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和“年”在古时是有严格区别的,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谓之一岁;从一月一日到下一个一月一日,谓之“一年”。
       六甲记年中,
       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
       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
       这样有点复杂,于是古人想到用动物来表达地支,这就是生肖。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反映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十二生肖是我国六甲记年中特有,对应十二地支,从立春的那天算起。
       传统的命理学、占卜学等均以“立春”作为生肖计算的依据。包括现在的民间占卜先生也一直沿用传统的生肖定法。因为生肖本与地支同源,不能以当前的春节来定。
       也有人为方便,直接按春节定属相,所以传统渐渐被许多人遗忘,于是关于生肖的界定产生了不少争议。

       “农历”是汉代开始使用的“太阳历”,新年是以立春为界的,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生肖以立春为准。
       在历史发展中,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一个重要部分。通常用“岁首”来称呼历法的首月首日,其实严格来讲,“岁”是干支历特有的概念,岁即“摄提”,又名太岁,“岁首”原始含义是摄提(太岁)的首月首日,即立春。阴历是以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阴历的首月首日多称为“元朔”。
       农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参考太阳回归年为一年的长度,并加入二十四节气与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因加入了阳历成分,故农历是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属阴阳合历。纯阴历由于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变化。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阴历年与阳历年之间的天数,于是农历便通过“置闰法”进行调整使两者年总天数相适应。太阳历是用来标度太阳视运动的,就是一个回归年。农历中称作:岁实。立春总在公历2月4号左右。因为公历属于阳历之一,但是因为公历是平均太阳历,所以只能是基本上和节气日对应,前后有时会波动一两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