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季节划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节气法”与“气温法”。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作为冬季起始;“节气法”划分的冬季,表示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温法”划分季节以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起始;气温法划分的冬季,表示天气寒冷了。
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它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在古代社会也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历史渊源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为冬三月之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休藏。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如《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关于四季的划分时间,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中点,具有明显的天文含义。一年四季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其也是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称“四立”,都是季节的开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转折点。
季节划分
节气法
中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起始。冬季以“立冬”为起始,至下一“立春”前结束。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的意思;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气温法
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新的分季标准,以候平均气温(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稳定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
按气温法划分的四季,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至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至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冬季结束。气温法划分的冬季,意味着气温已稳定下降到10℃以下,表示天气寒冷了。
气象变化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具有一定的能量。由于地表尚有“积热”,所以初冬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寒冷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南北跨度大,南北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一些地区来说,显然偏迟。立冬后,其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在南方地区,从立冬至小雪期间,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在南方初冬时节一般不会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在冬至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立冬后北方大部地区将出现雨雪降温天气。华北部分地区的初雪常在此时降临。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个时候已经是大雪纷飞的景象了,尤其是东北黑龙江地区,已经异常寒冷,这里早在立冬到来之前就已经呈现冬天景象。冷空气不断发力,也让北方地区陆续迎来供暖季。
物候现象
立冬,意味着万物开始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农事活动
古时中国是农业国家,立冬就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反映气候变化及相应的物候情况,对农业生产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立冬时节正是南方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做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立冬后,北方农林作物全面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三秋”(秋收、秋管、秋种)也接近尾声。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农事活动降温防寒。
一、农事活动:冬藏与冬种的序曲
“晚稻归仓”
潮阳练江平原“晒谷收仓”:农户将晒干的稻谷装入陶瓮,瓮口封红纸,贴上“五谷丰登”字样,称“谷瓮藏金”。老人用竹筒敲打谷堆驱雀,边敲边念:“一敲谷满仓,二敲米飘香,三敲来年旺”。
揭西山区“冬种备耕”:翻耕冬闲田,撒草木灰肥田,称“冬耕一犁土,春收万担谷”。
“果园冬护”
潮州江东“柚衣加被”:为沙田柚套上稻草编织的“冬衣”,防寒防霜,果农说:“立冬加衣被,柚甜赛蜜糖”。
饶平汫洲“橄榄打霜”:青橄榄树根铺草木灰吸潮,清晨用竹竿轻敲树枝震落病果,称“霜打残果留精华”。
“渔耕并作”
