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历史渊源
立秋,是“四立”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禾谷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说文解字》:“秋,禾谷熟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如《管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大暑、处暑,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二十四节气中的暑天比较长。暑天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作物要有足够的生长时间和热量,如果暑热时间短,作物生长时间和热量都不充足,长势和产量会受影响。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立秋标志着孟秋时节正式开始,它是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之后天气还是很热,中医将立秋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立秋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从而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立秋具有重要的意义,民间在立秋祭祀土地,庆祝丰收。
季节划分
节气法: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因此秋季以立秋为始点。斗指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前结束。立秋,意味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
气温法: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按候平均气温法,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是进入秋季。气温法划分的秋季,表示天气凉爽了。
气象变化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的结束,立秋后还有一个处暑节气。立秋还处在暑热之中,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正所谓“热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处暑往往还处在“三伏”期间,“三伏”涉及大小暑与立秋、处暑四个节气。“三伏天”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强盛,控制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在副高的控制之下,天气晴热高温,因此“三伏天”属于酷暑,所以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从其气候特点看,秋阳肆虐,立秋正当暑,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季节转换,南方地区的降雨量、干湿度等变化明显;北方地区,变化明显的是气温。进入秋季后,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气候开始由夏季的多雨湿热向秋季的少雨干燥气候过渡。立秋表示季节转换的开始,但并不表示气温会立即下降。“三伏”中的末伏还在立秋节气之后。
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真正有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立秋后,还有“秋老虎”。“秋老虎”大多发生在每年公历8月下旬至9月,这段时间通常是每年处暑后半个月左右,有时会持续一两个月。但“秋老虎”不一定每年都出现。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气候,往往要延续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气才能渐渐凉爽起来。
现划分四季常按“候平均气温法”划分,以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算进入秋季。按气温法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候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22℃之间)的地区。
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事实上,中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闷热的“三伏天”,在这“三伏天”时段并无“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几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虽有差别,但立秋时节大部分地区天气仍然酷热,白天阳光依然剧烈;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这时段。中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立秋后天气虽热,但是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潮汕地区的立秋节气
在潮汕地区,立秋(公历8月7-9日)是“暑去凉来,万物始收”的时节,民间有“立秋无雨半收成”的俗谚,既宣告了盛夏的尾声,也开启了“贴秋膘”的养生序幕。以下从田间到灶头,细说潮汕人如何在这“热未退而秋已至”的节气里,编织夏秋之交的丰饶图景。
立秋,
关于农事生产智慧的农谚,
从生产到安排,简洁易懂有内涵。
比如讲天时与收成的:“立秋雾,地干枯。”
讲农事安排的:
“六月立秋紧周周,七月立秋宽悠悠”
说是立秋如果在农历六月,
农事安排显得太忙迫。
如果在七月,就可以从容不迫应付了
关于农事生产智慧的农谚,
从生产到安排,简洁易懂有内涵。
比如讲天时与收成的:“立秋雾,地干枯。”
讲农事安排的:
“六月立秋紧周周,七月立秋宽悠悠”
说是立秋如果在农历六月,
农事安排显得太忙迫。
如果在七月,就可以从容不迫应付了

图片来源:
中共广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
中共广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
顺时而食,应时应鲜,
立秋到了,自然要食秋,
在饶宗颐总纂、翁辉东分纂《潮州志•风俗志》:
“立秋日食秋瓜叶粿,
郡治人家取秋瓜叶捣米粉蒸吊食之,
谓可免生痱。”
立秋到了,自然要食秋,
在饶宗颐总纂、翁辉东分纂《潮州志•风俗志》:
“立秋日食秋瓜叶粿,
郡治人家取秋瓜叶捣米粉蒸吊食之,
谓可免生痱。”

图片来源:
中共广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
中共广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
还有能助消化的黄皮,
脆爽可口,做法多样的莲藕,
秋日最为肥嫩的“黄墙”鱼。
脆爽可口,做法多样的莲藕,
秋日最为肥嫩的“黄墙”鱼。

图片来源:
中共广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
中共广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

