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ái shì
白事
发布单位: 大潮汕文化及族谱平台
分类: 传统风俗 已阅览: 17
制作人:
   附言:
/32
提示:(1)制作人、附言中的文字可修改。(2)请注意文明用语,依法、依规使用。(3)生成的小卡片上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即可浏览该页面。
生成卡片分享
保存卡片

内容描述

       潮汕地区的白事(丧葬习俗)融合了儒家礼制、道教佛教信仰及地方传统文化,具有严谨的流程和丰富的讲究,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与宗族观念的延续。以下是其核心特点、流程及讲究:

一、核心特点
       宗族性:仪式以家族为单位,族人共同参与,凸显潮汕宗族凝聚力。
       佛道融合:法事常兼顾佛教“超度”与道教“破狱”等仪式。
       注重礼节:流程严格遵循古礼,重视服装、言行、祭品等细节。
       象征符号:大量使用纸扎、符箓、辟邪物(如榕叶、红绳)等,寄托祈福辟邪之意。

二、主要流程与讲究
1. 初终与报丧
       搬铺:逝者临终前移至祖宅厅堂(男左女右),忌在卧室断气。
       遮神:用白布遮盖家中神像、祖先牌位,避免冲撞。
       报丧:长子或族亲向亲友通报,口头称“过身”或“百年”,忌直呼“死”。送“报丧帖”需用黄色信封。

2. 装殓与守灵
       买水:长子捧瓦钵至河边,投铜钱“买水”,为逝者擦拭身体(顺向三下)。
       寿衣:穿单数层(如5/7件),忌缎子(谐音“断子”),多用绸布。
       守灵:亲属轮班守夜,香火不断,防止黑猫跃过遗体。

3. 吊唁与祭奠
       灵堂布置:棺木头朝内脚朝外,设灵桌供牌位、长明灯、倒头饭。
       吊唁礼:亲友送帛金(单数)、挽联,孝眷跪谢。女子哭丧有固定调式。
       忌讳:孕妇、婴儿不近棺木;吊唁者离开时不告辞,直接离去。

4. 出殡与下葬
       出殡顺序:长子捧牌位前行,次子撒纸钱(买路钱),八人抬棺。
       路祭:途经路口或亲友设祭,队伍暂停受祭。
       下葬:棺木入穴前,风水师定向,孝子抛土覆盖。陪葬品忌金属(除玉器)。

5. 葬后习俗
       返主:归家后捧牌位回厅,安放于祖先龛旁(后续仪式后入龛)。
       净屋:用石榴花水洒扫,去除晦气。
       做七:每七日一祭,“头七”“三七”“七七”最重要,请道士诵经。
       百日与周年:百日祭称“过百天”,周年祭称“对年”,三年后仪式方毕。

三、特殊讲究与禁忌
服饰规范
       直系子孙穿麻衣(粗麻)、腰缠麻绳;儿媳孙媳穿白色长裙。
       现代简化为白衣黑裤佩麻布,孝眷穿草鞋或缀麻布鞋。

饮食禁忌
       治丧期间食素,葬后答谢宴可开荤,但第一道菜必是“豆干炒韭菜”(象征长长久久)。
       亲友赠礼忌赠甜粿,以绿豆糕、现金为宜。

纸扎习俗
       烧化纸屋、纸仆、金银纸,近年出现纸扎电器等现代物品,象征供逝者在阴间使用。

语言禁忌
       称棺材为“寿木”,丧事称“白事”,逝者年龄称“享寿”而非“享年”。
       吊唁忌说“再见”,避免重复丧事。

四、现代简化趋势
       城镇多采用殡仪馆追悼会形式,但守灵、做七等核心仪式仍保留。
       火葬普及,但骨灰盒入葬前仍按传统仪式操办。
       年轻一代简化流程,但“买水”“捧牌位”等象征性环节必保留。
       潮汕白事通过繁复的仪式强化家族纽带,传递“慎终追远”的儒家伦理,其细节中的象征意义远超形式本身,成为潮汕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文章还在整理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