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夏,在古语里是大的意思。万物至此经已长大,得名立夏。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中国只有福州至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呈现“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景象;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
       立夏这天,许多地方有吃“立夏饭”、吃蛋、秤人和尝三新等习俗。进入立夏时节,人们的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液供给不足,常使人烦躁不安,倦怠懒散。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补充营养物质,采取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

历史渊源
       所谓“立”即开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和到来。“夏”,在《尔雅》中被称呼为“长赢”;赢,取其“盈满”“盈余”的意思。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和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和立夏,“闭”则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
       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因此又称“春尽日”。关于立夏,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为:“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之意,是说春天的植物到这时已经长大了。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万物繁茂,始于立夏。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天文历法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现行确立二十四节气依据“太阳周年视运动”,也就是太阳黄经度数。两种确立方法虽然不同,但造成斗转星移的原因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因此两者交节时间基本一致。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现行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确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

气象变化
       立夏节气的气候特点之一,是阵雨雷雨过程明显增多。降水增多且强度增强,系冷暖空气对峙以及近地面暖湿气流上升产生的对流天气等因素所致。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若按中国现代气候学(候平均气温)的划分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节气前,中国春的范围达到鼎盛,除了海南、广东、广西、江西中南部、湖南南部、福建等地是夏季,其余大部分地区仍是春季。到了立夏,象征着夏季开始,蛰伏已久的夏开始大举向北推进,抵达华北。
       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南方地区普遍高温潮湿多雨,秦岭-淮河是南方多雨和北方少雨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降雨量急剧减少。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可能进入夏季,而其余大部分地区还处在春季,在东北和西北的一些地区,这时候甚至才刚刚进入春季。
       进入立夏节气以后,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5月中旬的雨量迅速增大,而此时的华南地区,也进入了前汛期的盛期,此时的暴雨往往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地域上的广阔性和强度上的猛烈性特点,在两广的珠江水系和福建的闽江水系,年最高水位往往出现在这一时段,民间有"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的说法。立夏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这时华北、西北等地气温虽然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比较强烈,天气十分干燥。

物候现象
       “立夏”节气到来,自此风暖昼长,万物繁茂。虽是进入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但“绿树荫浓夏日长”的夏日景象,仅存在于中国福州至南岭以南地区,对于全国的大部,依旧处于红紫斗芳菲的仲春与暮春。时至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正如明人《遵生八笺》:“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古代一些作品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说的是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逸周书·时讯解》有:“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说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蜊蜊(即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礼记·月令》篇,解释立夏曰:“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说明在这时节,蝼蝈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

农事活动
       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华北、西北等地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小麦灌浆乳熟前后的干热风更是导致减产的重要灾害性天气,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立夏时节主要防治番茄早疫病、灰霉病、叶霉病等,黄瓜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等,茄子褐纹病、绵疫病,豇豆锈病、根腐病等。害虫主要有小地老虎、蚜虫、菜青虫、跳甲、潜叶蝇等。

潮汕地区的立夏节气
       在潮汕地区,立夏(公历5月5日或6日)是“万物至此皆长大”的时节,标志着夏季正式开启。这一节气不仅是农事的关键节点,也承载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和传统习俗。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介绍:

一、农事活动:夏耕与渔汛的序曲
插秧抢种
       潮汕平原地区在立夏前后进入水稻插秧高峰期,农户会选“龙日”(干支历辰日)进行,寓意“龙行雨施,五谷丰登”6。插秧时讲究“秧苗带露水”,象征生命力旺盛。

茶园管
       潮州凤凰山的茶农开始采摘单丛茶“雨前茶”,此时茶叶嫩芽带兰花香,制成的春茶清热解暑。

渔汛备战
       南澳岛渔民修补渔船、编织新网,并在船头插桃枝辟邪,渔网脚系铜钱寓意“网眼捞金银”。

二、当季食品:山海馈赠的鲜味
1. 主食与粿品
       立夏饭:潮汕特色“五行立夏饭”,用大米(土)、豌豆(木)、咸肉(水)、香菇(金)、竹笋(火)五色食材搭配,象征五行平衡,祈求丰收。
       栀粿:以栀子汁染糯米蒸制,切片蘸白糖,清热祛湿,民谚称“吃栀粿,蛇虫不近身”。

2. 海鲜与山珍
       黄鱼:立夏时黄鱼肥美,清蒸后淋热油,鲜嫩无刺,寓意“鱼跃龙门”。
       薄壳米:汕头澄海的薄壳去壳取肉,与金不换(九层塔)同炒,鲜香开胃。
       红菇炖鸡:揭西山区采野生红菇,与土鸡炖汤,汤色如胭脂,滋补养颜9。

3. 时令蔬果
       苦瓜:潮汕人认为“苦夏食苦,清热降火”,常酿肉或炒蛋食用。
       枇杷:潮安归湖镇黄枇杷炖川贝,润肺止咳,称“金丸止咳汤”。
       青梅:腌制成咸水梅,煮鱼时去腥提鲜,或泡青梅酒消暑。

三、饮食习惯:祛湿与滋补的智慧
立夏蛋
       用茶叶、核桃壳等煮蛋,孩童玩“斗蛋”游戏,蛋壳敲碎后挂于胸前,寓意“立夏挂蛋,疰夏不犯”。

立夏粥
       以小米、百合、雪梨熬粥,清淡解暑,潮汕村落常集体煮粥分食,象征“共享平安”。

尝三鲜
       分“水三鲜”(海螺、鲥鱼、黄鱼)、“树三鲜”(枇杷、樱桃、杨梅)、“地三鲜”(蚕豆、苋菜、黄瓜),顺应时令补益身体。

四、养生之道:顺应夏长的秘诀
祛湿健脾
       潮汕人喝老香黄(佛手瓜腌制品)炖鹧鸪汤,化痰润肺;或用陈皮薏米水祛湿。

清淡饮食
       忌油腻,推荐丝瓜腐竹汤、毛豆炒鸡蛋等清爽菜肴,助消化、解暑热。

防寒护阳
       立夏虽热,但早晚温差大,老人讲究“春捂”,尤其护住腰腹,避免过早吹空调。

五、传统风俗与民间活动
称人祈福
       村口悬挂大秤,男女老少称重,司秤人念吉祥话如“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祈求健康。

挂蛋斗蛋
       孩童胸前挂彩绳网兜装鸡蛋,相互碰撞斗蛋,胜者尊为“蛋王”,败者食蛋补夏。

祭海神
       南澳岛渔民抬妈祖巡港,船队摆“谷”字队形,向海中投粽子喂鱼虾,祈求渔汛平安。

六、传说与农谚
“立夏看夏”
       农谚云“立夏看夏”,因此时冬小麦灌浆、油菜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

“疰夏”传说
       古人认为夏季湿热易致“疰夏”(消瘦乏力),故以吃蛋、称体重等习俗驱邪避灾。

       潮汕人的立夏,是山海之间的诗意交融——茶农采下最后一茬春茶,渔民在咸湿的海风中修补渔网;阿嬷蒸的栀粿飘着草木香,孩童胸前的彩蛋在阳光下摇晃。这些浸透智慧的风俗,如同韩江流水般滋养着四季轮回的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