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2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未,太阳黄经为120°,于公历7月22日—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自古以来,民间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由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此外,还有烧伏香、晒伏姜等习俗。“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湿气最重的时节,此时节养生保健的重点是“防暑”和“祛湿”。
历史渊源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逸周书》曰:“土润溽暑(溽暑,指潮湿而闷热)。又五日,大雨时行”;又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是万物狂长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气象变化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也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是雷阵雨最多的时节,雨量充沛,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这个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大暑节气是华南地区全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这时节也是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经常还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全国南北各地温度相差不大。在北方内陆地区夏季干燥酷热。
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受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的控制,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中国东部主雨带一般由华南、江南一带北抬至江淮地区。进入7月下旬(“七下八上”),相当于大暑后至立秋这段时间,伴随副高等环流系统的季节性北抬,西南季风也会向北推进,副高外围的西南风将来自热带、副热带的暖湿气流输送到北方地区,其与中纬度的冷空气在华北、东北一带交汇,华北、东北开始进入雨季。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中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地区。
物候现象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大暑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每到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寻找食物。另外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三候是说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节气农事
“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时间,农作物生长也最快。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季风气候表现为雨热同期,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中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雨量充沛,是万物狂长的时节。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正是中国降水最多、最集中的季节,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由于中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海洋的水汽而形成,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从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来看,中国的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典型的雨热同期;中国北方的华北、东北等地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之交,虽雨季短、降雨量少,但也是表现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所以中国北方的华北、东北等地区气候也是属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是中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
潮汕地区的寒露节气
在潮汕地区,大暑(公历7月22-24日)是“热浪鼎盛,万物蒸煮”的时节,民间有“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俗谚,既是盛夏酷暑的极致,也是“以热制热”的养生智慧迸发之时。以下从田间到舌尖,细说潮汕人如何在这“热极生凉”的节气里,演绎与自然的共生之道。
一、农事活动:烈日下的生存智慧
“水稻防暑保卫战”
潮阳练江平原“铺草防晒”:农户割野芋叶铺稻田水面,既遮阳降温又防杂草,老人用竹筒测水温,水温超35℃即引山泉“冲凉”。
揭西山区“夜灌法”:午夜引山泉漫灌梯田,灌水时撒草木灰防虫,边撒边念:“一灰压热毒,二灰护稻根,三灰谷成金”。
“茶园抗旱秘技”
凤凰山“挂水袋”:茶树旁挂陶罐滴灌,罐内装腐殖土水(含蚯蚓粪),茶农称“蚯蚓泪养茶魂”。
揭西炒茶“伏焙法”:将春茶摊在瓦片上暴晒三日,再入陶瓮炭焙九小时,称“九阳九阴定茶性”。
“渔休整备期”
南澳岛“修船祭”:渔民为渔船刷桐油防蛀,船眼重绘朱砂,祭船时敲十二响铜锣,象征“月月平安”。
饶平柘林港“晒网赛”:渔妇展开渔网如巨幅水墨,用薯莨汁补网染色,孩童穿梭网眼间嬉戏,称“钻龙鳞,快长高”。
二、当季美食:苦夏中的清凉盛宴
1. 消暑主食
井水冷糜(冰镇粥):隔夜白粥沉入古井冰镇,佐麻叶、咸薄壳、菜脯粒,潮汕人笑称“食冷糜,心静自然凉”。
草粿:仙草熬制黑色果冻,撒红糖粉,街边摊敲碗吆喝:“草粿哎~凉过北风吹!”
