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在更新中。。。
       “下山虎”是中国传统民居样式之一,主要分布于潮汕、闽南、客家及海陆丰地区,它还有多种别名,如“双跑狮”、“爬狮”、“跑狮”、“拋狮”或“瓦双虎”,这些名称都体现了其独特而古老的设计特点。其建筑由三面房屋与一面高墙围合,形成“一厅二房二伸手”的平面格局,正屋居中设大厅及两侧大房,天井两侧为厢房,整体沿中轴线对称布局 。

       该建筑融合阴阳平衡理念,采用凹斗门形成葫芦形空间以藏风聚气,外墙饰有戏剧故事壁画及红桁蓝桷彩绘,结合嵌瓷、木雕等传统工艺装饰。相较于四合院形制的“四点金”,其结构简化,常依地形调整为“单跑狮”等变体,适应小户家庭需求 。
       其形制可追溯至汉代明器与隋代《游春图》中的院落雏形,与云南“一颗印”民居结构类同。早期为单户居住,后随人口增长演变为多户共用,在维系聚族而居传统的同时,反映了潮汕地区适应社会变迁的营造智慧 。

空间布局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潮汕传统建筑受风水学影响尤为深刻。阴阳五行平衡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民居之中,五行山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分布在潮汕乡村的传统特色建筑主要是“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拖车”和“百鸟朝凰”。四点金采应“井”字形格局,中心对称,由相向的两个一厅房构成,是一种多层次、对称平衡结构完整的平房性宅第。“四点金”象征人的身体,后座的厅堂为身,"大房”为两肩,“伸手房”为双臂,“下房”为交手,抱气入怀,中间敞开的庭院天井,则是虚怀纳气的空间。“下山虎" 也采用中轴线分布,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原理。
       下山虎又名“双跑狮”,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壁组成。正屋为三开间居中,中央开间是“大客厅”,两侧各一“大房”。正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各为一开间的“厢房” (俗称“伸手”)与“大房”连接;前为高墙,墙上开门。形成“一厅二房二伸手”的平面格局。下山虎还有一种形式,它的大门侧开,占去一侧“伸手”位置,称为“单跑狮”:也有因用地的限制,厢房为单泻水屋顶的廊房形式。
       “下山虎”的建筑在潮汕地区农村较为普遍,也称为“三间两伸手”、“三间过”,又称为“爬狮”。顾名思义,“下山虎”的开头真有点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狮。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比它少了两个前房,其余的基本一样。“下山虎”因为出入门路不同,因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通常中间不开门,而是两边开门,两边的门又称为“龙虎门”,也既有开正门而不开边门的。
       “下山虎”形制十分古老,在广州出土的汉代明器和北京故宫博物馆藏的传为隋代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图》中可见其前身,其格局与云南“一颗印”住宅也颇为相似。“下山虎”建筑过去的民居,大多是一家一户住的。随着社会人口的发展和增加,一家一户住的形式渐渐被人们打破。一个民居往往住着三、四户人家。这样的住宅,虽然住起来有些拥挤、杂乱,但是非常适合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平整光滑的大理石铺就了天井,所有的房门之上亦绘有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不同于“门楼肚”上的花花草草,而是民间广为流传的戏剧故事、神话传说,如“穆桂英挂帅”、“仙姬送子”、“郭子仪得宝”等等,正厅墙上则有一幅长壁画,多为“十仙贺寿图”,皆取吉祥之意。还有红色的檀木,蓝色的橼子(合称为“红桁蓝桷”),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使得“下山虎”成为一座真正的画苑,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有无处不在的艺术可欣赏。
       单独画并不能彰显华丽,还有更具潮汕文化艺术代表的瑰宝:巧夺天工的雕刻,金光闪闪的潮绣和栩栩如生的剪纸,以及永不褪色的嵌瓷使得整座“下山虎”富丽堂皇,美轮美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