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śvara),又称"观自在"、"观音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其名号意为"观察世间音声",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著称。
一、名称由来
         梵文名:Avalokiteśvara(阿缚卢枳低湿伐罗)
         意译:"观世音"(听闻众生疾苦)、"观自在"(观照自在)
         简称: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讳,略称"观音"

二、佛教地位
         身份: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
         与大势至菩萨并称"西方三圣"

         象征:
         大慈大悲的化身
         救苦救难的根本依怙

三、经典记载
         《法华经·普门品》:详述观音菩萨闻声救苦的功德
         《悲华经》:记载其前世为转轮圣王太子不眴,发愿救度众生
         《华严经》:描述观音菩萨的修行境界

四、形象特征
         常见形象:
         手持净瓶杨柳
         头戴化佛宝冠
         身着白衣(白衣观音)

         三十三化身:
         包括佛身、比丘身、妇女身、龙身等
         根据不同众生示现不同形象

五、主要纪念日
         农历二月十九:圣诞日(诞辰)
         农历六月十九:成道日
         农历九月十九:出家日

六、道场圣地
         根本道场:印度补怛洛迦山
         中国道场:浙江普陀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七、信仰影响
         中国化特征:
         唐宋后逐渐女性化
         与民间信仰融合(如妙善公主传说)

         文化影响:
         文学:《西游记》等经典作品中的形象
         艺术:绘画、雕塑、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

八、核心教义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体现其:
         慈悲精神:无条件救度众生
         智慧境界:观照自在
         修行法门:耳根圆通(《楞严经》)

九、修行法门
         持诵圣号: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修持《大悲咒》:消灾增慧
         礼拜供养:香、花、灯、果
         修习慈悲心:践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潮汕人拜观音的习俗
         潮汕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地)的民间信仰文化深厚,拜观音的习俗是当地重要的信仰活动之一。潮汕人将观音菩萨视为慈悲、救苦救难的神明,尤其在祈求平安、子嗣、健康等方面备受尊崇。以下是潮汕人拜观音的主要习俗和特点:
1. 供奉场所
         家庭神龛:许多潮汕家庭会在家中设置神龛,供奉观音像(通常与地主爷、关公等其他神明一起),每日或初一十五上香祭拜。
         寺庙参拜:潮汕地区有许多著名的观音庙,如:
         汕头的青云禅寺(供奉观音)、潮阳灵山寺。
         潮州的开元寺(内有观音殿)、甘露寺。
         揭阳的观音堂、黄岐山观音庙等。
         路边神位:一些村落或街角会设小型观音亭或神位,供路人随时祭拜。

2. 重要祭拜时间
         农历初一、十五:固定上香,供清水、水果、鲜花等。
         观音诞辰日:
         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最隆重)
         农历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
         农历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
         在这三天,信徒会到寺庙参加法会,供斋、诵经,或在家中设祭。
         特殊祈愿:如求子、求平安、治病时,也会择日祭拜观音。

3. 供品与仪式
         素供为主:观音在潮汕被视为佛教神明,供品需为素食,常见的有:
         水果:香蕉(招财)、苹果(平安)、柑橘(吉祥),忌梨(谐音“离”)。
         斋菜:如发粿(寓意发财)、红桃粿(吉祥)、清茶、白糖等。
         鲜花:尤爱白色或粉色莲花,象征清净。
         焚香点灯:通常上三炷香,油灯或蜡烛代表光明。
         掷杯问卜:用“圣杯”(木制筊杯)向观音请示吉凶或愿望是否允准。

4. 特殊习俗
         求子仪式:不孕或求子的妇女会到观音庙“请花”(取象征男丁的白花或女丁的红花),或抚摸观音像前的“孩儿灯”。
         挂红袍:还愿时,信徒会为观音像披上红色绣袍或悬挂“有求必应”锦旗。
         放生:在观音诞时,信徒常购买鱼、龟等放生,积累功德。
         念诵经文:如《观音经》《心经》或“南无观世音菩萨”圣号。

5. 观音与潮汕文化融合
         地方化形象:潮汕观音常与“妈祖”“慈悲娘娘”等民间神祇融合,形成本土化的信仰表达。
         游神活动:部分乡村在节日时将观音像请出巡游,祈求社区平安。
         商业信仰:许多潮汕商人拜观音求财运,认为观音能“救苦救难”,化解经营困境。

6. 禁忌与讲究
         忌荤腥:拜观音前需斋戒,供品不可有肉类。
         衣着整洁:祭拜时需穿戴干净,避免暴露或邋遢。
         还愿:若愿望达成,需按承诺还愿(如捐香油钱、重修庙宇等)。
         潮汕人拜观音的习俗既保留了中国佛教的传统,又融入了地方文化特色,体现了对慈悲精神的崇尚和对现世生活的祈愿。这一信仰不仅是宗教行为,更是潮汕人维系家庭、社区凝聚力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