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谷雨时节,在中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秦岭—淮河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区之间的过渡地区,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在北方地区,谷雨是“终霜”的象征。
       春雨绵绵是谷雨最主要的特点。“谷雨”这一节气名称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反映出了节气的农业气候意义。民间在谷雨节气有摘谷雨茶、走谷雨、祭海、吃春、赏花等习俗。
       《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净明洁也。”《群芳谱》也有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谷雨前后,天气较暖,降雨量增加,有利于春作物播种生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谷雨”节气名称源自“雨生百谷”,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气象变化
       春雨绵绵是谷雨节气最主要的特点。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进入谷雨节气,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江南一带降水明显增多,尤其是在华南地区,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秦岭-淮河流域基本是江南春雨和北方春旱的分界线,从秦岭-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剧减少。在北方,谷雨是“终霜”的象征,冷空气大举南侵的情况比较少了,但影响北方的冷空气活动并没停止,很多地方会出现初雷。

物候现象
       在中国古代一些著作中,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潮汕读法
       谷雨,可以文读为gog4 u2(国羽),也可以白读为gog4 hou6(国户)。俗语有“糊糊涂涂,清明谷雨”,“糊涂”变音为hu2 tu2, tu2与gog4 u2的u2押韵,读阴上声。
       谷雨的“谷”都读gog4(国),没有错。但“谷”这个字还有两个特殊的读音:其一,泰国首都Bangkok 很早就翻译为“曼谷”,这个“谷”读gog8(国8),与“盐焗鸡”的“焗” 同音。其二,在农业民俗节日中,有“五谷母生”(五谷神生日),“谷”读gag4,音同“角”。
       汕头的潮阳区有个镇叫做“谷饶”,文读起来就叫做gog4-8 riao5(国饶),有五谷丰饶的好意头。但口语里叫ciah4-8 liao5(赤寮),旧写却是“粟寮”,这才是真正的名称源头。地名的雅化写法往往不顾土名的原义,“谷饶”之外,还如澄海的渡头(村)写作“图豪”,“下布”写作“华富”,以前分番批的水客和批脚、后来邮局里的投递员都必须有辨别这些乡村土名与雅名的绝招。我在马来西亚的槟榔屿,也碰到一位潮州华侨问我“华美”在潮安哪里的问题。我告诉他,就是潮安的“下尾(沈)”。他立马就说:“对了对了,我就是姓沈的。阿公以前告诉我家乡在下尾沈。”但拿着来自“华美”的唐山回(信),他真的感觉莫名其妙。

潮汕地区的谷雨节气
       在潮汕地区,谷雨(公历4月19-21日)是“雨生百谷,春尽夏近”的时节,民间有“谷雨茶满杯,夏至米满仓”的俗谚,既传递着春耕收尾的忙碌,也提醒人们“谷雨养生祛湿正当时”。以下从田间劳作到餐桌美食,细说潮汕人如何迎接春天的最后一场雨——

一、农事活动:播种与渔汛的交响
“插秧抢时”
       普宁平原“抛秧舞”:农户用特制竹簸箕抛秧苗,边抛边唱:“一抛东,秧苗壮;二抛西,谷满仓”,田埂上孩童敲竹筒打节奏。
       潮州江东“水车祭”:木制龙骨水车披红绸,祭拜后试车,老人用谷粒测水流速度,预测今年雨水丰歉。

“茶园赶采”
       凤凰山单丛茶:谷雨前三天采“雨前茶”,茶农戴斗笠、系竹篓,专采“一芽两叶”,制成的“谷雨茶”带兰花香。
       揭西炒茶:采老茶树叶猛火炒制,泡浓茶解春困,农谚说“谷雨一碗浓茶汤,插秧不累心不慌”。

“渔汛备战”
       南澳岛修“谷雨船”:渔船刷桐油防虫蛀,船头插桃枝辟邪,渔妇织新网时必在网脚系铜钱,称“网眼捞金银”。
       饶平柘林港“试水”:渔民向海里撒糯米测水流,若米粒顺时针旋为吉兆,称“米龙引鱼群”。

