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1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小暑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在过去中国南方地区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在北方地区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且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
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能准确反映自然节律变化,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
小暑即为“小热”,意思是此时虽然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小暑时节,天气炎热、雷暴频繁,是万物狂长的时节。
气象变化
小暑时节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步缩短,但为何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然节节攀升呢?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点虽然在南移,但仍然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是收大于支,所以这一段时间内气温还会继续上升。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
小暑开始进入伏天,“入伏”后空气湿度增大,造成三伏天湿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东南风,而东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潮湿,海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天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中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北方地区“高温、干燥”。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到了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小暑节气后,大地少有凉风,而且吹的风还会带着热浪。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中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中国南方各地也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总之,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雷暴增多。
小暑后,华南、西南、青藏高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气势力仍较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方暖空气势均力敌,出现锋面雷雨。小暑时节的雷雨常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在长江中下游维持一段时间。
小暑时节,中国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中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降雨落区主要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大气环流系统的控制,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中国东部主雨带一般由华南、江南一带北抬至长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区;进入7月下旬,伴随副高等环流系统的季节性北抬,西南季风也会向北推进,副高外围的西南风将来自热带、副热带的暖湿气流输送到北方地区,其与中纬度的冷空气在华北、东北一带交汇,华北、东北才开始进入雨季。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又称“七下八上”,才是中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
物候现象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根据黄河流域周边地区景物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小暑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农事活动
蓄水防旱
