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间端午节俗,除拜神外,还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花、浴药浴、采草汤、食药膳、贮龙须水、洗龙须水、挂钟馗像等习俗。个别地方还有比武、击球、荡秋千、迎鬼船习俗。当然,这些习俗有的依旧保留着,有的则淡出人们的视野。
吃粽子习俗出现与魏晋时期,至唐宋时已很盛行,粽子成了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 潮汕人认为,“食粽才健壮(谐音)”,故端午此日食粽甚盛。粽子,潮人俗称为“粽球”。
粽子,亦称角黍、筒粽。相传此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
潮汕粽球有三种:角粽、栀粽、枕头粽。
角粽,是用竹叶或蕉叶包糯米、肉、豆等馅料,甜、咸二种或咸甜双烹。
栀粽,也叫栀粿,是用糯米粉,按比例渗入栀子(黄枝)汁、食碱液、茶水混和,用纱布包裹装入竹箕蒸熟而成。吃时用纱线或小刀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湿之功效。
枕头粽,产于潮州凤凰山区,因其为长条形,状似枕头,故有此称。它无须其他配料,纯用糯米制成,其制作非常精细考究。
粽子的做法之一
准备竹叶等材料



准备食材




包料








蒸煮


潮汕的端午节习俗
潮汕俗语有不少形成于传统节俗。因端午节而形成的潮汕俗语,比如“食粽才健壮(谐音)”、“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粽球细细会发家,灰匙利利只度生”、“俭俭五月节,富富二九夜”等。
“端午食叶,胜似服药”
端午序属初夏,蚊虫疾病繁生,人易被感染生病。据传,端午这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故人们要上山采一些草药,如金银花、麦冬、天冬、山葡萄之类回家备用,以除疾病。这比起往日得来的青草药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另外,上山采青也可让自己多吸收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这对身体健康也是有好处的。
挂艾草
洗龙须水沾“龙气”也是潮汕端午习俗之一。在潮汕地区流传着一则民间传说,五月初五是龙王的生日,当天龙抬头喷出的水能治病,因而在潮汕地区素有端午节“洗龙须水”、沾“龙气”等避邪祈福的习俗,人们希望通过洗龙须水、喝龙须水,祈求好运气和健康长寿。而所谓的“龙须水”,就是龙舟划过的溪水,也有另一说是端午日的雨水。
潮汕民众喜欢挑“龙须水”回家贮存、食用。贮龙须水习俗,方志有记载。清乾隆《揭阳县志》云:端午,“汲江水,储之谓之节水,经久不败。”清光绪《潮阳县志》曰:“端午酿角黍……且有汲龙船水饮之者。”
潮汕人讲究饮食,不但讲究色、香、味、形,还讲究饮食时人体的保健作用,这正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端午食叶,胜似服药”这句潮汕民谚,正体现了这方面的内容。
真珠花菜汤
端午时节,潮汕地区正是雨水充足,万物生长茂盛的季节,因而潮汕人便顺应自然,在这时节进食盛产于此时的各种植物茎叶,以达到保养身体的目的。如蕃薯叶、秋瓜叶、苦刺芯、麻叶芯等,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具有凉肠解毒等作用。
明陈天资《东里志》载饶平一带,端午节“各家于鸡鸣时,取井花水浸蒲艾,务足一日之饮,云引年之意也”。
澄海、潮安一带,端午节中午有吃真珠花菜(即白苞蒿)的习俗,据说可以除去腹中毒质。小孩子吃使君子炒蛋,有助于消疳去积。
关于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有重午节、菖节、蒲节、艾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女儿节等二十多个别称,是汉族、水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傣族、仡佬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即祭祀龙图腾说)、夏至说。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名称由来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期,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端午节别名
端午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称最多,有二十多个。如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艾节、上日、五月节、菖蒲节、天医节、草药节、浴兰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诗人节、躲午节、解粽节、端礼节、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
端阳节: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天中节:根据阴阳术数,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
重午节: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端午原为干支历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个月即为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午月午日“中正”也。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历五月初五。
龙舟节: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故又称龙舟节。
草药节: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故名。
龙节:龙是吴越部族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上古百越先民在端午进行祭龙,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龙的节日”。仲夏端午“飞龙在天”,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龙气(阳气)旺盛。由于易经的阴阳转化之道,盛极必衰,“上九”(乾卦第六爻)则为“亢龙有悔”;从卦辞而言,“上九”为最阳之爻,再无上升的余地,必然要走向衰落。而仲夏端午的“九五”是为“飞龙在天”,龙星处于全年最“中正”之位,喻事物处于鼎盛时期,大吉大利。《易经•乾卦》爻辞中所言的“龙”,实质是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的阐发。
浴兰节: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亦有浴兰节之称,如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上日:端午,有的地方称为“上日”,意思是“神的日子”。亦有佳日、佳节的意思。
菖蒲节、艾节: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
当五汛:在上海部分农村,靠杭州湾北岸一带区域,如奉贤、南汇等地区,习惯上称“端五节”为“当五汛”。亦有个别地区称为“五月当午”。
躲午节:古时南北风俗各异,“五月”古时北方中原称之为“恶月”,所以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父母便把未满周岁的儿童,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避恶,故有“躲午节”之称。
地腊节:道教把全年分为五腊,正月一日天腊,五月五日地腊。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云笈七笺》记载:五月初五名地腊,五帝攒会之日,此日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认为一年中的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