南澳岛“晒鲞季”:马鲛鱼剖片盐腌后铺礁石曝晒,渔妇用棕榈扇驱蝇,边扇边唱:“扇走暑气留海味,立冬鲞干香过冬”。
汕头达濠“种紫菜”:竹筏绑棕绳撒紫菜苗,渔谚说:“立冬下紫菜,冬至收金带”。
二、当季美食:山海冬藏的味觉盛宴
1. 主食与粿品
立冬粿:糯米粉掺艾草汁蒸成青团,裹花生芝麻糖馅,压成圆饼状,象征“冬日圆满”。
芋头饭:潮州东凤镇“狮头芋”切块与五花肉、香菇同焖,出锅撒葱花,农谚说:“立冬食芋饭,力气大过牛”。
2. 海鲜江鲜
冻红蟹:南澳岛红花蟹蒸熟冰镇,蟹膏凝如琥珀,蘸姜醋激出鲜甜,称“冬日冰淇淋”。
鳗鱼胶冻:韩江野生鳗鱼熬胶冷凝切块,淋南姜醋,胶质颤如凉粉,渔民戏称“食胶冻,补到骨缝透”。
薄壳米炒饭:澄海盐鸿薄壳取肉,与隔夜冷饭、菜脯粒猛火快炒,撒金不换碎,锅气冲天如“冬日火焰山”。
3. 山珍时蔬
橄榄炖猪肺:饶平汫洲青橄榄拍裂,与猪肺、南北杏同炖,汤色清润回甘,称“冬日润燥汤”。
麻叶豆酱煲:黄麻嫩叶焯水后与普宁豆酱同焖,苦咸交织配白粥,潮汕人笑称“食麻叶,冬火灭”。
油甘蘸盐:潮阳金灶油甘果初熟,蘸粗盐生嚼,酸涩后回甘,老人说“立冬食油甘,咳喘唔近身”。
三、饮食习惯:滋补与驱寒的平衡术
“补冬三宝”
羊肉烧酒:惠来靖海镇黑山羊切薄片涮烧酒,蘸南姜末,称“补冬食羊,胜过参汤”。
老鸭笋干汤:三年老鸭配揭西笋干,加咸柠檬片去腥,砂锅炖四小时,鸭油金黄如“冬日熔金”。
姜薯甜汤:晨起喝滚烫姜薯汤,加冰糖枸杞,老人说“立冬一碗薯,胜过人参补”。
“驱寒三宝”
海底椰雪梨汤:泰国海底椰片+潮州江东雪梨+无花果干慢炖,冰镇后清润如“冬日甘露”。
老香黄蜜水:十年陈佛手瓜蜜饯捣碎泡水,加冬蜜调和,化痰润喉,称“冬日护嗓灵”。
“节气暗语”
芋头祭祖:祭祖供品必有蒸芋头,因潮汕话“芋”谐音“护”,寓意“冬藏护佑”。
糖葱薄饼卷冬:用薄饼卷糖葱、芫荽、花生碎,象征“卷住冬寒,甜暖入春”。
四、养生之道:冬藏养阳的秘诀
“晒冬祛寒”
清晨晒背15分钟(避开头颈),晒完喝陈皮薏米水,老人说“立冬晒一晒,湿寒唔敢来”。
“草药沐足”
用艾叶+五指毛桃+鸡血藤煮水泡脚,边泡边念:“一泡通地气,二泡驱冬乏,三泡安神眠”。
“早卧晚起”
遵循“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古训,农户调整作息与日出日落同步,称“随日作,顺天收”。
五、传统风俗与民间活动
“祭海神”
南澳岛渔民抬妈祖像巡港,船队摆“冬”字队形,向海中投粽子喂鱼虾,祈求渔汛平安。
“晒冬”
主妇在庭院铺竹匾晒菜脯(萝卜干)、咸菜、鱼鲞,藏书人家曝晒典籍,晒时用榕树枝轻扫念:“一晒霉运走,二晒福气留,三晒金银堆满楼”。
“抢冬水”
立冬日第一桶井水称“冬水”,少女争相取水煮茶,传说饮之可明目润肤,汕头澄海盐鸿镇至今有“冬水斗茶会”。
六、传说与农谚
“冬藏珠传说”
相传立冬日清晨的露珠是龙王眼泪所化,若用瓷碗接住饮下,可治眼疾。潮汕老人至今保留用露水洗眼的习俗。
农谚解密
“立冬补冬,补嘴空”:强调立冬进补的重要性。
“立冬食鳗胶,冬来唔穿袍”:强调鳗鱼胶滋补御寒之效。
潮汕人的立冬,是寒意与温暖的交织——晒场上的菜脯渐染金黄,渔港的晒鲞架飘来阵阵咸香;阿嬷摇着蒲扇熬橄榄汤,孩童举着糖葱薄饼追逐卖草粿的叮当声。这些浸透汗水与智慧的习俗,如同韩江潮水般,在年复一年的四季轮回中生生不息。
季节划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节气法”与“气温法”。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作为冬季起始;“节气法”划分的冬季,表示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温法”划分季节以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起始;气温法划分的冬季,表示天气寒冷了。
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它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立冬在古代社会也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历史渊源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为冬三月之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休藏。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如《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关于四季的划分时间,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中点,具有明显的天文含义。一年四季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其也是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称“四立”,都是季节的开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转折点。
季节划分
节气法
中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起始。冬季以“立冬”为起始,至下一“立春”前结束。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的意思;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气温法
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新的分季标准,以候平均气温(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稳定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
按气温法划分的四季,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至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至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冬季结束。气温法划分的冬季,意味着气温已稳定下降到10℃以下,表示天气寒冷了。