2. 山海至味
冻红蟹:南澳岛红花蟹蒸熟冰镇,蟹膏凝如琥珀,蘸姜醋激出鲜甜,称“海中冰淇淋”。
苦瓜鳗鱼汤:韩江野生鳗鱼切段,与潮州江东苦瓜同炖,汤色奶白微苦,渔民说“一碗落肚,热毒全消”。
薄壳米烙:澄海盐鸿薄壳取肉混薯粉煎烙,外脆内鲜,撒金不换(九层塔)碎,配冰镇啤酒绝杀暑气。
3. 山野珍馐
红菇鸡汤:揭西大北山采野生红菇,与走地鸡炖至汤色血红,称“山里胭脂汤”。
苦刺心炒蛋:采苦刺树嫩芽剁碎煎蛋,苦后回甘,农谚说“大暑食苦刺,三伏无痱子”。
龙眼糯米糍:潮阳金灶石硖龙眼去核填糯米,蒸熟裹椰丝,冷藏后如“雪中甜珠”。
三、饮食习惯:以热制热的养生哲学
“伏日三烫”
老鸭笋干汤:三年老鸭配揭西笋干,加咸柠檬片去腥,砂锅炖四小时,喝得大汗淋漓后通体舒畅。
羊肉烧酒:惠来靖海镇黑山羊切薄片涮烧酒,蘸南姜末,称“以火攻火,湿寒尽散”。
姜薯甜汤:晨起喝滚烫姜薯汤,加冰糖枸杞,老人说“大暑食姜薯,赛过贴秋膘”。
“冰火两重天”
海石花冰沙:礁石采的海石花草熬胶,加椰奶、芒果粒冻成冰沙,吸溜一口暑气全消。
老香黄冰棍:十年陈佛手瓜蜜饯捣碎冻冰,嗦一口酸甘生津,工人戏称“移动空调棒”。
“节气暗语”
冬瓜盅暗藏玄机:挖空冬瓜填入干贝、薏米、莲子,炖至瓜肉透明,称“吃瓜不见瓜”,寓意生活圆满通透。
荔枝蘸酱油的隐喻:甜荔枝蘸咸酱油,象征“苦尽甘来”,婚宴必备以祝新人共甘苦。
四、养生之道:三伏天的生存秘笈
“晒伏祛百邪”
清晨赤脚踩晒烫的青石板,背对朝阳站桩15分钟,称“吸足天火驱阴寒”,晒完饮淡盐陈皮水。
“草药三伏贴”
用艾绒+蒜泥+丁桂儿脐贴敷涌泉穴,渔妇边贴边念:“一贴通地气,二贴排湿毒,三贴安三伏”。
“子午觉养元神”
正午在竹席上小憩,枕内填晒干的茉莉花+薄荷叶+艾草,既驱蚊又安神,民谚云“大暑唔昼寝,夜晡(晚上)眼青青”。
五、传统风俗与民间活动
“祭青龙王”
潮州凤凰山农户抬青龙王像巡田,田埂插十二面彩旗对应十二月,祭品必有整条蒸鲮鱼(象征“鱼跃龙门”),祭毕将鱼骨埋入水源处祈雨。
“晒伏”
主妇翻晒冬衣被褥,藏书人家曝晒族谱典籍,晒时用鸡毛掸轻扫念咒:“一晒霉运走,二晒福气留,三晒金银堆满楼”。
“送大暑船”
南澳岛渔民用芭蕉叶折船,放入头发、指甲、五谷及纸钱,深夜放流出海,高喊:“大暑船,载热煞(暑气),顺风顺水去南洋!”
六、传说与农谚
“南海避暑珠”
传说大暑日南海龙王会吐出冰魄珠沉入海底,渔民若捞到通体透蓝的“冰珠贝”(实为稀有蓝鲍),生食其肉可三日不惧暑热。
农谚解密
“大暑凉,饿断肠”:若大暑不热则预示气候异常,作物歉收。
“大暑食羊,胜过参汤”:旧时山区有食黑山羊补阳气习俗,现多改为喝羊汤。
潮汕人的大暑,是烈焰与清泉的共舞——晒谷场翻飞的稻粒如金雨倾泻,渔港的冰镇红蟹堆成小山;阿嬷摇着蒲扇熬苦瓜汤,孩童举着海石花冰追逐卖草粿的叮当声。这些浸透汗水与智慧的习俗,如同韩江潮水般,在年复一年的酷暑中澎湃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