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丙,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芒种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农历书说:“斗指丙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意思是讲,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历史渊源
芒种,“芒”指的是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而“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芒种”之名含义就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农时节令的总结,表现了芒种节气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种。这节气是农事耕种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播种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芒种是谷类作物耕种的节令,晚稻在这个时节该种了。在稻作地区的南方,“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这个时节正是北方夏熟作物麦子收获之时。“芒种”到来标示着又一轮农忙,南方地区人们忙着插秧种稻,北方地区人们则忙着收麦。
“芒种”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有芒之谷可播种也。芒种是“有芒的稻谷类作物可以播种”的意思。明代学者陈三谟 的《岁序总考》也解释道:“芒,草端也;种,稼种也;言有芒之谷此时皆可稼种,故谓之芒种,乃五月之节气也!”意思是说,芒是草顶端的针状物,种,播种的意思;芒种即是有芒的谷物这个时候都可以播种了。水稻种植一般是在以水田为主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对于北方地区而言,“芒种”是麦子成熟的时节,因此亦有对“芒种”的含义解释为“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增添了麦子收获,既涉及南方的水稻播种,也涉及北方的麦子收获。
天文历法
芒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芒种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此时北斗的斗柄指向东南方位,太阳黄经达75°。芒种在小满和夏至之间,是处在转折期的一个节气。长其夏至,短其冬至,在芒种期间,太阳将逐日靠近它在北半球运行轨迹的最北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日子也就要到了。
气象变化
芒种节气的气候特点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这期间高温天气频发,湿度大且多闷热,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高温天气的可能。芒种节气,中国南方的华南地区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江南地区进入梅雨。芒种节气,中国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
芒种的气象谚语有很多,如“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芒种落雨,端午涨水”、“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
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
农事活动
“芒种”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指导着农事耕种。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芒种的气候特征是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这样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无论从播种和移栽来讲,都是很适宜的。农事耕种以“芒种”这一时节为界,过此之后播种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所以到了“芒种”,在农业生产上,必须抓紧时间,抢种大春作物,及时移栽水稻。如果再推迟,由于“芒种”节气气温显著升高会使得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最终到了秋天收割的时候,产量必然不高。民间把“芒种”称为“忙种”,农谚云“芒种忙、忙着种”。说明到了这个时节,已是农业耕种最忙的季节。民间有“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谚语,这意味着这时节已是较晚的播种期,必须抢时播种。