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大更新中。。。
       女儿墙(又名:孙女墙)是建筑物屋顶周围的矮墙,主要作用除维护安全外,亦会在底处施作防水压砖收头,以避免防水层渗水、或是屋顶雨水漫流。


       "古城屋顶那道矮墙为何叫‘女儿墙’?源于东汉《释名》‘如女子般低矮’,实为军事防御工事,后演变为民宅安全屏障。从瓦匠痛失爱女的传说,到义和团女性抹平垛口的抗争,这道1.5米高的矮墙见证了社会观念的变迁,至今仍默默守护着现代建筑的安全。"
       当人们爬上古城的城墙或是老房子的屋顶,常能瞅见一圈围在房顶边上的矮墙,不高也不矮。这矮墙有个挺文雅的叫法,叫“女儿墙”。可大家心里头难免犯嘀咕,这么个平平常常的建筑部件,咋就起了这么个特别的名字呢?
       “女儿墙”的由来,背后有个挺让人心疼的小故事。听说老早以前,有个瓦匠手艺特别好,但他老婆生病了躺在床上,家里没人管孩子。于是,他每天干活时都带着自己还很小的女儿上屋顶。
       某天,他埋头苦干地砌着砖,没留意到在边上玩的女儿。结果,他那还小的女儿一不小心从屋顶掉了下去,就这样没了。瓦匠心里头那个痛啊,简直无法形容。为了不让这种事再发生,他就围着自家屋顶建了一圈低矮的墙当围栏。打那以后,大家为了纪念这个不幸的小女孩,就把屋顶边上的这种矮墙叫做“女儿墙”。
       虽然这个故事挺打动人的,但它其实没啥真实的历史证据,更像是大家给这个名字加上的美好想象。话说回来,“女儿墙”这个名字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说起来,“女儿墙”这个建筑上的叫法,在东汉那会儿就有了。东汉的刘熙,他在一本书叫《释名》的里头说了:“女儿墙嘛,就是说它矮小,跟城墙比起来,就像女子跟男子比一样。”
       换句话说,因为古代的人被“男人比女人尊贵”的观念所束缚,觉得女性的地位要低一些。而城墙上那些给士兵站岗和看敌人动静的小矮墙,就像是城墙里的“女性角色”,所以就被叫做“女墙”。
       起初,“女儿墙”这东西并不是用在寻常住宅上的,而是专门砌在城墙上,作为军事防御的一部分。城墙上布满了高低交错的小墙段,那些凸出来的墙段,咱们叫它“垛口”,守城的士兵能躲在后面安全地放箭,而凹进去的地方呢,正好用来窥探敌人的动静。所有这些墙段加在一起,人们就给它们起了个总名儿,叫做“女墙”。
       比如说,在东汉快要结束的时候,那阵子战乱不断,好多城池都盖了那种矮墙,主要是用来保障守城士兵的安全。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章里头,就有这么一句描述:“瞅见那矮墙头上插着些空旗子,连个看守的人影都没有。”这里说的“矮墙”,明摆着就是讲这种建筑是拿来打仗用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城墙顶上的那道矮墙有了个新称呼——“睥睨”,就是说在墙上偷看敌人动静的地方。有本叫《古今注》的书是这样写的:“女墙啊,就是城头上那道矮墙,又叫睥睨,意思是在城头上偷看别人。”这么看来,古人觉得士兵躲在女墙后面探头看敌人,就像是偷偷摸摸地看一样,所以就有了“睥睨”这么个带点贬义的名字。
       唐宋那会儿,“女儿墙”这东西在城墙防御上可常见了,几乎每座城的墙上都有。到了明清时候,城墙的防护功能不那么重要了,女儿墙就开始往普通房子上使,特别是老百姓家的房顶上,用得特别多。
       明朝时候的文人李渔,在他的作品《闲情偶寄》里头的“居室部”部分,详细聊到了这个事儿。他说啊,“女墙”这个名字,不是非得用在城墙上不可,只要是那种到肩膀那么高的矮墙,都能叫这个名儿。而且,他觉得用在房子上头才更贴切呢,毕竟爬城墙打仗那是男人的活儿,用个带“女”字的名字来称呼城墙的一部分,好像有点儿不太对味儿。
       清末那会儿,义和团闹得凶,北京德胜门这儿出了档子新鲜事儿。义和团里的女中豪杰们爬上了德胜门的城楼,一眼瞅见了城墙顶上那矮墙,心里头就不乐意了,觉得这是瞧不上她们女人家。二话不说,她们自己动手,愣是把那些个垛口都给抹平了,用行动告诉大伙儿,女人也能跟男人一样上战场,不含糊!
       这么说吧,“女儿墙”一开始可不是为了搞浪漫,它是实实在在的防御性建筑。慢慢地,它就变成了普通民宅屋顶上的常见构造,成了咱们日常建筑里的一部分。
       在现代盖房子这行当里,“女儿墙”有个大伙儿都知道的定义:就是屋顶边上那堵矮矮的墙,得够结实,厚度得有12厘米以上,高度嘛,大概就是1.1米到1.5米之间。这墙不光是怕人从屋顶上掉下来,还得挡着雨水不进屋,当然了,看起来也得漂漂亮亮的,算是个装饰。
       另外,“女儿墙”还有一个很关键的作用,那就是阻挡火势。以前的老房子大多是木头搭的,一旦着火,火会烧得特别快。但有了女儿墙挡着,火就不能随便乱窜了,能被控制在一定地方,这样就给救人和逃跑争取到了重要的时间。
       看看“女儿墙”的历史,就能明白它的名字是怎么一步步变过来的。一开始,它是为了军事防御,后来就被传得神乎其神,有了不少民间故事。到了明清时候,这种墙在老百姓的房子里特别常见。这种变化,其实就是社会历史和文化想法在变的一个缩影。
       现在,“女儿墙”这个名称虽然早已跟军事防御没啥关系了,但它还是用它那老名字,默默地保护着我们屋顶的安全。大家可能不会太关心它背后的那些故事,但不管怎样,下回当我们瞧见楼顶上那道不高却很结实的墙时,说不定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个让人难过的传说——就是讲的那个不知道名字的瓦匠,还有他不小心从楼上掉下来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