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85°;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
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在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中国北方地区小寒比大寒更冷,是因地表“余热”相对较少,至小寒时已释放殆尽,使温度降至最低。而南方地区地表相对较热,其“余热”至小寒节气尚未释放完毕,至大寒则地表“余热”散尽,气温方降至最低。
历史渊源
小寒,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意味天气寒冷,但未到极点。对小寒节气的名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足以说明了小寒的寒冷程度。
气象变化
小寒的天气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在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冷;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却是大寒节气要比小寒节气更冷。
小寒节气,东亚大槽发展得最为强大和稳定,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也达到最为强大且稳定,西风槽脊尺度达到最大,并配合最强的西风强度。小寒节气冷空气降温过程频繁,但达到寒潮标准的并不多。
在中国北方地区流传着“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的说法,意思是说,小寒节气要比大寒节气的时候更冷,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小寒一般是在“二九”到“三九”的时段,小寒是中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小寒过后大寒气温稍升高。中国南方地区最冷是在四九天,四九比三九更冷,四九时处大寒节气内,南方地区大寒比小寒更冷。
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小寒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人们叫做“数九寒天”。在中国南方虽然没有北方峻冷凛冽,但是气温亦明显下降。在南方最寒冷的时候是小寒大寒及雨水和惊蛰之间这两个时段。小寒时是干冷,而雨水后是湿冷。
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南北差异
中国南北地区在气候上本就有很大差异,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冷;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却是大寒节气要比小寒节气更冷。
据气候数据统计,中国北方大部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是每年公历的1月中旬(10日-20日);每年的小寒节气从1月5-7日开始,一个节气约15天,中旬恰在小寒节气之内;因此,对北方大部地区来说,小寒的确冷于大寒。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却是大寒节气时最冷;大寒节气一般从1月20日(1月下旬)开始,1月下旬恰是南方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中国北方地区小寒比大寒更冷,是因地表“余热”相对较少,至小寒时已释放殆尽,而此时仍是昼短夜长,冷空气强劲,使温度降至最低;至大寒太阳光热略增,所以温度也略有提升。而南方地区地表相对较热,其“余热”至小寒节气尚未释放完毕,故温度未降至最低;至大寒则地表“余热”散尽,天寒地冻,此时比小寒略多一点的太阳光热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南方气温也就降至最低了。
农事活动
由于中国南北地域跨度大,所以,同样的小寒节气,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生产农事。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田间已经没有太多的农活,都进行歇冬,主要任务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积肥等工作。