二、当季美食:山海馈赠的鲜味
1. 蔬菜瓜果
       芥蓝芯:潮州磷溪镇采带花芥蓝芯,白灼蘸普宁豆酱,脆嫩无渣,称“翡翠玉簪”。
       空心菜:揭阳榕城“水上空心菜”浮田种植,炒时加腐乳汁,菜梗脆如嫩笋。
       红皮蒜:澄海溪南镇新蒜上市,腌糖醋蒜配白糜(粥),老人说“谷雨蒜,毒不犯”。

2. 时令鲜果
       青梅:潮阳金灶镇采青竹梅,泡酒或腌“咸水梅”,煮鱼时放两颗去腥提鲜。
       杨梅:饶平浮滨镇“乌酥杨梅”核小肉厚,蘸酱油吃,酸甜咸鲜三重滋味。
       枇杷:潮安归湖镇黄枇杷炖川贝,专治春季咳嗽,称“金丸止咳汤”。

3. 山珍海味
       红菇:揭西大北山采野生红菇,与土鸡炖汤,汤色血红,称“山里胭脂汤”。
       薄壳米:汕头澄海盐鸿镇“薄壳季”开启,去壳取肉炒九层塔,配粥一绝。
       生蚝:南澳岛撬“石蚝”生腌,壳内保留海水,吃时挤柠檬汁,鲜如吞海风。

三、饮食习惯:祛湿与尝鲜的智慧
1. 粿品里的节气密码
       栀粿:用栀子汁染糯米粿,蒸熟后绑红线切片,蘸白糖吃,清热祛湿,俗语说“谷雨吃栀粿,蛇虫不近身”。
       朴籽粿:采朴树嫩叶榨汁和面,蒸出青绿色小碗粿,微苦回甘,寓意“吃苦耐劳”。

2. 汤水养生
       益母草猪血汤:潮汕妈妈必煮,益母草嫩芽配猪血、猪肉片,撒胡椒粉驱寒湿。
       老香黄炖鹧鸪:用十年陈老香黄(佛手瓜腌制品)炖鹧鸪,化痰润肺,专治“谷雨咳”。

3. 特色小炒
       金不换炒薄壳:紫苏叶(潮汕称金不换)爆香后炒薄壳,鲜味与药香交融。
       苦刺心煎蛋:采野生苦刺树嫩芽,剁碎煎蛋饼,苦后回甘,称“忆苦思甜菜”。

四、养生之道:祛湿护肝的秘诀
“谷雨三浴”
       药草浴:艾草+香茅+柚子叶煮水洗澡,祛湿防皮肤病。
       茶汤浴:凤凰单丛老茶渣煮水泡脚,缓解春困。

“吃芽护肝”
       枸杞芽猪肝汤:枸杞嫩芽滚猪肝片,撒枸杞子,养肝明目。
       桑叶鲫鱼汤:采桑树顶端嫩叶,与鲫鱼同炖,清热利水。

“饮茶祛湿”
       老药桔蜂蜜水:五年陈老药桔捣碎泡温水,加冬蜜调和,解春燥。
       陈皮薏米水:新会陈皮+炒薏米煮水,装在葫芦形水壶里下田喝。

五、传统风俗:海陆共祭的仪式
“祭海神”
       南澳岛渔民抬妈祖巡港,船队拼成“谷”字队形,向海里投粽子喂鱼虾,祈求渔汛平安。
       祭品必有一盘“五色鱼生”(用五种海鱼切薄片摆成莲花状),祭后分食,称“吃福气”。

“晒渔网”
       渔妇在沙滩铺开渔网,边晒边用木梭补网,孩童在网眼间穿梭玩耍,称“钻谷雨网,快高长大”。

“戴柳驱邪”
       饶平人家门口插柳枝,孩童编柳圈戴头上,民谚说“谷雨不戴柳,蚊虫咬脚手”。
       揭阳乔林镇有“柳枝打灰”习俗:用柳条轻拍墙角驱虫蚁,边拍边念:“柳枝到,虫蚁逃”。

       潮汕人的谷雨,是山与海的默契——茶农在山雾中采下最后一茬春茶,渔民在细雨里修补渔网;阿嬷蒸的栀粿飘着栀子香,阿公泡的老药桔茶在粗瓷碗里泛着金光。这些浸透汗水和智慧的风俗,像韩江春水般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春夏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