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度;于公历6月20~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中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夏至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对于中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来说,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过后经南返,太阳再次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
       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因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此外,夏至后,人们普遍会食用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来避暑。
 
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人们发现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逐渐认识到一年中气候、物候的变化也有规律可循。在每天的黄昏时候观察北斗七星,人们发现在不同的季节,“北斗”的方位和斗柄的指向不同。因此北斗七星很早就成为指示季节的星空标志。如《冠子.环流篇》中写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据陈希龄《恪遵宪度》解释【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在夏至这天正午时分太阳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奇景,“立竿无影”现象只发生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天文历法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指午,为夏至。现行的“二十四节气”依据的是“大阳黄经度数”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所到达的位置,当太阳运行至黄经90°为夏至点。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个节气。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长达到最长,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极越明显的缘故。
       例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位于地平线之上,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昼范围最广的一天。同时,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在当地属最高的一天。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太阳将走“回头路”,太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对于中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对于中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经过南返的太阳再次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凡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一年中都有两次被太阳垂直射向地面。
       过了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开始逐渐变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中国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夏至避暑北池》也曾写到“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气象变化
       气温降水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其后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大约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虽然还没有到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但离“入伏”也不远了。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
       “立竿无影”在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正午时分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会出现“立竿无影”奇景。“立竿无影”现象只有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才有,一年中都有两次太阳垂直射向地面的时刻。目前中国大陆设有5处北回归线标志,分别位于广东的汕头、从化、封开,广西的桂平和云南的墨江。
       位于广东省北回归线以南的湛江、茂名、阳江、云浮、肇庆、江门、佛山、中山、珠海、深圳、东莞、惠州和汕尾等城市,一年中都可看到两次立竿无影。生活在北回归线上及其以南附近区域的人们,可于夏至日前后几天的中午在太阳下立根竿子,观察一下“立竿见影”如何变成“立竿无影”。
       夏至日:“立竿无影”,对流天气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强烈对流天气,雷阵雨天夏至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
       一些地区或会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暴雨天气,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梅雨”季节、高温桑拿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并且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 二候蝉始鸣,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三候半夏生,意思是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农事活动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
       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农事活动过了夏至,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
 
潮汕地区的夏至节气
       在潮汕地区,夏至(公历6月21-22日)是“日长之至,万物盛极”的时节,民间有“夏至食荔枝,一年无热气”的俗谚,既描绘了白昼最长的自然奇观,也蕴含着“阳极阴生”的养生智慧。以下从田间到舌尖,细说潮汕人如何在这“日头最长”的节气里,编织盛夏的烟火故事。

一、农事活动:烈日下的丰收与守护
“双抢”收尾
       晒谷争日:潮阳练江平原农户在晒谷场铺开稻谷,用竹耙画出太极图案,寓意“阴阳调和防霉变”。老人手持竹筒敲打谷堆驱雀,边敲边念:“一筒赶鸟,二筒赶雨,三筒谷满仓”。
       晚稻护苗:揭阳普宁山区稻田架“稻草人阵”,头戴斗笠、身披棕蓑,手持竹竿绑塑料袋,风一吹哗啦作响吓退鸟雀。

“茶园遮阳”
       凤凰山拉遮阳网:为单丛茶树撑起黑色遮阳网,茶农称“夏至一张网,秋茶香过春”。
       揭西炒茶“夜露”:将茶叶摊在竹匾上通宵承接露水,次日清晨收茶,称“吸足月华消火气”。

“渔汛黄金期”
       南澳岛“追鱿”:夜间渔船点亮集鱼灯,用钩耙捞趋光鱿鱼,渔谚说“夏至鱿鱼排对排,一网捞起半船银”。
       饶平汫洲“撬蚝山”:渔民腰系竹篓,趁退潮撬礁石上的野生牡蛎,称“夏至蚝,肥过猪”。