小暑时节,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华南、西南、青藏高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在此时显得十分重要。
农作物管理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
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
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
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送嫁肥。
小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小暑节气期间早稻、春玉米处于灌浆乳熟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农事活动以防止早衰、促进灌浆、提高千粒重为目标,生产上需注意预防高温逼熟和干旱灾害,遇35℃以上高温或干旱时可采取灌溉措施改善田间小气候,或喷施叶面肥提高作物抗逆能力。
中稻、夏玉米处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期,期间需水量大。中稻田过早断水不利于有效分蘖形成和幼穗分化,夏玉米可能出现卡脖旱而导致严重减产。棉花处于花铃期,晚稻处于秧田期,需注意保持沟渠通畅,防止渍涝。此外,小暑期间天气条件好,是开展病虫防治等田间作业的有利时机。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
潮汕地区的小暑节气
在潮汕地区,小暑(公历7月6-8日)是“热浪初涌,万物蒸腾”的时节,民间有“小暑过,一日热三分”的俗谚,既道出暑气渐盛的焦灼,也暗藏“伏前养生”的智慧。以下从田间到舌尖,细说潮汕人如何在这“热浪初起”的节气里,编织盛夏的生存智慧。
一、农事活动:烈日下的坚守与调整
“晚稻护苗攻坚战”
潮阳练江平原“架水帘”:用竹竿搭棚覆稻草帘,为秧苗遮阳降温,农户早晚挑井水泼帘,水雾蒸腾如“田间空调”。
揭西山区“夜灌法”:趁夜间低温引山泉漫灌,老人用竹筒听水声判水量,称“竹筒量暑气”。
“茶园抗旱”
凤凰山“铺青苔”:茶农采阴湿处青苔铺茶树根部保墒,称“青苔被”,同时修剪枯枝防虫害。
揭西炒茶“焙伏火”:将春茶放入陶瓮炭焙去潮气,焙茶时忌说“焦”字,改称“茶着金衫”。
“渔汛转型期”
南澳岛“钓鱿季”:夜间渔船挂荧光棒,用拟饵钩钓趋光鱿鱼,渔谚说“小暑鱿鱼钩钩满,三更灯火照银山”。
饶平柘林港“种紫菜”:在竹筏绑棕绳撒紫菜苗,渔妇边劳作边唱:“紫菜生,海水清,日头晒出金丝绫”。
二、当季美食:山海馈赠的消暑盛宴
1. 主食与粿品
冷糜(凉粥):用隔夜白粥冰镇,佐麻叶、咸薄壳、菜脯蛋,潮汕人戏称“食冷糜,胜饮冰”。
鼠壳粿(升级版):采小暑后更苦的鼠壳草制粿,包绿豆沙馅,蒸熟后墨绿如玉,称“苦夏清凉丹”。
2. 海鲜江鲜
生腌血蛤:达濠港血蛤用蒜蓉辣椒酱生腌,壳内血汁鲜甜如“海味刺身”,配冰镇啤酒绝佳。
鳗鱼胶冻:韩江野生鳗鱼熬胶冷凝切块,淋南姜醋,胶质颤如凉粉,入口即化,称“水晶龙鳞冻”。
薄壳米烙:澄海盐鸿薄壳取肉混薯粉煎烙,外脆内鲜,蘸鱼露辣椒酱,配金不换(九层塔)增香。
3. 山珍时蔬
苦刺心汤:采野生苦刺嫩芽滚猪骨,汤色青绿微苦,农谚说“小暑一碗苦,伏天唔中暑”。
冬瓜盅:挖空小冬瓜填入干贝、薏米、莲子,炖至瓜肉透明,喝汤吃瓜清热利湿。
龙眼蘸酱油:潮阳金灶镇石硖龙眼,蘸酱油激发甜味,老人说“咸甜龙眼,胜过人参”。
三、饮食习惯:伏前养生的平衡术
“三伏茶”
老香黄蜜水:十年陈佛手瓜蜜饯捣碎泡水,加冬蜜调和,化痰润喉。
凤凰单丛冷萃茶:雨前茶冷泡八小时,兰花香透心凉,茶农称“冷香透骨”。
苦刺凉茶:野生苦刺叶晒干煮水,装竹筒随身带,工地工人戏称“移动空调水”。
“阴阳双补”
姜薯甜汤:晨起喝热姜薯汤补阳气,加冰糖枸杞平衡,称“以热攻热”。
海石花冰沙:礁石采的海石花草熬胶,加椰奶、芒果粒冻成冰沙,午后消暑必备。
“节气限定”
小暑粽:用柊叶包糯米、咸蛋黄、五花肉,形似菱角,蒸熟后蘸蜂蜜,咸甜交织。
荔枝酒:新鲜荔枝剥壳浸高粱酒,埋入榕树下,冬至开封饮“岁寒暖身酒”。
四、养生之道:伏前驱邪的秘诀
“晒伏祛湿”
清晨晒背15分钟(避开头颈),晒完喝淡盐水,老人说“小暑晒一晒,三伏病不来”。
“草药三伏贴”
用艾绒+姜末+丁桂儿脐贴敷肚脐,驱腹寒防腹泻,渔村妇女还会在贴药时念:“一贴护丹田,二贴通三焦,三贴暑气消”。
“子午觉养心”
午间小憩30分钟,枕芯填晒干的茉莉花+薄荷叶,既助眠又驱蚊,民谚云“小暑唔昼寝,下昼眼瞌瞌”。
五、传统风俗与民间活动
“祭海神”
南澳岛渔民抬妈祖像巡港,船队摆“伏”字队形,向海中投粽子喂鱼虾,祈求渔汛平安。
“晒伏”
主妇翻箱晒衣被,藏书人家曝晒典籍,称“晒伏驱蠹”,晒时用鸡毛掸轻扫边念:“一晒去霉气,二晒添福气,三晒金满柜”。
“送暑船”
渔民用芭蕉叶折船,放入头发、指甲、五谷,深夜放流出海,高喊:“暑气随船去,凉风跟潮来!”
六、传说与农谚
“火龙吐珠”
传说小暑日南海火龙会吐出避暑珠沉入海底,渔民若捞到带红斑的珍珠贝(实为稀有血蛤),食其肉可耐酷暑。
农谚解密
“小暑雷,黄梅回”:若小暑打雷预示雨水返潮,需抢晴晒谷。
“小暑食薄壳,胜过食仙丹”:强调薄壳清热滋阴的食疗价值。
潮汕人的小暑,是汗水与清凉的交织——晒谷场翻飞的稻粒闪着金光,渔港的薄壳船满载而归;阿嬷熬的苦刺汤飘着草木香,孩童举着海石花冰在榕荫下追逐。这些浸透智慧的风俗,如同韩江潮水般,在年复一年的盛夏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