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其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在民间也称为“忙种”,是播种晚稻等谷类作物的时节。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大忙高潮。民谚“芒种忙,下晚秧”说的就是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芒种时节,水稻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降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中国古代农耕作物水分补充依托于天上降水与地上河流,农耕主要集中在降水充沛与江河水网发达的地区。直到现在,这些地区的农民仍按照节气配合温度、降水来从事农业生产。芒种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午月时在仲夏,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从芒种开始一直到大暑,都是一年中万物狂长的旺季。
潮汕地区的芒种节气
在潮汕地区,芒种(公历6月5-7日)是“有芒之谷可种,仲夏伊始”的时节,民间有“芒种夏至,有食懒去”的俗谚,既道出暑热渐盛的慵懒,也暗含“抢收抢种”的农忙智慧。以下从田间到舌尖,细说潮汕人如何在湿热交织的芒种节气里,书写夏日的丰收篇章。
一、农事活动:水陆交织的劳作交响
“双抢”农忙
抢收早稻:潮阳练江平原的农户凌晨四点下田割稻,稻穗扎成“葫芦把”(顶部扎葫芦状),寓意“五谷丰登”。老人用指甲掐稻粒测成熟度,称“稻熟九成黄,芒种好归仓”。
抢种晚稻:揭阳普宁山区选“猴日”(干支历申日)插秧,秧苗根部裹草木灰防虫,插秧时唱:“一行插得直,二行对得齐,三行出好米”。
“茶园护夏”
凤凰山“剪夏梢”:修剪单丛茶徒长枝,剪下的老叶与薄荷叶煮“消暑茶”,田头劳作时解渴。
揭西炒茶“晒伏”:将春茶摊在竹筛上曝晒三日,正午翻面九次,茶农称“九晒去火气”。
“渔耕并作”
南澳岛“芒种网”:用特制细网捕捞洄游马鲛鱼,渔妇在船头挂艾草驱蚊,称“艾香引鱼阵”。
饶平柘林港“种蚝”:在礁石间绑蚝壳串育苗,潮汕谚语说“芒种下蚝壳,冬至肥到脱”(脱:指蚝肉饱满撑破壳)。
二、当季美食:山海时鲜的味觉盛宴
1. 主食与粿品
新麦卷:用刚收割的小麦磨粉烙薄饼,卷糖葱、芫荽、花生碎,称“咬夏卷”,民谣唱:“芒种麦卷香,食了唔惊日头长”。
栀粽:糯米浸栀子汁蒸成金黄粽,切片蘸蜂蜜,清热解暑,老人说“端午未到栀粽先,食了唔生痱”。
2. 海鲜江鲜
马鲛鱼丸:南澳岛现捕马鲛取肉捶打,加朥粕(猪油渣)增香,煮汤时浮起如白玉珠。
血蚶刺身:汕头达濠港的血蚶烫至微开,蘸蒜蓉辣椒醋,壳内血汁鲜甜,称“海上红宝石”。
鳗鱼胶冻:韩江野生鳗鱼熬胶冷凝切块,淋南姜醋,胶质颤如凉粉,入口即化。
3. 山珍时蔬
麻叶豆酱煲:黄麻嫩叶焯水后与普宁豆酱同焖,苦中带咸鲜,配番薯粥消暑一绝。
苦瓜镶肉:潮州江东镇苦瓜塞猪肉糜,砂锅慢炖至瓜软肉香,汤汁捞饭可吃三碗。
荔枝蘸酱油:潮阳金灶镇“糯米糍”荔枝,蘸酱油激发甜味,孩童戏称“咸甜赛杨梅”。
三、饮食习惯:祛湿与补气的智慧
“三伏汤”
冬瓜薏米老鸭汤:老鸭焯水后与带皮冬瓜、炒薏米同炖,喝前撒胡椒粉,祛湿不伤阳。
苦刺心猪骨汤:野生苦刺嫩芽滚猪骨,汤色青绿微苦,农谚说“芒种一碗苦,三伏唔中暑”。
“消暑三宝”
草粿冻:仙草熬制黑色果冻,撒红糖粉,街边摊敲碗叫卖:“草粿哎~凉过北风!”
海石花糖水:礁石上采的海石花草熬胶,加蜂蜜、水果丁,冰镇后滑如燕窝。
老香黄冰棍:十年陈老香黄(佛手瓜腌制品)捣碎冻成冰棍,嗦一口酸甘生津。
“补夏食俗”
午时蛋:正午用艾草煮鸡蛋,蛋壳染红色分给孩童,挂蚊帐角驱邪,称“艾蛋守夏”。
炒新麦:新收小麦炒香磨粉,加红糖冲成糊,老人说“芒种补麦气,行路唔喘气”。
四、养生之道:顺应长夏的秘诀
“晒背驱寒”
清晨露水干后,老人赤膊晒背一刻钟,称“芒种晒背,寒冬不咳”,晒完喝淡盐水补电解质。
“草药沐足”
用艾叶+香茅+五指毛桃根煮水泡脚,边泡边念:“一泡祛湿气,二泡通经络,三泡夜好眠”。
“午憩养心”
正午小憩半小时,枕芯填晒干的茉莉花+薄荷叶,既助眠又驱蚊,民谚云“芒种唔午睡,下昼磕磕坠”(磕坠:打瞌睡)。
五、传统风俗与民间活动
“祭龙王”
潮州凤凰山农户抬龙王像巡田,田埂插“五色旗”(青赤黄白黑),祭品必有整条蒸鱼和五谷盘,祭毕将鱼骨埋入水渠,祈风调雨顺。
“送花神”
揭阳乔林镇少女采石榴花编冠,黄昏时投入溪水,唱:“花神归位去,好花明春来”,寓意春尽夏始。
“打田鬼”
普宁农户扎稻草人扮“田鬼”,正午由壮汉持竹鞭抽打至散架,碎片撒入粪池,高喊:“田鬼散,禾苗壮!”
六、传说与农谚
“芒种龙晒鳞”
传说芒种日龙王浮出韩江晒鳞片,渔民若见此景需立刻撒网,能捞到“龙鳞鱼”(实为罕见银鲳),食之可治百病。
农谚解密
“芒种雨,粒粒米”:芒种下雨预示稻谷饱满。
“芒种夏至,有食懒去”:形容暑热令人慵懒,也提醒勿因天热误农时。
潮汕人的芒种,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稻田里金浪翻滚,渔港的船帆映着夕阳;阿嬷熬的苦刺汤飘着草木香,孩童追逐着卖草粿的叮当声。这些浸透泥土与海盐的习俗,如同韩江潮汐般,在四季轮回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