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日左右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
       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尾牙祭,亦称“做牙”、“做牙祭”等,民间有做完牙祭后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流行的年尾“年会”是“尾牙祭”的遗俗。

节气简介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解释道:“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极言大寒之冷。这个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也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期。民谚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它是一个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
       虽然在冬至节气是北半球太阳高度最低的时候,但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却是在冬至节气以后的小寒、大寒节气,尤其是大寒节气;这是因为冬至节气以后,太阳光的直射点会逐渐的北移,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始终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始终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冬至之后,北半球的温度还在持续降低,在大寒节气时段温度降到最低。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南北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一些沿海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

气象变化
       大寒节气,大气环流比较稳定,环流调整周期大约为20天左右。此种环流调整时,常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大风降温。当东经80度以西为长波脊,东亚为沿海大槽,中国受西北风气流控制及不断补充的冷空气影响便会出现持续低温。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但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全年最低气温出现在大寒节气内。
       大寒小寒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根据中国常年的气候数据统计,中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间段是在每年的公历1月中旬(11日-20日)。每年的小寒节气从1月5-7日开始,一个节气约15天,中旬恰在小寒节气之内;因此,对北方大部地区来说,小寒的确冷于大寒。但对于南方一些地区来说,却是大寒节气时最冷;大寒节气一般从1月20-21日开始,公历1月下旬恰是南方一些地区全年中最冷的时段。

农事活动
       大寒时节,在农业生产中要掌握好冷暖变化规律,根据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等,合理种植农作物,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在小寒大寒节气温度降到最低。在北方地区,这时期田地已被冰雪覆盖,没有农活。南方地里没有冻结,农事活动尚可进行。
       由于中国南北地域跨度大,所以,同样的小寒节气,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生产农事。冬天的北方地区白茫茫一片,冰天雪地,基本上没办法种植作物。大部分地区田间已经没有太多的农活,都进行歇冬。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在南方地区则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并做好防寒防冻、兴修水利等工作。
 
 
潮汕地区的大寒节气
       在潮汕地区,大寒(公历1月20日左右)是“年尾压轴戏”,民间流传“大寒食补足,过年免求医”的俗语,既讲究御寒保暖,也为迎春囤粮。以下从田头到灶头,细说潮汕人如何用智慧和美味对抗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一、农事收尾:冰霜里的最后冲刺
“腊月犁田如盖被”
       潮阳练江平原的老农会赶在大寒前翻耕“霜坑田”,把结霜的土块翻到底层,开春种稻时土壤更松软。揭阳普宁山区则用竹片编“寒篱”围菜地,夜间盖稻草保温,戏称“给菜苗穿棉袄”。

“船补九钉迎寒汛”
       南澳岛渔民给渔船加固九颗八卦纹铜钉(船头三颗、两侧各三颗),边钉边念口诀:“一钉镇风浪,二钉引鱼群,三钉保平安”。钉完还要用公鸡血混朱砂涂船眼,叫“开寒眼”,确保冬季捕鱼顺遂。

“窖藏三宝过寒冬”
       沙地萝卜:饶平柘林港的萝卜埋入贝壳灰堆,存到元宵仍脆甜,有“寒窖萝卜赛鸭梨”之说。
       老姜入瓮:潮安归湖镇的姜农用甘蔗渣裹姜,埋进陶瓮密封,开春取用时辛辣味更浓。
       咸鱼封蜡:惠来靖海港的咸鱼涂蜂蜡挂梁上,吃时刮蜡切片,渔民笑称“蜡衣将军守年关”。

二、灶火炊烟:驱寒迎岁的浓香盛宴
“大寒四宝炖”
       黑山羊炖甘蔗:汕头鮀浦人取黑山羊肋排,配紫皮甘蔗、当归片,炖到骨肉分离时撒一把炒米,叫“金珠落玉盘”。
       鳗鱼菜脯煲:潮州江东镇选冬季肥美的鳗鱼段,与十年陈菜脯同炖,上桌时鱼头必朝神龛,寓意“有头有尾”。
       红菇炖老鸡:揭西客家用三年老母鸡配野生红菇,汤色血红称“火焰汤”,专治手脚冰凉。
       猪脚莲藕盅:澄海隆都镇挑七孔藕塞糯米,与猪脚、花生炖煮,老人说“吃个藕眼通心眼”。

“粿印压岁”
       鼠壳粿:采大寒时最香的鼠曲草制粿皮,包豆沙后用“寿”字粿印定型,祭祖后给小孩当“压岁粿”。
       红桃粿:揭阳渔湖镇主妇用红曲米染粿皮,包虾米香菇糯米饭,蒸熟点胭脂红,象征“开门红”。
       菜头粿:汕头达濠人在萝卜糕里埋干贝粒,煎至金黄淋蒜蓉辣酱,年三十必备“金砖粿”。

“寒日甜暖”小食
       姜薯甜丸:潮阳贵屿镇把姜薯泥搓丸,滚花生碎和橘饼粒,煮糖水时放两片榕树叶,叫“咬春丸”。
       腐乳饼:揭阳榕城老店取三年陈腐乳,拌肥肉丁和白酒做馅,烘烤时满街飘香。
       糖葱薄饼:潮州牌坊街小贩卷糖葱、芫荽、芝麻进薄饼,竖着咬叫“吞寒龙”。

三、应季风物:冰霜淬炼的田野馈赠
1. 当家蔬菜
       潮汕芥兰:大寒前后最肥嫩,霜打后更清甜,家常做法是“厚朥(猪油)猛火炒芥兰”。
       红皮大蒜:澄海溪南镇的红蒜此时上市,腌成酸甜蒜头,过年配白粥一绝。
       冬荷兰豆:揭西坪上镇的荷兰豆脆如冰片,腊味炒荷兰豆是年夜饭必备。

2. 时令水果
       潮州柑:大寒开始采收,选带两片绿叶的摆神案,祭祖后分食叫“吃平安”。
       橄榄:饶平汫洲镇的“寒露榄”此时回甘明显,制成老香黄可存十年。
       青枣:潮阳金灶镇的蜜枣甜如冰糖,拜神时堆成塔状叫“枣山”。

四、辞旧仪轨:跨越寒冬的集体记忆
“谢平安”巡游
       各村轮流抬神轿绕田,轿内放桃木刻的“二十四节气符”,祠堂前堆“五牲山”(猪头叠鱼、鸡、鸭、蟹、水果),祭后分食猪耳朵,称“听春耳”。

“扫尘卦”
       腊月廿四前后,用竹枝扎扫帚系红布条扫屋梁,边扫边念:“梁上灰仙请出门,金银元宝请进门”,旧扫帚烧灰撒菜地肥田。

“压年井”
       大寒夜用红纸封井口,压三块年糕寓意“步步高升”,揭阳炮台镇还往井里投三枚染红古钱,元宵才能启封。

       潮汕人的大寒,是土地与海洋的双重奏——田头的老农把最后一筐萝卜埋进地窖,港口的老船长给船眼点上朱砂;灶台的主妇炖着咕嘟冒泡的羊肉煲,屋檐下挂着的腊味在寒风里悄悄酝酿年味。这些浸透寒意的习俗,像韩江畔的芦苇,越是冰霜压枝,越显坚韧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