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én cí hóng
陈慈黉
发布单位: 大潮汕文化及族谱平台
分类: 潮汕人物 已阅览: 41
制作人:
   附言:
/32
提示:(1)制作人、附言中的文字可修改。(2)请注意文明用语,依法、依规使用。(3)生成的小卡片上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即可浏览该页面。
生成卡片分享
保存卡片

内容描述

       陈慈黉(1843年-1921年) 又名陈步銮,商名陈黉利,广东省饶平县隆眼城都前美乡(今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人,他的一生堪称传奇。由于颇有经营天赋,陈慈黉十来岁就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不到二十岁就全面掌管香港乾泰隆行。
陈慈黉公

       1855年,陈慈黉弃学从商随父亲到香港打理“乾泰隆”行,清同治十年(1871年)子承父业前往泰国曼谷设立“陈黉利”行,先后在新加坡、越南西贡设立多家分行。
       潮汕有句俗语“富不过慈黉爷”,意思是再富也比不上陈慈黉。因为陈慈黉将陈黉利行在颇具规模的跨国米业贸易体系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集工商贸易、金融保险、船务航运和房地产于一体的跨国企业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被誉为“泰华大财团之首”。1903年,陈慈黉返回故乡隆都前美颐养天年,把统辖黉利各埠企业的重任交给次子陈立梅。陈慈黉于1921年在家乡逝世,享年78岁。

经历
       少即接管其父业务,1871年于泰国曼谷创设陈黉利行专营出入口贸易,陆续创设各火砻于曼谷。与族人集资创设陈生利行(后改为陈元利行)于新加坡,联泰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汕头经营于一环;61岁时回乡,捐资修桥筑路;倡建新村,创办成德学校。

少年当家
       陈慈黉,又名陈步銮,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人(隆都镇原属饶平县)。著名潮汕籍泰国华侨,人称“暹罗米王”,当年泰国华人都尊称他为“慈黉爷”。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幼时因家贫到香港做船工,白手起家创立“乾泰隆”,是当年樟林港最著名的红头船主,人称“船主佛”。1844年陈焕荣喜得长子,取名慈黉。颇有经营天赋的陈慈黉十来岁就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不到二十岁就接替卧病的父亲全面掌管香港乾泰隆行。如果说陈焕荣白手起家,打下家族事业基石,那么真正创下江山的要算陈焕荣的儿子陈慈黉。

泰国市场
       十九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颠覆了以往的模式,在生产力新陈代谢中,陈慈黉清楚地意识到新出现的蒸汽轮船必然将取代传统靠人力和风力的红头船,凭红头船经销南北货物的优势也将逐渐丧失,这对自己家族长期经营的生计势必有影响。同时,在暹罗,他发现这里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简直是心中理想的创业基地。在与父亲商谈后,1871年陈慈黉到曼谷开设陈黉利行,专营进出口贸易,尤其是以运输销售暹罗大米为主。由于生意红火,陈慈黉在湄南河边开办了第一间火砻(即机械碾米厂),后来又陆续开办多家火砻,成为闻名遐迩的火砻王。

新加坡市场
       潮汕地区自古以来人多地少,对粮食尤其是大米的需求量非常大。于是陈慈黉在汕头设立了黉利栈,以经销暹米为主,同时经营进出口贸易和钱庄。陈家的钱庄财力雄厚,据说,当年的汕头黉利栈每晚清点银元数时,因为太多来不及一一点算,只得用米斗来量算。1880年,陈慈黉到新加坡设立陈元利行,重点经营的仍然是暹罗大米的运输和销售,经陈元利行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及印尼等地,成了当地大米的主要供应商。一心想成为火砻霸主的陈慈黉,在一路经销、一路设点的运作中,扎实努力地朝着这个区域性米业贸易霸主的目标步步推进。

香港市场
       香港是陈家第一代掌门人---陈慈黉的父亲陈焕荣在大陆设店的第一站,其创办的乾泰隆行在香港南北行中已成为一面旗帜。后来陈慈黉又在文咸西街再设一间专营暹米的陈黉利分行,与乾泰隆并行运营。仓库存放的大米达上亿公斤之多,成为香港当时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大米批发商。1899年陈慈黉将贸易版图扩展到越南西贡,在堤岸巴黎街37号创设乾元利行,主营业务是将安南米经销到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由此可见,陈黉利通过下辖的各大商行的联系往来交易,已形成一个国际性区域贸易网络,成了名副其实、人人仰慕的“大座山”。

