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按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的“候平均气温”标准,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从白露节气开始,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民谚云:‘白露身弗露。’言至是天气乃肃,可以授衣耳。”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尚热,但早晚天气已有凉意,如果打赤膊就容易着凉。此外,这个时节还需预防秋燥。 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
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进入"白露",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昼夜温差拉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虽然暑热可能不会一下子退场,但是闷热感会逐渐褪去,早晚添了一份秋天的凉意。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太阳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白露,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散,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夜晚渐凉,昼夜温差拉大,寒生露凝,这是“白露”名由之一。
天文历法
白露是干支历酉月的起始,廿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上古时代以北斗七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又称月建)。如《淮南子·天文训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十二月建”的划分是以节令为准,即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作为寅(摄提格)月、卯(单阏)月、辰(执徐)月、巳(大荒落)月、午(敦牂)月、未(协洽)月、申(涒滩)月、酉(作噩)月、戌(阉茂)月、亥(大渊献)月、子(困敦)月、丑(赤奋若)月之始。
白露是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以及酉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
气象变化
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因此温度下降也逐渐加速,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说。
白露后,昼夜温差渐渐拉大,白天中午气温虽较高,但早晨与夜间已有丝丝的凉意。按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从白露节气开始,各地陆续开始进入到秋天。这时,中国各地昼夜温差可达8℃—16℃,所以白露是一年中温差较大的节气。
物候现象
综述
白露节气,暑气渐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各种鸟类开始贮存过冬的食物。
“鸿雁来,玄鸟归。”白露之后,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集体迁徙。鸿雁开始从北方飞到南方,而南方的玄鸟也飞归北方,各类鸟儿都开始储食御冬。民谚有云:“白露秋风夜,雁南飞一行”,“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因此,像大雁这样的候鸟被视为秋到的象征。
白露三候
一候鸿雁来。鸿为大,雁为小,是不同的两种。鸿雁二月北飞,八月南飞。
二候玄鸟归。玄鸟就是燕子,燕子是春分而来,秋分而去,它是北方之鸟,南飞带来生机。如今北飞为归,红花半落燕归去,秋风萧瑟,要白露满山叶飞坠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鸟解见春分(春分初候,玄鸟至;燕来也),此时自北而往南迁也,燕乃南方之鸟,故曰归。”
三候群鸟养羞。这个“羞”同“馐”,是美食。“玄武藏木荫,丹鸟还养羞”,养羞是指诸鸟感知到肃杀之气,纷纷储食以备冬,如藏珍馔。《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羣鸟养羞。”
农事活动
