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暑意渐消。雷暴活动也不及炎夏那般活跃,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减弱。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历史渊源
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消退。“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节气、大暑节气、处暑节气,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酷暑时间比较长。暑热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古人将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到了处暑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处暑节气虽然还是热,但气温已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
天文历法
处暑,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西南方向(戊位),太阳到达黄经150°时,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此时,如果夜晚观北斗七星,会发现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西南方向。处暑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气象变化
处暑,意即“出暑”,高温将逐渐退场。处暑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南退,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暑热消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暑气下降马上就凉爽了,真正开始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小露锋芒。
处暑节气后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中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晴朗少云,日照强烈,气温回升。
处暑节气后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处暑节气期间是华南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进入9月,中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它是中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在冷高压的控制下,形成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中国北方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雨季(“七下八上”)结束。
农事活动
处暑,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时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华南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华南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处暑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林果和农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民加紧采摘,抢抓农时,进行水稻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处暑以后,气温日夜差别增大,由于夜寒昼暖,作物白天吸收的养分到晚上储存,因而庄稼成熟很快。“处暑和田连夜变”“处暑三日无肯谷”“处暑三朝稻有孕”“处暑满田黄,家家修廪仓”等,都说明处暑节气后,作物很快要收获了。
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
潮汕地区的处暑节气
在潮汕地区,处暑(公历8月22-24日)是“暑气渐退,秋意初萌”的时节,民间有“处暑无三日,新凉值万金”的俗谚,既道出暑热消退的欣喜,也暗含“敛阳养阴”的养生智慧。以下从田间到舌尖,细说潮汕人如何在这“夏秋之交”的节气里,编织丰收前的最后篇章。
一、农事活动:秋收前的冲刺与守护
“晚稻灌浆保卫战”
潮阳练江平原“引秋露”:农户凌晨下田用竹筒收集稻叶露水,喷洒稻田增湿,边洒边念:“一洒露润穗,二洒谷粒沉,三洒米如银”。
揭西山区“赶山风”:梯田架竹制风车引风,调节田间湿度,老人观风车转速预测秋雨,称“风车转三转,秋雨落田畔”。
“果园秋护”
潮州江东“柚衣换季”:为沙田柚换上透气竹篾网套,防虫防鸟,果农笑称“柚子穿秋装,甜过蜜糖浆”。
饶平汫洲“龙眼剪秋”:修剪龙眼树过密枝,剪口涂草木灰防腐,农谚说“处暑一刀剪,果甜压断枝”。
“渔汛转型”
南澳岛“开秋网”:首网必撒“五色米”(红糯米、黑米、黄小米、绿豆、白莲子)祭海,若捞到带红斑的鱼群则鸣笛庆贺,称“秋红兆丰渔”。
汕头达濠“晒鲞季”:马鲛鱼剖片盐腌,铺礁石晒至半干,渔妇用棕榈扇驱蝇,称“扇走暑气留海味”。
二、当季美食:秋实初成的味觉盛宴
1. 主食与粿品
秋瓜烙:揭阳埔田嫩秋瓜(丝瓜)切丝混薯粉煎烙,外脆内软,蘸鱼露辣椒酱,农谚说“处暑食秋瓜,喉咙唔生沙”。
芋泥白果:潮州东凤镇“狮头芋”蒸熟捶泥,拌猪油白糖,缀糖渍白果,寓意“银包金,秋收足”。
2. 海鲜江鲜
冻红蟹:南澳岛红花蟹蒸熟冰镇,蟹膏凝如琥珀,蘸姜醋激出鲜甜,称“秋日冰淇淋”。
鳗鱼胶冻:韩江野生鳗鱼熬胶冷凝切块,淋南姜醋,胶质颤如凉粉,渔民戏称“食胶冻,补到骨缝透”。
薄壳米炒饭:澄海盐鸿薄壳取肉,与隔夜冷饭、菜脯粒猛火快炒,撒金不换碎,锅气冲天如“秋日火焰山”。
3. 山珍时蔬
橄榄炖猪肺:饶平汫洲青橄榄拍裂,与猪肺、南北杏同炖,汤色清润回甘,称“秋日润燥汤”。
麻叶豆酱煲:黄麻嫩叶焯水后与普宁豆酱同焖,苦咸交织配白粥,潮汕人笑称“食麻叶,秋火灭”。
油甘蘸盐:潮阳金灶油甘果初熟,蘸粗盐生嚼,酸涩后回甘,老人说“处暑食油甘,咳喘唔近身”。
三、饮食习惯:润燥与敛阳的平衡术
“贴秋膘三宝”
羊肉烧酒:惠来靖海镇黑山羊切薄片涮烧酒,蘸南姜末,称“秋膘贴得早,寒冬唔穿袄”。
老鸭笋干汤:三年老鸭配揭西笋干,加咸柠檬片去腥,砂锅炖四小时,鸭油金黄如“秋日熔金”。
姜薯甜汤:晨起喝滚烫姜薯汤,加冰糖枸杞,老人说“处暑一碗薯,胜过人参补”。
“秋燥克星”
海底椰雪梨汤:泰国海底椰片+潮州江东雪梨+无花果干慢炖,冰镇后清润如“秋日甘露”。
老香黄蜜水:十年陈佛手瓜蜜饯捣碎泡水,加冬蜜调和,化痰润喉,称“秋日护嗓灵”。
“节气暗语”
芋头祭祖:祭祖供品必有蒸芋头,因潮汕话“芋”谐音“护”,寓意“秋收护佑”。
糖葱薄饼卷秋:用薄饼卷糖葱、芫荽、花生碎,象征“卷住秋凉,甜暖入冬”。
四、养生之道:敛阳养阴的秘诀
“晒秋祛湿”
清晨晒背15分钟(避开头颈),晒完喝陈皮薏米水,老人说“处暑晒一晒,湿寒唔敢来”。
“草药沐足”
用艾叶+五指毛桃+鸡血藤煮水泡脚,边泡边念:“一泡通地气,二泡驱秋乏,三泡安神眠”。
“早卧早起”
遵循“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古训,农户调整作息与日出日落同步,称“随日作,顺天收”。
五、传统风俗与民间活动
“祭海神”
南澳岛渔民抬妈祖像巡港,船队摆“秋”字队形,向海中投粽子喂鱼虾,祈求渔汛平安。
“晒秋”
主妇在庭院铺竹匾晒菜脯(萝卜干)、咸菜、鱼鲞,藏书人家曝晒典籍,晒时用榕树枝轻扫念:“一晒霉运走,二晒福气留,三晒金银堆满楼”。
“抢秋水”
处暑日第一桶井水称“秋水”,少女争相取水煮茶,传说饮之可明目润肤,汕头澄海盐鸿镇至今有“秋水斗茶会”。
六、传说与农谚
“秋虎藏珠”
传说处暑日南海秋老虎会吐出避寒珠沉入海底,渔民若捞到壳带虎纹的“虎斑贝”,佩戴可御秋冬寒湿。
农谚解密
“处暑雨,蓑衣斗笠挂上壁”:若处暑下雨预示秋旱,农具可暂收。
“处暑食鳗胶,冬来唔穿袍”:强调鳗鱼胶滋补御寒之效。
潮汕人的处暑,是暑热与秋凉的交响——晒场上的菜脯渐染金黄,渔港的冰镇红蟹堆成小山;阿嬷摇着蒲扇熬橄榄汤,孩童举着糖葱薄饼追逐卖草粿的叮当声。这些浸透汗水与智慧的习俗,如同韩江潮水般,在年复一年的四季轮回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