气象变化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具有一定的能量。由于地表尚有“积热”,所以初冬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寒冷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南北跨度大,南北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一些地区来说,显然偏迟。立冬后,其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在南方地区,从立冬至小雪期间,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在南方初冬时节一般不会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在冬至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立冬后北方大部地区将出现雨雪降温天气。华北部分地区的初雪常在此时降临。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个时候已经是大雪纷飞的景象了,尤其是东北黑龙江地区,已经异常寒冷,这里早在立冬到来之前就已经呈现冬天景象。冷空气不断发力,也让北方地区陆续迎来供暖季。
物候现象
立冬,意味着万物开始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农事活动
古时中国是农业国家,立冬就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反映气候变化及相应的物候情况,对农业生产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立冬时节正是南方秋收冬种的大好时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做好晚稻的收、晒、晾,保证入库质量。立冬后,北方农林作物全面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的“三秋”(秋收、秋管、秋种)也接近尾声。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农事活动降温防寒。
潮汕地区的立冬节气
在潮汕地区,立冬(公历11月7-8日)是“冬藏之始,万物归静”的时节,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俗谚,既宣告了冬季的正式到来,也开启了“滋补养生”的序幕。以下从田间到舌尖,细说潮汕人如何在这“寒意初临”的节气里,迎接冬季的到来。一、农事活动:冬藏与冬种的序曲
“晚稻归仓”
潮阳练江平原“晒谷收仓”:农户将晒干的稻谷装入陶瓮,瓮口封红纸,贴上“五谷丰登”字样,称“谷瓮藏金”。老人用竹筒敲打谷堆驱雀,边敲边念:“一敲谷满仓,二敲米飘香,三敲来年旺”。
揭西山区“冬种备耕”:翻耕冬闲田,撒草木灰肥田,称“冬耕一犁土,春收万担谷”。
“果园冬护”
潮州江东“柚衣加被”:为沙田柚套上稻草编织的“冬衣”,防寒防霜,果农说:“立冬加衣被,柚甜赛蜜糖”。
饶平汫洲“橄榄打霜”:青橄榄树根铺草木灰吸潮,清晨用竹竿轻敲树枝震落病果,称“霜打残果留精华”。
“渔耕并作”
南澳岛“晒鲞季”:马鲛鱼剖片盐腌后铺礁石曝晒,渔妇用棕榈扇驱蝇,边扇边唱:“扇走暑气留海味,立冬鲞干香过冬”。
汕头达濠“种紫菜”:竹筏绑棕绳撒紫菜苗,渔谚说:“立冬下紫菜,冬至收金带”。
二、当季美食:山海冬藏的味觉盛宴
1. 主食与粿品
立冬粿:糯米粉掺艾草汁蒸成青团,裹花生芝麻糖馅,压成圆饼状,象征“冬日圆满”。
芋头饭:潮州东凤镇“狮头芋”切块与五花肉、香菇同焖,出锅撒葱花,农谚说:“立冬食芋饭,力气大过牛”。
2. 海鲜江鲜
冻红蟹:南澳岛红花蟹蒸熟冰镇,蟹膏凝如琥珀,蘸姜醋激出鲜甜,称“冬日冰淇淋”。
鳗鱼胶冻:韩江野生鳗鱼熬胶冷凝切块,淋南姜醋,胶质颤如凉粉,渔民戏称“食胶冻,补到骨缝透”。
薄壳米炒饭:澄海盐鸿薄壳取肉,与隔夜冷饭、菜脯粒猛火快炒,撒金不换碎,锅气冲天如“冬日火焰山”。
3. 山珍时蔬
橄榄炖猪肺:饶平汫洲青橄榄拍裂,与猪肺、南北杏同炖,汤色清润回甘,称“冬日润燥汤”。
麻叶豆酱煲:黄麻嫩叶焯水后与普宁豆酱同焖,苦咸交织配白粥,潮汕人笑称“食麻叶,冬火灭”。
油甘蘸盐:潮阳金灶油甘果初熟,蘸粗盐生嚼,酸涩后回甘,老人说“立冬食油甘,咳喘唔近身”。
三、饮食习惯:滋补与驱寒的平衡术
“补冬三宝”
羊肉烧酒:惠来靖海镇黑山羊切薄片涮烧酒,蘸南姜末,称“补冬食羊,胜过参汤”。
老鸭笋干汤:三年老鸭配揭西笋干,加咸柠檬片去腥,砂锅炖四小时,鸭油金黄如“冬日熔金”。
姜薯甜汤:晨起喝滚烫姜薯汤,加冰糖枸杞,老人说“立冬一碗薯,胜过人参补”。
“驱寒三宝”
海底椰雪梨汤:泰国海底椰片+潮州江东雪梨+无花果干慢炖,冰镇后清润如“冬日甘露”。
老香黄蜜水:十年陈佛手瓜蜜饯捣碎泡水,加冬蜜调和,化痰润喉,称“冬日护嗓灵”。
“节气暗语”
芋头祭祖:祭祖供品必有蒸芋头,因潮汕话“芋”谐音“护”,寓意“冬藏护佑”。
糖葱薄饼卷冬:用薄饼卷糖葱、芫荽、花生碎,象征“卷住冬寒,甜暖入春”。
四、养生之道:冬藏养阳的秘诀
“晒冬祛寒”
清晨晒背15分钟(避开头颈),晒完喝陈皮薏米水,老人说“立冬晒一晒,湿寒唔敢来”。
“草药沐足”
用艾叶+五指毛桃+鸡血藤煮水泡脚,边泡边念:“一泡通地气,二泡驱冬乏,三泡安神眠”。
“早卧晚起”
遵循“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的古训,农户调整作息与日出日落同步,称“随日作,顺天收”。
五、传统风俗与民间活动
“祭海神”
南澳岛渔民抬妈祖像巡港,船队摆“冬”字队形,向海中投粽子喂鱼虾,祈求渔汛平安。
“晒冬”
主妇在庭院铺竹匾晒菜脯(萝卜干)、咸菜、鱼鲞,藏书人家曝晒典籍,晒时用榕树枝轻扫念:“一晒霉运走,二晒福气留,三晒金银堆满楼”。
“抢冬水”
立冬日第一桶井水称“冬水”,少女争相取水煮茶,传说饮之可明目润肤,汕头澄海盐鸿镇至今有“冬水斗茶会”。
六、传说与农谚
“冬藏珠传说”
相传立冬日清晨的露珠是龙王眼泪所化,若用瓷碗接住饮下,可治眼疾。潮汕老人至今保留用露水洗眼的习俗。
农谚解密
“立冬补冬,补嘴空”:强调立冬进补的重要性。
“立冬食鳗胶,冬来唔穿袍”:强调鳗鱼胶滋补御寒之效。
潮汕人的立冬,是寒意与温暖的交织——晒场上的菜脯渐染金黄,渔港的晒鲞架飘来阵阵咸香;阿嬷摇着蒲扇熬橄榄汤,孩童举着糖葱薄饼追逐卖草粿的叮当声。这些浸透汗水与智慧的习俗,如同韩江潮水般,在年复一年的四季轮回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