“白露”代表着由热转凉,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成熟。白露时节,正是中国各地大忙时节。东北地区,开始收获谷子、高梁和大豆,一些地方开始采摘新棉;同时,要给棉花、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选种留种,及时腾茬、整地、送肥,抢种小麦。华北地区,此时也是秋收大忙季节,各种大秋作物已经成熟,开始进行收获;秋收的同时,还得抓紧送粪、翻耕、平整土地等,及早做好种麦的准备工作。西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西南地区到了白露时节,到处呈现忙碌的景象,因为“白露白茫茫”,谷子满田黄水稻和谷子得抓紧时间收割。晚秋作物如玉米、甘薯等得加强田间管理,促使其早熟,避免低温霜冻造成危害。华中地区,抓紧时间收割迟、中水稻,夏玉米也开始收获了,棉花也分批采摘,晚玉米得加强水的管理。除此之外,得抓紧时间平整土地,为种麦做好准备。
白露节气后,冷空气日趋活跃,常出现低温天气,影响晚稻抽穗扬花。黄淮、江淮及华南等地要抓住气温较高的有利时机浅水勤灌。白露期间,华南日照较处暑骤减,且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对此,要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同时注意防治稻瘟病、菌核病等病害。
潮汕地区的白露节气
在潮汕地区,白露(公历9月7-9日)是“露凝而白,秋意渐浓”的时节,民间有“白露水,毒过鬼”的俗谚,既道出昼夜温差加大的气候特点,也暗含“防寒润燥”的养生智慧。以下从田间到舌尖,细说潮汕人如何在这“暑热退场,秋凉初至”的节气里,书写秋收的序章。
一、农事活动:秋收序幕的开启
“晚稻灌浆护秋”
潮阳练江平原“赶露水”:农户凌晨持竹竿轻拂稻穗露水,防霉防虫,边拂边念:“一拂露散穗低头,二拂谷粒赛珍珠,三拂米香飘满楼”。
揭西山区“引山泉”:用竹筒引山泉滴灌梯田,竹筒刻二十四节气刻度,水位至“白露”线即停,称“量天尺定秋收”。
“果园秋管”
潮州江东“柚衣摘帽”:为沙田柚摘除防晒竹篾套,让果实接受秋阳“镀金”,果农说:“白露晒一晒,柚甜赛蜜糖”。
饶平汫洲“橄榄打露”:青橄榄树根铺草木灰吸潮,清晨用竹竿轻敲树枝震落病果,称“露打残果留精华”。
“渔耕并作”
南澳岛“晒鲞季”:马鲛鱼剖片盐腌后铺礁石曝晒,渔妇用棕榈扇驱蝇,边扇边唱:“扇走暑气留海味,白露鲞干香过冬”。
汕头达濠“种紫菜”:竹筏绑棕绳撒紫菜苗,渔谚说:“白露下紫菜,冬至收金带”。
二、当季美食:山海秋实的味觉盛宴
1. 主食与粿品
白露粿:糯米粉掺艾草汁蒸成青团,裹花生芝麻糖馅,压成圆饼状,象征“露珠圆满”。
芋头饭:潮州东凤镇“狮头芋”切块与五花肉、香菇同焖,出锅撒葱花,农谚说:“白露食芋饭,力气大过牛”。
2. 海鲜江鲜
冻红蟹:南澳岛红花蟹蒸熟冰镇,蟹膏凝如琥珀,蘸姜醋激出鲜甜,称“秋日冰淇淋”。
鳗鱼胶冻:韩江野生鳗鱼熬胶冷凝切块,淋南姜醋,胶质颤如凉粉,渔民戏称“食胶冻,补到骨缝透”。
薄壳米炒饭:澄海盐鸿薄壳取肉,与隔夜冷饭、菜脯粒猛火快炒,撒金不换碎,锅气冲天如“秋日火焰山”。
3. 山珍时蔬
橄榄炖猪肺:饶平汫洲青橄榄拍裂,与猪肺、南北杏同炖,汤色清润回甘,称“秋日润燥汤”。
麻叶豆酱煲:黄麻嫩叶焯水后与普宁豆酱同焖,苦咸交织配白粥,潮汕人笑称“食麻叶,秋火灭”。
油甘蘸盐:潮阳金灶油甘果初熟,蘸粗盐生嚼,酸涩后回甘,老人说“白露食油甘,咳喘唔近身”。
三、饮食习惯:润燥与敛阳的平衡术
“贴秋膘三宝”
羊肉烧酒:惠来靖海镇黑山羊切薄片涮烧酒,蘸南姜末,称“秋膘贴得早,寒冬唔穿袄”。
老鸭笋干汤:三年老鸭配揭西笋干,加咸柠檬片去腥,砂锅炖四小时,鸭油金黄如“秋日熔金”。
姜薯甜汤:晨起喝滚烫姜薯汤,加冰糖枸杞,老人说“白露一碗薯,胜过人参补”。
“秋燥克星”
海底椰雪梨汤:泰国海底椰片+潮州江东雪梨+无花果干慢炖,冰镇后清润如“秋日甘露”。
老香黄蜜水:十年陈佛手瓜蜜饯捣碎泡水,加冬蜜调和,化痰润喉,称“秋日护嗓灵”。
“节气暗语”
芋头祭祖:祭祖供品必有蒸芋头,因潮汕话“芋”谐音“护”,寓意“秋收护佑”。
糖葱薄饼卷秋:用薄饼卷糖葱、芫荽、花生碎,象征“卷住秋凉,甜暖入冬”。
四、养生之道:敛阳养阴的秘诀
“晒秋祛湿”
清晨晒背15分钟(避开头颈),晒完喝陈皮薏米水,老人说“白露晒一晒,湿寒唔敢来”。
“草药沐足”
用艾叶+五指毛桃+鸡血藤煮水泡脚,边泡边念:“一泡通地气,二泡驱秋乏,三泡安神眠”。
“早卧早起”
遵循“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古训,农户调整作息与日出日落同步,称“随日作,顺天收”。
五、传统风俗与民间活动
“祭海神”
南澳岛渔民抬妈祖像巡港,船队摆“秋”字队形,向海中投粽子喂鱼虾,祈求渔汛平安。
“晒秋”
主妇在庭院铺竹匾晒菜脯(萝卜干)、咸菜、鱼鲞,藏书人家曝晒典籍,晒时用榕树枝轻扫念:“一晒霉运走,二晒福气留,三晒金银堆满楼”。
“抢秋水”
白露日第一桶井水称“秋水”,少女争相取水煮茶,传说饮之可明目润肤,汕头澄海盐鸿镇至今有“秋水斗茶会”。
六、传说与农谚
“白露珠传说”
相传白露日清晨的露珠是龙王眼泪所化,若用瓷碗接住饮下,可治眼疾。潮汕老人至今保留用露水洗眼的习俗。
农谚解密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提醒人们及时添衣防寒。
“白露食鳗胶,冬来唔穿袍”:强调鳗鱼胶滋补御寒之效。
潮汕人的白露,是露珠与秋阳的交响——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垂首感恩,渔港的晒鲞架飘来阵阵咸香;阿嬷摇着蒲扇熬橄榄汤,孩童举着糖葱薄饼追逐卖草粿的叮当声。这些浸透汗水与智慧的习俗,如同韩江潮水般,在年复一年的四季轮回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