正所谓心体原本“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心动则妄,不动何妄之有”?也就是说,妄心复于不动,也就无善恶,就是“正心”了。因此“心本无欲,以妄为欲;心本无妄,见欲则妄”,“见可欲而不乱,则性定矣”,“天下殊途同归,百虑一致”,“是以君子扩然大公,物来顺应”。
潮籍学者黄挺一再指出:林大钦的“《讲旨》论述是以阳明学说为依归的”;“《华岩讲旨》论心说道的言论,几乎都祖述阳明”,“连用语都从王阳明那里搬来”。在王阳明看来,人人都有良知,因而“致良知”的修持方法自然也应该是简易的。林大钦在《华岩讲旨》中在强调读书穷理的重要作用时,也强调了这一良知说:“诸贤须知吾道原从自心,实存自得”;“圣贤百言,异世同符”;“尧、舜、孔、颜之道,原是愚夫愚妇天然之心”。本着这个精神,他在给友人的信中一再强调修持简易说:“夫道之至迩至易,不得外求”,“良知故易,良能故简,易简天下之理得也”。“易简之性,本不落于想象”。对因主易简而出现的“不须读书”的误解,他在《讲旨》中给予反驳:“若谓读书为心累,则必不读书,便有必不读书心累”,“无心累者,安得书累”。
林大钦的论述,对阳明学说还是有所发挥的。特别是《讲旨》中说:“千古圣贤说学,真实平心,原从吾人各足之心。如尧曰执中,文曰缉熙,孔曰一贯,颜曰博约,曾曰至善,思曰明诚,孟曰性善,周曰无欲,程曰性定。”林大钦又分析说,这些学说,谁都听到了,谁也都能讲了,但如果“不察其义,不会于心”,就如同“暝目而辨五色,闭耳而审五音”,那么,即使是“师旷耳提,离娄面命”,也不能得到了。为此他强调说:“诸贤须知圣贤千言万旨,皆是形容吾心妙义,乃知至道真从心得,非由拟议。”然后逐—进行阐发“执中”,“缉熙”,“—贯”等,这一定程度上在构建他自己的心学道统,确有其独特见解,非唯阳明之马首是瞻。联系到他对薛侃《惠生八问录》的评断:“近蒙寄《惠生八问》,虽辨问周明,莫非实事,然觉毁誉之心未忘,而精察之功少慢,若顾形迹声色之末,非我廓然无情之体,势将治己约,而望人周矣。”其不完全囿于王学的倾向就更明显了。这一裁断是很不客气的,其精神与《华岩讲旨》有关”妄欲之心“的分析可谓一脉相承。
此后,由于与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嘉靖八年状元,授修撰),王畿(字汝中,号龙溪),林春(字子仁,号东城)等信札往还密切而深受龙溪、泰州学派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越来越突破了阳明学说的藩篱。他不但在给友人的书信中经常阐述他的新观点,而且似还有新的学术手稿问世,所谓“年因无事,遇兴辄书,遂尔满轴”:“欲献疑于兄(指王畿),以求反启于我”。同时,还修改了他的《华岩讲旨》。因“近有友人刻传,偶取一帙读之”,“觉旧日字义有未融处,故而略加删定”。综观林大钦的信札,他后期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新的主张:
一、以“现成良知”论,否定了王阳明的“良知”说。林大钦在《与王汝中兄》信中说:“善恶同于幻化,思虑等于冥蒙,清净均于大道,灭绝齐于生发,故混于物而不垢,离于物而不净。”他认为“人心之真,万古不磨,原自廓然,非由圣传而有”;“不传而自明,不求而自至”。这就是说,“道”妙在“无为”,一切都不必去做,求其自然。
二、以“无思无虑”否定“读书明理”“致良知”的修持方法。林大钦主张本体即工夫。他认为,由于“道以无为为妙”,“非人力为之”,所以心学之道只在于让心纵横自在,无思无虑,即灭即生。在他看来,什么“致良知”,什么“读书明理”,都是不可为的,也是多余的,而且可以说是书读多了反而把人弄糊涂了。他在组诗《感兴》中,对这一思想更是抒发得淋漓尽致,诸如“所困在群书”,“开颜抑遗帙,茫然失所宜”,“神德本自然,岂为知识迷”,“斯理苟能明,何必读多书”等等否定“读书明理”的诗句,触目可见。
三、以“托志泉石,安命乐天”否定“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观念。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封建时代土大夫公认的价值准则,被称为“三不朽”。林大钦撰写了《驳<左史书>》一文,对这“三不朽”给予无情鞭笞。他严肃指出,以此“三立”为不朽,让人们去“奔走功名,跷足富贵”,那是“诡异流遁,饰行动众”,使人丧失本性。为此,他极力主张“托志泉石,安命乐天。纵心容冶,逍遥自然”。与此同时,他一反“无欲”主张,提出了“今之所称无欲者,寡欲而已矣”的新的道德价值取向。当然,这种“寡欲”主张与否定“三不朽”似一致,又不一致。否定“三不朽”不是“无欲”了么?大概“托志泉石”也是一种欲罢。
林大钦学术思想上的变化,有他个人的社会经历的特殊原因。嘉靖赞赏他的文章,但嘉靖远非明君。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朝政日非以至根本就不可收拾,“从此功名之心益消,任放之情转笃阳”。从积极人世到消极出世,从致良知到道妙无为,从读书明理到何必读书,这都是林大钦的必然归宿。而阳明心学的发展规律似也可从中悟到其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