而在南方地区则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则主要是做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
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
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在北方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中国北方地区小寒比大寒更冷,是因地表“余热”相对较少,至小寒时已释放殆尽,使温度降至最低。而南方地区地表相对较热,其“余热”至小寒节气尚未释放完毕,至大寒则地表“余热”散尽,气温方降至最低。
历史渊源
小寒,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意味天气寒冷,但未到极点。对小寒节气的名由,《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是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持续降低,温度在一年的小寒、大寒之际降到最低。“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足以说明了小寒的寒冷程度。
气象变化
小寒的天气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在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处于散失的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还是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还在持续降低。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冷;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却是大寒节气要比小寒节气更冷。
小寒节气,东亚大槽发展得最为强大和稳定,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也达到最为强大且稳定,西风槽脊尺度达到最大,并配合最强的西风强度。小寒节气冷空气降温过程频繁,但达到寒潮标准的并不多。
在中国北方地区流传着“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的说法,意思是说,小寒节气要比大寒节气的时候更冷,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小寒一般是在“二九”到“三九”的时段,小寒是中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小寒过后大寒气温稍升高。中国南方地区最冷是在四九天,四九比三九更冷,四九时处大寒节气内,南方地区大寒比小寒更冷。
民谚:“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小寒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人们叫做“数九寒天”。在中国南方虽然没有北方峻冷凛冽,但是气温亦明显下降。在南方最寒冷的时候是小寒大寒及雨水和惊蛰之间这两个时段。小寒时是干冷,而雨水后是湿冷。
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南北差异
中国南北地区在气候上本就有很大差异,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冷;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却是大寒节气要比小寒节气更冷。