图片来源:
中共广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
中共广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网站
一、农事活动:夏收秋播的转折点
“晚稻扬花保卫战”
潮阳练江平原“赶露水”:农户凌晨四点下田,用竹竿轻扫稻穗露水防霉病,边扫边念:“一扫露水散,二扫稻花香,三扫谷满仓”。
揭西山区“引山风”:梯田间立竹架挂布幡引风,调节稻田湿度,老人观幡摆向预判秋雨,称“幡指东南,谷粒沉甸”。
“果园秋管”
潮州江东“龙眼剪秋”:修剪龙眼树徒长枝,剪口涂草木灰防腐,果农说“立秋一刀剪,冬至果压枝”。
饶平汫洲“柚衣术”:为沙田柚套上竹篾编的“防晒衣”,防烈日灼伤果皮,篾衣透气透光如“柚子的空调衫”。
“渔汛转型”
南澳岛“开秋汛”:渔船首航撒网必带“三色米”(红糯米、黑米、黄小米)祭海,若捞到带红斑的鱼群则鸣笛庆贺,称“秋红兆丰渔”。
汕头达濠“晒鲞季”:马鲛鱼剖片盐腌,铺在礁石上晒至半干,渔妇用芭蕉扇驱蝇,称“扇走暑气留海味”。
二、当季美食:山海秋实的味觉盛宴
1. 主食与粿品
秋瓜烙:揭阳埔田嫩秋瓜(丝瓜)切丝混薯粉煎烙,外脆内软,蘸鱼露辣椒酱,农谚说“立秋食秋瓜,唔畏秋风牙”(指口腔溃疡)。
芋泥白果:选用潮州东凤镇“狮头芋”蒸熟捶泥,拌猪油白糖,缀糖渍白果,寓意“银包金,秋收足”。
2. 海鲜江鲜
冻红蟹:南澳岛红花蟹蒸熟冰镇,蟹膏凝如琥珀,蘸姜醋激出鲜甜,称“秋日冰淇淋”。
鳗鱼胶冻:韩江野生鳗鱼熬胶冷凝切块,淋南姜醋,胶质颤如凉粉,入口即化,渔民戏称“食胶冻,补到骨缝透”。
薄壳米炒饭:澄海盐鸿薄壳取肉,与隔夜冷饭、菜脯粒猛火快炒,撒金不换碎,锅气冲天如“秋日火焰山”。
3. 山珍时蔬
橄榄炖猪肺:饶平汫洲青橄榄拍裂,与猪肺、南北杏同炖,汤色清润回甘,称“秋日润燥汤”。
麻叶豆酱煲:黄麻嫩叶焯水后与普宁豆酱同焖,苦咸交织配白粥,潮汕人笑称“食麻叶,秋火灭”。
龙眼糯米糍:潮阳金灶石硖龙眼去核填糯米,蒸熟裹椰丝,冷藏后如“雪中甜珠”。
三、饮食习惯:润燥与进补的平衡术
“贴秋膘三宝”
羊肉烧酒:惠来靖海镇黑山羊切薄片涮烧酒,蘸南姜末,称“秋膘贴得早,寒冬唔穿袄”。
老鸭笋干汤:三年老鸭配揭西笋干,加咸柠檬片去腥,砂锅炖四小时,鸭油金黄如“秋日熔金”。
姜薯甜汤:晨起喝滚烫姜薯汤,加冰糖枸杞,老人说“立秋一碗薯,胜过人参补”。
“秋燥克星”
海底椰雪梨汤:泰国海底椰片+潮州江东雪梨+无花果干慢炖,冰镇后清润如“秋日甘露”。
老香黄蜜水:十年陈佛手瓜蜜饯捣碎泡水,加冬蜜调和,化痰润喉,称“秋日护嗓灵”。
“节气暗语”
芋头祭祖:祭祖供品必有蒸芋头,因潮汕话“芋”谐音“护”,寓意“秋收护佑”。
糖葱薄饼卷秋:用薄饼卷糖葱、芫荽、花生碎,象征“卷住秋凉,甜暖入冬”。
四、养生之道:秋收冬藏的奠基礼
“晒秋祛湿”
清晨晒背15分钟(避开头颈),晒完喝陈皮薏米水,老人说“立秋晒一晒,湿寒唔敢来”。
“草药沐足”
用艾叶+五指毛桃+鸡血藤煮水泡脚,边泡边念:“一泡通地气,二泡驱秋乏,三泡安神眠”。
“早卧早起”
遵循“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古训,农户调整作息与日出日落同步,称“随日作,顺天收”。
五、传统风俗与民间活动
“祭田祖”
潮州凤凰山农户抬“五谷神”偶像巡田,田头插十二把竹耙象征十二月,祭品必有蒸芋头(寓意“护佑”)、红龟粿(象征丰收),祭毕将祭酒洒入水渠,称“酒引秋泉”。
“晒秋”
主妇在庭院铺竹匾晒菜脯(萝卜干)、咸菜、鱼鲞,藏书人家曝晒典籍,晒时用榕树枝轻扫念:“一晒霉运走,二晒福气留,三晒金银堆满楼”。
“抢秋水”
立秋日第一桶井水称“秋水”,少女争相取水煮茶,传说饮之可明目润肤,汕头澄海盐鸿镇至今有“秋水斗茶会”。
六、传说与农谚
“秋虎藏珠”
传说立秋日南海秋老虎会吐出避寒珠沉入海底,渔民若捞到壳带虎纹的“虎斑贝”,佩戴可御秋冬寒湿。
农谚解密
“立秋雨,蓑衣斗笠挂上壁”:若立秋下雨预示秋旱,农具可暂收。
“立秋食鳗胶,冬来唔穿袍”:强调鳗鱼胶滋补御寒之效。
潮汕人的立秋,是暑热与秋凉的交响——晒场上的菜脯渐染金黄,渔港的冰镇红蟹堆成小山;阿嬷摇着蒲扇熬橄榄汤,孩童举着糖葱薄饼追逐卖草粿的叮当声。这些浸透汗水与智慧的习俗,如同韩江潮水般,在年复一年的四季轮回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