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所以古人重视立春,在古时有迎春之仪。
       在潮汕,“立春”称作“打春”。
       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考察,有不少节日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节日大多数在发展的过程中,渗杂了其它文化成分,渐渐改变了本来的特性。只有立春这个节日,仍然比较单纯地表现出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妈生是妈祖的神诞。妈祖崇拜在潮汕沿海的渔民和从事水运贸易的船工、商人中间盛行。神诞日除了祀神仪式之外,还伴有娱神活动和特定的饮食习俗,具有节日的特征。这一个节日,又与渔业生产和水运贸易活动有很密切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老祖)_01-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气,它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草木萌发,农业生产也即将开始。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以农为本”的悠久传统的国家里,立春成为节日,并且是官方的节日,是很自然的。《礼记·月令》说:
       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可见,在秦汉时期,立春的节日气氛已经很浓烈。
       潮汕称立春节称作“打春”。清代府县志书都记载着这个节日。顺治《潮州府志》说:“立春,有司迎土牛于东南郊,士女聚观,多以豆谷洒之。”乾隆《澄海县志》的记载更为详细:
       立春前一日,县官率僚属具鼓乐迎芒神土牛于东郊,名曰“迎春”。农民每视牛头、蹄、腹之色,以辨终岁旱涝。至日,官府鞭牛碎之,名曰“鞭春”。
       从这些记载里头可以知道,旧时立春节的节日活动,主要有迎芒神土牛和鞭春牛。

       立春鞭春牛是一种古老的带有巫术色彩的习俗,它的意义在于催耕助农。唐代这种风俗已经存在,到了宋代,这种风俗流播更广。《东京梦华录》就说,立春前一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立春日一大早,开封府僚属便举行打春仪式。
       芒神,就是勾芒。它是东方之神,春天之神,草木之神,代表着生命,代表着繁殖。勾芒神崇拜的起源也很早,《山海经》里已经描绘了它。唐代人注释《礼记·月令》,对它有更详细的述说:
       其神勾芒者,谓自古以来主春立功之臣,其祀以为神。是勾芒者,主木者官,木初生之时,勾曲而芒角,故言勾芒。
       古代风俗,祭祀勾芒神在二月春分。由勾芒神的神格所决定,这种祭祀行为的目的,也是为了祈求农业的丰收。
       大概因为鞭春牛与祀勾芒两种信仰活动的性质接近。宋代人干脆把它们合并成一个节日。从宋代开始,祭祀勾芒神的活动也在立春日举行。大文豪苏东坡就写过一篇《立春祭土牛祝文》,向勾芒祷告说:
       敢昭告于勾芒之神:木铎传音,师官相儆;土牛示候,稼穑将兴。敢徼福于有神,庶保民于卒岁。无作水旱,以登麦禾。
       这种节日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清代。
       清代,潮州“打春”的祭祀,仍然保留着对农业生产的关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澄海县志》里讲的,农民通过对土牛的头、蹄、腹颜色的观察,来判别这一年中的涝旱。这种判断的可靠性如何姑且勿论,在水利远未曾过关的韩江三角洲,气候的涝旱,对于农业生产实在至为切要。

       而在潮州“打春”的习俗里,还残留着原始巫术的痕迹。宋兆麟《中国古代节日文化》讲到,浙江风俗,百姓在鞭春牛仪式举行之后,都争着抢春牛泥,回家撒到牛栏内。他解释说:
       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有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或交媾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可以促进牛的繁殖。
       潮州也有这种习俗。乾隆《普宁县志》记载说:“至鞭春后,小民各分取土牛馀土,归置圈下,以旺牲牧。”揭阳、潮阳等县志均有类似的记载。据说,从土牛身上取回来的土块,放到牛棚里能旺牛,放猪圈里能旺猪,放到鸡寮里能旺鸡……在这一系列的民俗行为里面,春牛土显示出更强的繁殖巫术功用。《澄海县志》甚至有这样的记载:“民间争拾牛土置床,谓可压邪。”在这里,“压邪”是颇为“现代化”的话语,将春牛土放置于婚床,其原始的意义,一定还是与生殖有关。立春是春天第一个节日,勾芒是春之神,而春牛是它的土偶。春天是草木繁育的季节,芒神土牛既能使五谷丰茂,也就能使禽畜兴旺,人口繁衍。繁殖巫术就是在这样一种类比思维的基础上生成的。潮州“打春”节中春牛土“置圈下,以旺牲牧”,“置床,谓可压邪”一类信仰习俗,也正是繁殖巫术的不同变相。当然,它们也与生产--畜牧业生产和人类本身的再生产有关。