据气候数据统计,中国北方大部一年中最冷的时间段是每年公历的1月中旬(10日-20日);每年的小寒节气从1月5-7日开始,一个节气约15天,中旬恰在小寒节气之内;因此,对北方大部地区来说,小寒的确冷于大寒。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却是大寒节气时最冷;大寒节气一般从1月20日(1月下旬)开始,1月下旬恰是南方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中国北方地区小寒比大寒更冷,是因地表“余热”相对较少,至小寒时已释放殆尽,而此时仍是昼短夜长,冷空气强劲,使温度降至最低;至大寒太阳光热略增,所以温度也略有提升。而南方地区地表相对较热,其“余热”至小寒节气尚未释放完毕,故温度未降至最低;至大寒则地表“余热”散尽,天寒地冻,此时比小寒略多一点的太阳光热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南方气温也就降至最低了。
农事活动
由于中国南北地域跨度大,所以,同样的小寒节气,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生产农事。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田间已经没有太多的农活,都进行歇冬,主要任务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积肥等工作。
而在南方地区则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海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则主要是做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小寒、大寒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段。
潮汕地区的小寒节气
在潮汕地区,小寒节气(公历1月5-7日)是“冷气积久而寒未极”的时节,民间有“小寒大寒,无风自寒”的俗谚,此时海陆风寒交替,潮汕人既要防“湿冷入骨”,又要为年关储备物资。以下从田间劳作到灶台烟火,细说潮汕人如何在小寒节气里“与寒共舞”。
一、农事活动:寒潮前的未雨绸缪
“菜穿三重袄”
揭阳普宁山区的菜农用三层防护越冬:第一层竹编“寒篱”围菜畦,第二层铺甘蔗叶,第三层盖稻草。老话说:“小寒三层被,开春菜满地”。
“腊月修船正当时”
南澳岛渔民趁小寒潮退时修补船缝,用桐油、麻丝和贝壳粉调成“三合胶”,边补边念:“补缝如补衣,过海唔惊(不怕)寒”。修完船还要挂“寒帆”——用旧渔网拼成挡风帘。
“窖藏甜薯迎新年”
潮阳金灶镇的农户将沙地番薯埋入谷壳堆,每隔七日翻动防冻伤,存到正月做“翻砂芋薯”甜汤。窖藏时要放一把粗盐镇邪,称“盐压寒窖鬼”。
二、当季美食:冰霜淬炼的山海馈赠
1. 蔬菜瓜果
芥蓝芯:潮州磷溪镇采带花芥蓝芯,白灼蘸普宁豆酱,脆嫩无渣,称“翡翠玉簪”。
红皮大蒜:澄海溪南镇的新蒜腌成酸甜蒜头,过年配白粥一绝。
冬荷兰豆:揭西坪上镇的荷兰豆脆如冰片,腊味炒荷兰豆是年夜饭必备。
2. 时令鲜果
潮州柑:小寒开始采收,选带两片绿叶的摆神案,祭后分食叫“吃平安柑”。
青橄榄:饶平汫洲镇的“寒露榄”回甘明显,炖猪肺汤可润燥。
青枣:潮阳金灶镇的蜜枣甜如冰糖,拜神时堆成塔状叫“枣山”。
3. 山珍海味
红菇炖山鸡:揭西大北山采野生红菇,配放养山鸡慢炖,汤色血红称“寒山落日汤”。
薄壳米:汕头澄海盐鸿镇“薄壳季”开启,去壳取肉炒九层塔,配粥暖胃。
生蚝:南澳岛撬“石蚝”生腌,壳内保留海水,吃时挤柠檬汁,鲜如吞海风。
三、饮食习惯:以热攻寒的智慧
“小寒三煲”
羊肉药膳煲:汕头濠江人用黑山羊腿配当归、川芎、枸杞、党参,加三年陈菜脯提鲜,喝前淋高粱酒点火,叫“火焰驱寒汤”。
鳗鱼糯米饭:潮州浮洋镇取冬季鳗鱼最肥的“鳝尾段”,与糯米、香菇同蒸,撒金橘皮丝,寓意“金玉满堂”。
老鸭炖姜薯:揭西坪上镇选三年老鸭,与姜薯、莲子炖至酥烂,老人说“小寒吃鸭脚,走路咔咔响”。
“粿品御寒术”
鼠曲粿:采小寒初生的鼠曲草嫩芽,粿皮掺红糖增暖,包黑芝麻花生馅,木模压出“福”字纹。
菜头圆:澄海东里镇将白萝卜丝混薯粉搓丸,煮汤加虾米和芹菜粒,称“白玉珍珠汤”。
姜母粿:饶平黄冈镇用老姜汁和面蒸粿,撒炒黄豆粉,趁热吃辣得冒汗。
“甜暖小食”
姜薯糖葱:潮阳贵屿镇把姜薯切薄片油炸,裹麦芽糖和葱白碎,脆如冰片,叫“咬寒酥”。
糯米酿枣:揭阳新亨镇挖空青枣塞糯米,蒸熟淋蜂蜜,祭灶神必备“金枣藏玉”。
老药桔茶:潮州古城用五年陈腌金桔泡水,加甘草片,街边阿伯笑称“一杯落肚,寒毛变暖”。
四、养生之道:未病先防的秘诀
“晒背祛寒”
清晨露水干后,老人赤膊晒背一刻钟,称“小寒晒背,寒冬不咳”,晒完饮淡盐水补电解质。
“草药沐足”
用艾叶+香茅+柚子叶煮水泡脚,边泡边念:“一泡祛湿气,二泡通经络,三泡安夏梦”。
“睡子午觉”
正午小憩半小时,枕芯填晒干的茉莉花+薄荷叶,助眠又驱蚊,民谚云“小寒唔昼寝,下昼眼瞌瞌”。
五、传统风俗:藏在细节里的生存智慧
“祭寒神”
潮汕各村在小寒夜抬“寒神爷”偶像巡游,偶像手持冰锥(实为冰糖雕成),沿途撒炒黄豆驱寒鬼。巡游队经过时,家家户户在门口倒扣火盆,寓意“寒邪不入”。