二、当季美食:山海时鲜的盛夏狂欢
1. 主食与粿品
       夏至粿:糯米粉掺艾草汁蒸成青团,裹花生芝麻糖馅,压成圆饼状,象征“日轮圆满”。
       冷水面:用井水冰镇碱水面,码上黄瓜丝、卤蛋片,淋蒜蓉花生酱,称“过水面”,农谚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2. 海鲜江鲜
       薄壳宴:汕头澄海盐鸿镇“薄壳节”开幕,炒薄壳、薄壳米烙、薄壳苦瓜汤轮番上桌,家家户户“食薄壳配啤酒,神仙都唔走”。
       鳗鱼冻:韩江野生鳗鱼熬胶冷凝,切块蘸南姜醋,胶质颤如凉粉,入口即化,称“水晶龙鳞冻”。
       血蚶:达濠港血蚶烫至微开,蘸蒜蓉辣椒醋,壳内血汁鲜甜如“海上红宝石”。

3. 山珍时蔬
       麻叶豆酱煲:黄麻嫩叶焯水后与普宁豆酱同焖,苦中带咸鲜,配番薯粥消暑一绝。
       苦瓜镶肉:潮州江东镇苦瓜塞猪肉糜,砂锅慢炖至瓜软肉香,汤汁捞饭可吃三碗。
       荔枝蘸酱油:潮阳金灶镇“糯米糍”荔枝,蘸酱油激发甜味,孩童戏称“咸甜赛杨梅”。

三、饮食习惯:消暑与补阳的平衡术
“夏至三宝”
       冬瓜盅:挖空小冬瓜填入干贝、薏米、莲子,炖至瓜肉透明,喝汤吃瓜清热利湿。
       老鸭笋干汤:三年老鸭配揭西笋干,加咸柠檬片去腥,潮汕人笑称“夏至一碗鸭,唔使贴伏膘”。
       草粿冻:仙草熬制黑色果冻,撒红糖粉,街边阿伯敲碗叫卖:“草粿哎~凉过北风!”

“阴阳双补”
       姜薯甜汤:晨起喝热姜薯汤补阳气,加冰糖枸杞平衡,称“以热攻热”。
       海石花冰沙:礁石采的海石花草熬胶,加椰奶、芒果粒冻成冰沙,午后消暑必备。

“节气限定”
       夏至粽:用柊叶包糯米、咸蛋黄、五花肉,形似菱角,蒸熟后蘸蜂蜜,咸甜交织。
       荔枝酒:新鲜荔枝剥壳浸高粱酒,埋入榕树下,冬至开封饮“岁寒暖身酒”。

四、养生之道:长夏养长的秘诀
“晒伏祛湿”
       正午晒背15分钟(避开头颈),晒完喝淡盐水,老人说“夏至晒一晒,寒冬病不来”。

“草药三伏贴”
       用艾绒+姜末+丁桂儿脐贴敷肚脐,驱腹寒防腹泻,渔村妇女还会在贴药时念:“一贴护丹田,二贴通三焦,三贴暑气消”。

“子午觉养心”
       午间小憩30分钟,枕芯填晒干的茉莉花+薄荷叶,既助眠又驱蚊,民谚云“夏至唔昼寝,下昼眼瞌瞌”。

五、传统风俗与民间活动
“祭日神”
       潮州古城百姓设香案于庭院,供三牲(整猪、整羊、全鱼)及新麦馒头,正午对日跪拜,念祭文:“日神朗照,五谷丰饶”。

“赛龙舟续篇”
       尽管端午已过,汕头月浦乡仍延续龙舟赛,特设“女子凤舟队”,舟头饰彩凤,划桨时唱:“夏至水涨船头高,阿姐划桨唔输哥”。

“送暑船”
       南澳岛渔民用芭蕉叶折船,放入头发、指甲、五谷,深夜放流出海,高喊:“暑气随船去,凉风跟潮来!”

六、传说与农谚
“金乌坠海”
       传说夏至日太阳神鸟金乌会坠入南海休息,渔民若见海上金光闪烁需撒网,能捞到“金乌鳞”(实为罕见金鲳鱼),食之可明目。

农谚解密
       “夏至西北风,菜园一扫空”:警示若刮西北风易有台风,需提前抢收。
       “夏至狗,无处走”:既说暑热难耐,也暗指旧时夏至有食狗肉补阳气习俗(今多改为食羊肉)。

       潮汕人的夏至,是烈日与海风的交响——晒谷场上的稻浪泛着金光,渔船的汽笛声混着薄壳宴的香气;阿嬷摇着蒲扇熬草粿冻,孩童追逐着卖荔枝的自行车铃声。这些浸透汗水与海盐的习俗,如同韩江潮水般,在年复一年的盛夏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