教育子女
       潮汕有句俗语“富不过慈黉爷”,意思是再富也比不上陈慈黉。因为陈慈黉将陈黉利行在颇具规模的跨国米业贸易体系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集工商贸易、金融保险、船务航运和房地产于一体的跨国企业集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被誉为“泰华大财团之首”。然而陈慈黉之所以能“富甲南洋”,与其兼容广纳,任人唯贤的经商才略,以及严格的家庭制度不无关系,为防后代产生“乘凉”思想,慈黉在泰国出生的次子陈立梅,9岁便由其带回家乡“延师课读”。二战前后,在香港读书的慈黉子孙,一律住在香港“乾泰隆”行里,往返学校自己坐电车或公共汽车。学成之后,从家族公司的低层做起,“始视其才而试之以事,验其成,然后再委之以重任”。

兴办公益
       1903年,陈慈黉返回故乡隆都前美颐养天年,把统辖黉利各埠企业的重任交给次子陈立梅。陈慈黉于1921年在家乡逝世,享年78岁。陈立梅不负重望,家族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陈慈黉是老一辈潮籍华侨在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先驱之一。他慷慨出资,前后筑桥修路,改善交通状况,以方便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顺畅;带头捐资疏浚沟渠用以帮助农民灌溉,以保收成;兴办学校,让适龄学童都能免费就读。由他独资创办的隆都前美乡成德学校,是粤东地区最早的侨办学校。

影响
       后世纪念:在汕头有一座名闻海内外的建筑群---陈慈黉故居,是汕头八景之一,广东省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被人盛赞为“潮汕小故宫”、“岭南第一侨宅”、“南国大观园”。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的陈慈黉故居,耗时近30年,占地2.5万多平方米,一共有厅房506间。是中国所有宅第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这座规模庞大的侨宅位于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是清末民初泰国“泰华八大财团之首”的陈慈黉在家乡前美村建造的。 陈慈黉故居,位于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素有“岭南第一侨宅”之称,是电影《暴风》的取景地之一。 陈慈黉故居是广东著名民居之一。

人际关系
       陈慈黉父亲陈焕荣,字宜衣,外号佛。鸦片战争后,陈焕荣伙同族亲到汕头、香港当船工,后自购帆船,任船主,航于上海、天津、青岛、汕头、香港、南洋各地,人称“船主佛”。1851年,与族人合资,创设乾泰隆行于香港。
陈焕荣公

一、奠基立业
       陈焕荣出生于1825年,字宣衣,号风侪,乳名连锦,出生于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黉利家族的开创者、奠基人。
       陈焕荣兄弟二人,哥哥宣名。少时家贫,无法上学,他靠在河溪池塘捕鱼捞螺,换些粮米,艰难度日。
       15岁时,陈焕荣不甘心长此过着捕捞生活,遂同族里几位青年出外谋生。陈焕荣到樟林港红头船上当船工。
       1845年,陈焕荣便谋求更大发展,他联合几位族人租一艘红头船运营。有了一定资本后,陈焕荣便合资购船,当起船主。几年后,陈焕荣事业蒸蒸日上,船只数量不断增加,成为樟林港、汕头港著名的红头船主,被称“船主佛”。
       1851年,陈焕荣在香港创办乾泰隆商行。这是继澄海人高满华创办元发行之后,华人在港开设的第二家南北行商号。后来,潮安人又创办另一家南北行商号“合兴行”。三位潮人不约而同创办南北行,成了香港“三鼎足”,是早期香港商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1854年,陈焕荣把只读几年私塾的长子陈慈黉接到身边。
       陈焕荣言传身教,精心培养,陈慈黉很快熟悉经商之道和航运知识。在陈焕荣父子的合力经营下,乾泰隆迅速发展,成为香港进出口米业巨商。
       1871年,陈慈黉到曼谷,创立陈黉利行。看到陈慈黉的曼谷业务进展顺利时,陈焕荣因早年积劳成疾,又将乾泰隆交给侄儿陈慈宗主理,自己返回家乡。
       1851年,陈焕荣在香港创办乾泰隆商行,已跨越3个世纪,至今,乾泰隆旧址保护完好,商号仍在运营,成为香港一家历史最久远的华人商号。