“晒冬被”
主妇选晴天曝晒棉被,晒时用竹拍子边拍边念:“一拍去湿气,二拍赶晦气,三拍迎福气”。晒完被角要塞入柚子叶,称“被窝藏春”。
“扎寒狗”
孩童用稻草扎小狗状玩偶,插在田间或船头。揭阳渔湖镇还要给草狗戴小斗笠,民谚说:“寒狗守田头,鼠蚁唔敢偷”。
六、传说与农谚
“火龙吐珠”
传说小寒日南海火龙会吐出避寒珠沉入海底,渔民若捞到带红斑的珍珠贝(实为稀有血蛤),食其肉可耐酷暑。
农谚解密
“小寒雷,黄梅回”:若小寒打雷预示雨水返潮,需抢晴晒谷。
“小寒食薄壳,胜过食仙丹”:强调薄壳清热滋阴的食疗价值。
潮汕人的小寒,是冰霜与灶火的对决——田间的稻草人在北风里摇晃,灶台上的砂锅咕嘟冒着热气;阿嬷晒被子时扬起的棉絮像飘雪,祠堂屋檐下挂着的腊味早已染上烟熏的暖香。这些浸透在地经验的风俗,像一碗温润的老火汤,熨帖着四季轮回里的烟火人间。
一、农事活动:寒潮前的未雨绸缪
“菜穿三重袄”
揭阳普宁山区的菜农用三层防护越冬:第一层竹编“寒篱”围菜畦,第二层铺甘蔗叶,第三层盖稻草。老话说:“小寒三层被,开春菜满地”。
“腊月修船正当时”
南澳岛渔民趁小寒潮退时修补船缝,用桐油、麻丝和贝壳粉调成“三合胶”,边补边念:“补缝如补衣,过海唔惊(不怕)寒”。修完船还要挂“寒帆”——用旧渔网拼成挡风帘。
“窖藏甜薯迎新年”
潮阳金灶镇的农户将沙地番薯埋入谷壳堆,每隔七日翻动防冻伤,存到正月做“翻砂芋薯”甜汤。窖藏时要放一把粗盐镇邪,称“盐压寒窖鬼”。
二、当季美食:冰霜淬炼的山海馈赠
1. 蔬菜瓜果
芥蓝芯:潮州磷溪镇采带花芥蓝芯,白灼蘸普宁豆酱,脆嫩无渣,称“翡翠玉簪”。
红皮大蒜:澄海溪南镇的新蒜腌成酸甜蒜头,过年配白粥一绝。
冬荷兰豆:揭西坪上镇的荷兰豆脆如冰片,腊味炒荷兰豆是年夜饭必备。
2. 时令鲜果
潮州柑:小寒开始采收,选带两片绿叶的摆神案,祭后分食叫“吃平安柑”。
青橄榄:饶平汫洲镇的“寒露榄”回甘明显,炖猪肺汤可润燥。
青枣:潮阳金灶镇的蜜枣甜如冰糖,拜神时堆成塔状叫“枣山”。
3. 山珍海味
红菇炖山鸡:揭西大北山采野生红菇,配放养山鸡慢炖,汤色血红称“寒山落日汤”。
薄壳米:汕头澄海盐鸿镇“薄壳季”开启,去壳取肉炒九层塔,配粥暖胃。
生蚝:南澳岛撬“石蚝”生腌,壳内保留海水,吃时挤柠檬汁,鲜如吞海风。
三、饮食习惯:以热攻寒的智慧
“小寒三煲”
羊肉药膳煲:汕头濠江人用黑山羊腿配当归、川芎、枸杞、党参,加三年陈菜脯提鲜,喝前淋高粱酒点火,叫“火焰驱寒汤”。
鳗鱼糯米饭:潮州浮洋镇取冬季鳗鱼最肥的“鳝尾段”,与糯米、香菇同蒸,撒金橘皮丝,寓意“金玉满堂”。
老鸭炖姜薯:揭西坪上镇选三年老鸭,与姜薯、莲子炖至酥烂,老人说“小寒吃鸭脚,走路咔咔响”。
“粿品御寒术”
鼠曲粿:采小寒初生的鼠曲草嫩芽,粿皮掺红糖增暖,包黑芝麻花生馅,木模压出“福”字纹。
菜头圆:澄海东里镇将白萝卜丝混薯粉搓丸,煮汤加虾米和芹菜粒,称“白玉珍珠汤”。
姜母粿:饶平黄冈镇用老姜汁和面蒸粿,撒炒黄豆粉,趁热吃辣得冒汗。
“甜暖小食”
姜薯糖葱:潮阳贵屿镇把姜薯切薄片油炸,裹麦芽糖和葱白碎,脆如冰片,叫“咬寒酥”。
糯米酿枣:揭阳新亨镇挖空青枣塞糯米,蒸熟淋蜂蜜,祭灶神必备“金枣藏玉”。
老药桔茶:潮州古城用五年陈腌金桔泡水,加甘草片,街边阿伯笑称“一杯落肚,寒毛变暖”。
四、养生之道:未病先防的秘诀
“晒背祛寒”
清晨露水干后,老人赤膊晒背一刻钟,称“小寒晒背,寒冬不咳”,晒完饮淡盐水补电解质。
“草药沐足”
用艾叶+香茅+柚子叶煮水泡脚,边泡边念:“一泡祛湿气,二泡通经络,三泡安夏梦”。
“睡子午觉”
正午小憩半小时,枕芯填晒干的茉莉花+薄荷叶,助眠又驱蚊,民谚云“小寒唔昼寝,下昼眼瞌瞌”。
五、传统风俗:藏在细节里的生存智慧
“祭寒神”
潮汕各村在小寒夜抬“寒神爷”偶像巡游,偶像手持冰锥(实为冰糖雕成),沿途撒炒黄豆驱寒鬼。巡游队经过时,家家户户在门口倒扣火盆,寓意“寒邪不入”。
“晒冬被”
主妇选晴天曝晒棉被,晒时用竹拍子边拍边念:“一拍去湿气,二拍赶晦气,三拍迎福气”。晒完被角要塞入柚子叶,称“被窝藏春”。
“扎寒狗”
孩童用稻草扎小狗状玩偶,插在田间或船头。揭阳渔湖镇还要给草狗戴小斗笠,民谚说:“寒狗守田头,鼠蚁唔敢偷”。
六、传说与农谚
“火龙吐珠”
传说小寒日南海火龙会吐出避寒珠沉入海底,渔民若捞到带红斑的珍珠贝(实为稀有血蛤),食其肉可耐酷暑。
农谚解密
“小寒雷,黄梅回”:若小寒打雷预示雨水返潮,需抢晴晒谷。
“小寒食薄壳,胜过食仙丹”:强调薄壳清热滋阴的食疗价值。
潮汕人的小寒,是冰霜与灶火的对决——田间的稻草人在北风里摇晃,灶台上的砂锅咕嘟冒着热气;阿嬷晒被子时扬起的棉絮像飘雪,祠堂屋檐下挂着的腊味早已染上烟熏的暖香。这些浸透在地经验的风俗,像一碗温润的老火汤,熨帖着四季轮回里的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