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潮人俗称为“大厝”。棺材的形制多呈长方匣状,由棺盖和棺身两部分构成,尺寸大小视死者躯体而定,以适中为度。民间丧葬用棺视其家资自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细作,髹漆绘彩,极尽奢华;穷者薄板白棺,简易粗糙;家贫如洗者往往以草席裹尸了事,形同裸葬。
潮俗男死棺材涂红色,女死棺材涂黑色。棺木从棺材铺运来后,死者亲属便齐集于门外举哀跪接,置灵堂内的方条凳上。此时大媳妇手持牛肩鞍从棺木头部向尾部曳过,再持扫把扫棺材三次。俗谓曳牛肩鞍表示父母终生劳累,从此可以息肩;扫棺材是为翁姑再扫一次“事处大厝”。
有钱人家的棺材,可以在老人死亡之前先购买藏于家中,或定购后寄放在棺材铺里,此举的目的是让老人放心,知道死后会有好的“大厝”住。这也是表示家人对老人的孝敬。
潮汕地区作为保留了大量中原古礼和独特民俗的文化区域,其传统棺材非常有特点,深深体现了地方习俗和人们的人生观念。
总的来说,潮汕人使用的传统棺材特点可以概括为:选材讲究、形制独特、注重彩绘、称谓文雅、习俗繁复。
以下是详细的特点介绍:
一、材质与做工特点
首选杉木:潮汕地区气候潮湿,棺材材质必须能防潮、防蛀、耐腐蚀。因此,杉木是绝对的首选。杉木材质轻、不易变形、带有天然香味,且不易滋生虫蚁,被认为能更好地保存遗体。特别是树龄长、直径大的“老杉”或“油杉”,被视为上等佳品。
拒绝杂木:像松木等有树脂渗出(被视为“流血”)、或有异味的木材是绝对禁用的。
做工厚重:潮汕棺材的做工非常扎实,板材厚重,结构紧密,给人一种沉稳、坚固的感觉,体现了子女对父母“身后住所”的重视。
二、形制与外观特点
“大屋”造型:潮汕棺材的形制模拟了潮汕传统民居“四点金”或“下山虎”的屋顶样式。棺盖是高高拱起的弧形,如同房顶,前后棺墙也有相应的弧度,整体看去不像一个简单的长方体,而更像一座微缩的“屋子”。这充分体现了“视死如生”的观念,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也有“家”可归。
独特的“棺头”:棺材前端(大头)的造型最具特色,通常雕刻或绘制有精美的“寿”字或“福”字,周围配有蝙蝠(寓“福”)、云彩等吉祥图案。
繁复的彩绘:
棺盖:通常绘有“日月星”图案,或者一条华丽的“锦龙”,象征着宇宙和祥瑞。
棺身:通体常漆成朱红色或枣红色,象征着吉祥和富贵。在棺木两侧,会绘制“八仙过海” 、“二十四孝” 等主题的彩色图案,或者精美的莲花、仙鹤等,寓意逝者得道成仙,子女尽孝。
棺脚:小头一端,有时会绘有麒麟或莲花,寓意镇守和纯洁。
三、文化与习俗特点
文雅的称谓:
潮汕人绝不直呼“棺材”,而是使用非常文雅吉祥的称谓,叫做“大厝”、 “寿板” 或 “长生” 。为老人提前准备好的棺材,称为 “冲喜” 或 “备老” ,被视为添福添寿的吉祥物。
将逝者放入棺材的过程,不叫“入棺”,而叫 “入殓” 或 “入大屋” ,形象地表达了这是进入最后的“家”。
“打寿”仪式:对于高寿的老人,子女会在其健在时特意请匠人制作棺材,这个仪式称为 “打寿”或 “做寿板” 。完成后的寿板会放在家中厅堂或祠堂,用红布覆盖,象征增寿,老人看到也会感到安心。
“生肖被”与“过棺”:在制作棺材时,木匠师傅会使用一块画有八卦和逝者生肖的布,称为“生肖被”,覆盖在棺木的接缝处进行某种仪式,称为“过棺”,以确保棺材能为特定的主人带来安宁。
“全成”与“二手”:棺材的制作讲究一气呵成,一副棺材所有的板材都来自同一棵树的称为 “全成” ,是最好的。如果由不同的木料拼合而成,则称为 “二手” ,规格稍次。
总结
潮汕棺材不仅仅是一个装载遗体的容器,它是一件融合了木工技艺、民间绘画、风水信仰和孝道文化的艺术品。它通过“大屋”的形制、吉祥的彩绘和文雅的称谓,集中体现了潮汕人慎终追远、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以及对逝者前往另一个世界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祝愿。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尤其是在城镇地区,火葬已成为主流,传统的土葬和这种华丽的棺木已较少见,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仪式精神,依然在潮汕的丧葬习俗中有所保留和体现。
文章还在整理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