二、慈黉时代
       陈焕荣有三个儿子:慈黉、慈祥、慈云。黉利家族进入第二代,代表人物为陈慈黉、陈慈云兄弟,一商一文。陈慈黉为家族掌门人,将家族企业做强做大。而无意仕途和商界的陈慈云,则潜心治学,以诗文扬名香江。

(一)慈黉爷传奇
       陈慈黉(1843年—1921年),名步銮,出生于前美村。12岁到香港,几年后,精明能干的陈慈黉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他由火砻业起步,以泰国为轴心,布点新加坡、越南,与中国香港、汕头对接,产供销联动,进行区域运营,奠定了黉利家族坚实发展基础。
       在家乡,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陈慈黉将汕头办事处升级为黉利栈,以进口大米为主,兼营其它进出口业务。
       经过一系列运作,黉利家族的商业版图已覆盖东南亚和中国、日本等地,形成区域商业网络,拥有泰国、越南生产大米基地,又有新加坡、香港的转口枢纽,加上汕头的进口网点。多地联动,主次配合,既可捕捉商机,又能迅速将决策付之实施。
       黉利营业额不断增长,家族财富也随之水涨船高。“富不过慈黉爷”,成了一句流行的潮汕俗语。
       陈慈黉于1921年在家乡逝世,享年78岁。

(二)才子陈慈云
       陈慈云(1870年—1934年),是陈慈黉三弟,又名步墀,号子丹。
       陈慈云,爱学习,成绩优异,光绪十一年(1885年),考中秀才。陈慈云无意官场,却喜欢广交文友,他学识渊博,尤工诗词。
       1908年,粤东遭受严重水灾,农舍倒塌,田园淹没,溺死饿死者甚多。陈慈云挥笔写下《救命诗30首》,以子勇笔名出版,让香港人了解粤东灾情。李玉芝女士将陈慈云诗文绣成绣品在港展卖,收入全部助赈灾民。港人闻知此事,深受感动,纷纷解囊赈助。旅居香港的原江苏太守杨星吾也感慨不已,题署“绣诗楼”匾额惠赠。于是,陈慈云声誉鹊起,荣膺“绣虎”美称。
       1906年,主理香港乾泰隆达30余年之久的陈慈宗病逝。陈慈云接手乾泰隆生意,直到1919年把商号交给侄子陈立梅。

三、立梅时代
       陈慈黉有三个儿子:立勋、立梅、立桐。1903年,陈慈黉把统辖黉利各埠企业的指挥棒交给陈立梅。从此,黉利家族进入陈立梅时代。陈立梅在泰国掌管家族企业,陈慈黉长子陈立勋则在前美料理家族事务,一外一内。陈立梅在商界纵横捭阖,创造黉利商业奇迹,陈立勋则留守家乡,继承上辈美德,行善做好事。

(一)陈立梅
       陈立梅,又名抡魁,字惠芳,号鹤珊,陈慈黉次子,出生于泰国。
       1889年,9岁的陈立梅由陈慈黉带回前美村,聘名师精心教读。陈立梅好学不倦,遍览诸史,对历朝历代的兴亡得失,颇有心得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陈立梅身上打下深刻烙印,影响了他一生的思维和管理方式。
       陈立梅接手家族帅印后,便意识到红头船已被时代淘汰,要继续在“香叻暹汕”四地贸易体系中拥有优势,就必须进一步拓展区域经营,组建新船队,发展航运业。
       于是,他租赁数艘轮船,以运载大米和土特产为主,载客为辅,航行于新加坡、泰国、越南和中国的香港、汕头之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挪威BK船务公司为在亚洲发展航运业务,委托具有多年航务经验的黉利行总行代理船务。黉利总行设中暹轮船公司总管挪威船务,辖下大轮船10多艘,航线遍及东南亚、中国、日本各主要口岸,时间达40余年。
       1912年,为提高黉利各埠企业流动资金的使用率和增值率,陈立梅在曼谷、新加坡、马来槟椰、西贡、香港、汕头等地设立黉利栈汇兑庄,以供各埠联号及客户调用资金,或近支远付,或近汇远兑,方便钱银周转,而黉利栈汇兑庄又可在一汇一兑中获利收益,进一步壮大其在区域性经营中的经济实力。
       经过几年努力,黉利家族积累雄厚资本,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陈立梅瞄准方兴未艾的房地产业,利用资本优势,在泰国和中国汕头购下大片土地。当年,陈立梅被泰华各界公认为“梅座山”,意为“大富翁陈立梅”。
       陈立梅在暹华工商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他既是暹华最高社团——暹罗中华总商会的发起创办人之一,也是早期暹罗火砻公会的主要倡办者。他历任暹罗中华总商会第一、二、三届副会长,第四届会长,并连续担任早期暹罗火砻公会会长多年。

