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厝是流行于海陆丰至闽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因其狭长形制类似竹竿得名。建筑沿纵向延伸,厨房、客厅、卧室与天井呈线性串联排列,整体进深可达数十米 。该形式常见于城镇平民住宅,既适应土地资源紧张的环境,又通过天井与冷巷设计实现通风散热 。现存实例主要分布在漳州新行街 、潮州古城 等历史街区,部分建筑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

建筑特征
建筑群体呈窄长带状分布,单体面阔多为单开间,进深可达20-67米,形成"前厅-天井-后室"的序列格局 。施厝建筑群进深67米,六组独立民居纵向排列,体现同宗族聚居特征 。广州地区同类建筑(竹筒屋)采用双层隔热屋顶,正立面保留“三件头”石门框。
内部空间划分灵活,生活区域沿中轴线错落分布。漳州实例中,临街骑楼后方延伸二三十米,依次设置厨房、客厅等功能区 。潮汕地区竹竿厝多使用贝灰沙材料,装饰包含嵌瓷、石雕等传统工艺 。
地域分布
潮汕平原为主要分布区,揭阳、饶平沿海地带多见垒石结构竹竿厝以抵御海风 。闽南漳州新行街保存完整实例,施厝建筑群面阔69米,2003年被列为市级文物点 。潮州古城通过"百家修百厝"工程修缮竹竿厝,保留其原始空间肌理。
历史演变
该形式萌芽于明清时期,最初为单层木构建筑。清道光年间建造的施家老宅采用六进院落布局,中堂设宗族纪念空间 。20世纪后部分改建为骑楼样式,融入西洋装饰元素但仍保持传统格局 。2020年潮州启动专项保护工程,对古城内竹竿厝进行排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造 。
文化价值
作为宗族聚居建筑,承载着闽粤移民文化。施氏家族建筑群反映清代施光缵家族后裔的聚居历史 。潮汕竹竿厝的金漆木雕、嵌瓷工艺体现传统建筑技艺水平,其格局设计展现适应湿热气候的营造智慧 。广州竹筒屋的冷巷通风系统,通过狭长天井形成热压差促进空气流动。
保护现状
现存完整实例多集中于历史文化街区:漳州台湾路东段骑楼式竹竿厝经政府修缮后保留传统格局 ,潮州古城76处文物点包含典型竹竿厝建筑 。广州宝源路部分竹筒屋(竹竿厝)1999年列入市级文保单位,建筑外立面保存较好但内部空间多有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