潮汕地区的立春节气
       在潮汕地区,立春(公历2月3-5日)是“东风解冻,万物复苏”的节点,民间有“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的俗谚,既传递着春回大地的喜悦,也提醒人们“春寒料峭”仍需保暖。以下从田间到灶头,细说潮汕人如何迎接春天的第一缕气息。

一、农事启新:春耕备耕的序曲
1. “鞭春牛”
       揭阳普宁的“泥塑春牛”腹藏五谷,鞭牛碎而谷出,象征春耕启动。老农观测碎土分布预判雨水,称“牛土占丰年”。

2. “试犁水”
       潮阳练江平原的农户用木犁试耕一小块田,犁沟要呈“之”字形,寓意“春水绕田流”。试犁后撒一把稻谷入水,若浮起则兆丰年。

3. “播春种”
       饶平黄冈镇的菜农选“猴日”(干支历申日)播种,因猴子象征敏捷,寓意“春种快发芽”。播前要用红纸包三粒种子压床头,称“春种引梦”。

二、灶头烟火:咬春尝鲜的春日宴
1. 春盘四味
       春饼:潮州古城用薄饼卷豆芽、韭菜、胡萝卜丝,蘸甜面酱,称“咬春卷”。
       春菜煲:汕头达濠港取嫩春菜(芥菜苗)与排骨同煲,汤色碧绿如春水。
       春笋炒腊肉:揭西大北山的雷笋切片焯水,与农家腊肉猛火爆炒,笋脆肉香。
       春韭炒蛋:潮阳金灶镇的韭菜切段炒土鸡蛋,金黄翠绿相映,叫“金镶玉”。

2. 粿品迎春
       鼠曲粿:采立春初生的鼠曲草嫩芽,粿皮掺红糖,包入黑芝麻花生馅,用木模压出“春”字纹。
       红桃粿:揭阳渔湖镇用红曲米染粿皮,包虾米香菇糯米饭,蒸熟点胭脂红,象征“开门红”。
       菜头粿:汕头达濠人在萝卜糕里埋干贝粒,煎至金黄淋蒜蓉辣酱,称“金砖粿”。

3. 甜暖小食
       姜薯糖葱:潮阳贵屿镇把姜薯切薄片油炸,裹麦芽糖和葱白碎,冷却后脆如冰片,叫“咬春酥”。
       糯米酿枣:揭阳新亨镇挖空青枣塞糯米,蒸熟淋蜂蜜,祭灶神必备“金枣藏玉”。
       老药桔茶:潮州古城用五年陈腌金桔泡水,加两片甘草,街边阿伯笑称“一杯落肚,春意盎然”。

三、应季风物:春回大地的馈赠
1. 当家蔬菜
       春芥菜:立春经霜打后苦味转甘,潮汕人腌成咸菜,煮“芥菜排骨煲”暖身。
       荷兰豆:揭西坪上镇的豆荚脆如冰片,与腊肠同炒称“金银满盘”。
       红皮蒜:澄海溪南镇新蒜上市,腌成糖醋蒜头配糜(粥),能“通鼻防寒”。

2. 时令鲜果
       潮州柑:立春开始采收,选带叶果王供神案,祭后分食称“吃平安柑”。
       青橄榄:饶平汫洲镇的“寒橄榄”回甘明显,炖猪肺汤可润燥。
       杨桃:潮阳金灶镇的霜打杨桃最甜,切片蘸南姜末,酸甜醒胃。

四、迎春仪典:跨越寒冬的集体记忆
1. “祭春神”
       潮汕各村在立春日抬“春神爷”偶像巡游,偶像手持柳枝(实为桃木雕成),沿途撒炒黄豆驱寒鬼。巡游队经过时,家家户户在门口倒扣火盆,寓意“寒邪不入”。

2. “晒春被”
       主妇们选晴天曝晒棉被,晒时要用竹拍子边拍边念:“一拍去湿气,二拍赶晦气,三拍迎福气”。晒完被角要塞入柚子叶,称“被窝藏春”。

3. “扎春狗”
       孩童用稻草扎小狗状玩偶,插在田间或船头。揭阳渔湖镇还要给草狗戴小斗笠,民谚说:“春狗守田头,鼠蚁唔敢偷”。

       潮汕人的立春,是冰霜与灶火的对决——田间的稻草人在北风里摇晃,灶台上的砂锅咕嘟冒着热气;阿嬷晒被子时扬起的棉絮像飘雪,祠堂屋檐下挂着的腊味早已染上烟熏的暖香。这些带着体温的习俗,如同韩江冬日里未封冻的流水,默默滋养着对春天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