(二)明允笃诚陈立勋
       陈立梅赴泰国接管家族企业后,作为长子的陈立勋,则陪同父亲回乡,承担照顾长辈、主持家族事务重任。
       陈立勋(1870年—1943年),字惠臣,陈慈黉长子。他出生于前美村,少时在家乡读书,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长大后赴泰国协助父亲打理家族企业。陈立勋胸怀宽广,厚道守信,深得商界好评。陈立勋在家乡主持家族事务时,还兼顾村政、学校工作,他宅心仁厚,待人宽容,处事公道,深得乡亲信任。1908年,粤东遭受严重水灾,农舍倒塌,田园淹没。他振臂高挥,大声疾呼,呼吁家族成员和海外乡亲捐款救灾。他还带领乡亲加固堤坝,排涝泄洪,恢复生产。

四、守明时代
       1930年,陈守明成为新掌门人,正式统辖黉利企业。黉利家族由此进入以陈守明为掌门人的守明时代。
       陈立梅次子陈守明出生于1904年,少时在家乡前美就学,接受中华文化教育。
       1929年至1933年之间,世界出现经济大萧条,这是发源于美国,后来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泰国受到大萧条影响,经济堕入低谷。陈守明受任于危难之中,但他不负众望,带领家族成员奇迹般渡过了那个动荡时期,使家族企业避免陷入泥沼。
       陈守明坐镇泰国黉利总行,指挥黉利各埠企业推进区域性经营,对家族发展房地产业进行全面规划。
       他以雷厉风行的作风,大力发展黉利家族龙头产业——火砻业,20世纪30年代初,黉利家族在泰国坐拥7家火砻,日产大米2000吨,成为暹华最大的火砻主。
       1933年,陈守明在曼谷黉利栈汇兑庄(钱庄)的基础上,创办第一家商业银行——黉利栈银行。
       继开设黉利栈银行之后,黉利家族进一步进军金融领域,在曼谷创办第一家保险公司——銮利保险公司
       经过几年运作,陈守明统辖的黉利企业,进入鼎盛阶段。在泰国、新加坡、越南和中国香港、汕头等地,拥有商号近20家,经营项目包括大米、土特产、航运、房地产、金融、保险等。
       至此,形成多元格局的“黉利模式”,家族企业结构也更趋优化和完善,黉利集团一跃成为泰华工商界佼佼者,列居泰华八大财团之首。

       抗战全面爆发后,陈守明积极支持国内的抗日战争,1937年,陈守明除认购大量抗日救国公债以外,还从香港西环黉利栈房中拨出一万包(每包100公斤)暹米支援祖国抗日。1939年5月,陈守明到重庆参加国民政府参政会,捐献国币85万元作为抗日军费。
       1945年8月,陈守明英年早逝,泰华商界痛失精英,泰国、新加坡、越南及香港侨界均组织悼念活动。蒋介石对陈守明表示悼念,题写牌匾“忠诚爱国”。

五、守业时期
       陈守镇1904出生于前美,小学在家乡成德学校就读,中学在汕头回澜中学就读。1920年,奉父亲陈立梅之命,随二兄陈守明赴泰国管理火砻。
       陈守明去世后,陈守镇赶往泰国接手业务。他掌管黉利37年(1945—1982年)。
       由于黉利集团的地产遍布泰京及邻近地区,上门来找陈守镇购买地皮的房地产开发商络绎不绝,但陈守镇坚持“物业不动”,他说:“无论形势如何变化,卖地卖厝勿提!”正是陈守镇坚持“物业不动”做法,为黉利家族的振兴,创造优良的物业条件。
       1961年,黉利再度启航。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期间,留学欧美的黉利家族成员,陆续学成返泰。他们都掌握现代管理和科技知识,是陈守镇的得力助手,是家族振兴的重要力量。
       在掌门人陈守镇的领导下,黉利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大米、玉米、绿豆等农产品和加工品的出口外销。这既有利于促进泰国农业生产和创汇,也推动黉利公司大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