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的第5个节气。斗指乙,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
 
       清明按农历计是在上一年冬至过后的第105天,一般在在二月或三月;按阳历计一般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以当年2月平或闰而差异),以4月5日最常见。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节气,与岁时物候相关,常以指导农事,有天朗气清、春耕时宜之意;清明节日,是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日子;因为二者相融,让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
       清明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天文历法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岁时。北斗成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随北斗指向而来临。“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
       西汉至清初采用“圭表测影”(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黄经度数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
 
气象变化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在中国南方地区这时节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北方地区这时节气温回升很快,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是一年中沙尘天气多的时段。
       此间的天气,南方与北方好似两重天,北方干燥少雨,南方湿润多雨。时至清明,中国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除东部沿海外,江南大部地区4月平均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华南因地理位置偏南,临近海洋,当受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影响时,开始出现较大的雨量。北方干燥少雨,北方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
 
物候现象
       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中国古代一些作品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清明节气开始之第二候代表的花信风,就是被称为“轻化细细”“万顷雪光”的“寿命最短”之花——麦花。柳花开时思亲浓,人们喜欢清明插柳,喜欢吃柳芽,古今文人墨客也总吟咏柳树柳花,或是折柳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农事活动
       清明时节,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人们纷纷挽起袖子,卷起裤管,下田抢晴播种早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
       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冷尾暖头。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此时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
 
潮汕传统习俗
 
扫墓祭祖
       潮汕人在清明节都有扫墓祭祖的习俗。
       清明扫墓,潮汕人一般称为“过纸”、“挂纸”或“上坟”。“挂纸”是扫墓的俗称,因发音相同常被称作“过纸”。这里的纸指的是“纸鏘”(意:成串的纸钱),也有人称之为“纸钱”、“墓纸”,长方形、黄色纸张居多,纸张中间有撕缝,因为古代的钱的成串的,有撕缝便于串联。
       潮汕人“过纸”的时间通常是在清明节前三天至节后三天进行,当中以清明这一天“过纸”者为多。在这段时间的某一天,人们吃完早餐后,便带着锄头镰刀畚箕和供品上山扫墓。到墓地时,要先拜“伯爷”,即土地爷,然后才开始祭拜自己的先人。祭拜时,先将墓前、墓身杂草拔除,填土整坟,打扫干净,用“银跦”、“沙绿”(红绿油漆)精工填补墓碑上的凹刻文字。
 
食薄饼和朴籽粿
潮人过清明节,有食薄饼和朴籽粿的习俗。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地区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1675),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祀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潮汕薄饼分饼皮、馅料两部分,食时用饼皮卷馅料成圆筒状就食。饼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黏糊状,在热镬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馅分为咸、甜两种。咸馅,是用豆芽、韭菜,配蛋丝、肉丝、香菇丝混合成馅;甜馅,是用“糖葱”为馅,具有潮汕独特风味。糖葱,又称葱糖,是用白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雪白松脆,入口即散。清明时令,春韭性温,是保肝佳蔬,有行气理血化淤的功效。民谚有“春食韭菜、祛病消灾”之说。清明日食薄饼,既有纪念寒食古俗的含义,也享用了一顿别具风味的美餐。
       朴籽棵是以朴籽树叶或鸡稠叶和米桔为原料制成的。这两种树多生长于山林之中,均为榆科树属,其叶及果性温,能强胃祛风逐湿。春天,花红草绿,树木吐新芽,清明节前,采摘朴籽树或鸡稠树的嫩叶,捣碎后与大米一起舂成粉末,渗水加糖,经发酵后用桃形或梅花形的陶制模具取出:朴籽果也叫“碗酵桃”,呈浅绿色,味道甘醇清甜,吃后能去风胀,健脾胃。  
       由于潮汕清明节序多雨、湿浊、熏蒸,易发肠胃疾病,而食朴籽棵有助肠胃消化,故很受欢迎。
 
朴籽果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1.在饥荒年,贫剖百姓采此两种树叶充饥渡荒,后人为忆苦思甜,将其用来制作果品,又觉味道甘美,而清明恰好是果木枝繁叶茂,又将是农民青黄不接时期,故用来制朴籽棵;
       2.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踏青春游
       清明时节,春风轻拂,暖意袭人,民间自古以来便有踏青春游之俗。
       《澄海县志》载:三月三日郊游,称为踏青,踏青游玩原也是古俗, 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挪在清明日,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草木盎然,春燕 剪柳,人们经过一个严寒的冬天后,纷纷抖落寒意,走出家问踏青赏春。 宋代欧阳修的《阮郎归.踏青》写道:“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俟扫墓完毕,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饮料,席地而食,别有一番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