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廿四,潮汕地区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神上天”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举行隆重的“送神”仪式,恭送灶神及其他神明升天述职。这一习俗不仅是潮汕人过年前的重要活动,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信仰。

       在潮汕地区的“神上天”这一天,主要祭拜的是灶神(也称为“司命公”或“灶君”),因为灶神是家宅中最重要的神灵之一,负责记录家庭成员的行为,并在这一天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祭拜灶神的目的是希望灶神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保佑家庭平安、顺利。
       除了灶神,潮汕地区的民众有时也会在这一天祭拜其他与家庭生活相关的神灵,具体包括:
       天公(玉皇大帝):作为天庭的最高神灵,玉皇大帝掌管人间事务,祭拜天公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平安。
       地主爷(土地神):地主爷是守护家宅和土地的神灵,祭拜地主爷是为了祈求家宅安宁、土地丰收。
       门神:门神是守护家宅门户的神灵,祭拜门神是为了祈求家宅平安、驱邪避灾。
       祖先:潮汕地区非常重视祖先崇拜,祭拜祖先是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感恩,同时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平安顺利。

一、习俗的起源与意义
       “神上天”习俗在潮汕地区已有数百年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乾隆年间的《澄海县志》和《南澳县志》记载。相传,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下界诸神需升天向玉皇大帝述职,汇报人间一年来的善恶诸事。潮汕人通过祭拜仪式,祈求神明在天庭多说好话,为家人带来福运。
       这一习俗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潮汕人对家庭和谐、生活顺遂的美好期盼。通过送神仪式,人们辞旧迎新,为新年的到来做好准备。

二、祭拜仪式与供品
祭拜流程
       祭拜仪式通常从清晨开始,主妇们会先清理锅鼎和灶台,俗称“耙鼎”,寓意清除晦气,迎接新年。随后,家中长辈会带领全家进行祭拜,具体流程如下:
       摆放供品:将甜糯米糍(落汤钱)、纸马、纸鹤、灯芯草、三牲(鸡、鱼、猪肉)等供品摆放在灶台或神龛前。
       点燃香烛:点燃三炷清香,全家依次跪拜,口念祷词,祈求神明保佑。
       烧纸马纸鹤:祭拜结束后,烧化纸马、纸鹤,象征神明乘骑升天。

供品
       甜食:如甜糯米糍、红糖、糖粥等,寓意让灶神“嘴甜”,多说好话。
       粿品:红桃粿、发粿、油锥粿等,象征吉祥如意。
       纸马纸鹤:作为神明的坐骑,助其顺利升天。

潮汕各地的“神上天,谢神”习俗
       潮汕各地的“神上天,谢神”习俗虽大同小异,但在祭拜仪式和供品上仍有一些地方特色。以下是潮汕几个主要地区的具体习俗:
1.潮州
       祭拜仪式:潮州人特别重视灶神的祭拜,仪式从清晨开始。主妇们会先“耙鼎”(清理锅鼎),随后摆上供品,点燃香烛,全家依次跪拜,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供品:必备甜糯米糍(落汤钱)、红桃粿、发粿、三牲(鸡、鱼、猪肉)以及纸马、纸鹤。甜食寓意让灶神“嘴甜”,纸马纸鹤则是神明的坐骑。

2.汕头
       祭拜仪式:汕头地区的祭拜仪式较为隆重,除了灶神,还会祭拜家中的其他神明。祭拜时,人们会烧化纸马、纸鹤,并准备“奏疏”(祷祝文),祈求神明保佑。
       供品:除了甜糯米糍和三牲,汕头人还会准备油锥粿、烙烙粿以及灯芯草(象征喂马的草料)。

3.揭阳
       祭拜仪式:揭阳人注重家庭祭祀,祭拜时会先清理香炉,换上新的神符和金花。祭拜结束后,会将旧神符和香枝拿到村旁焚烧,寓意辞旧迎新。
       供品:揭阳的特色供品包括红桃粿、甜糯米糍、三牲以及水果(如潮汕柑、苹果)。潮汕柑寓意“大吉”,是祭拜中不可或缺的供品。

4.潮阳
       祭拜仪式:潮阳人会在祭拜时特别准备“奏疏”,并在祭拜结束后烧化纸马、纸鹤,送神明升天。祭拜时,人们会口念祷词,祈求神明保佑家庭平安。
       供品:潮阳的特色供品包括红桃粿、发粿、三牲以及甜糯米糍。甜糯米糍的粘性寓意让灶神“说话不清楚”,避免过多汇报人间过错。

三、讲究与禁忌
1. 讲究
       供品以甜为主:甜食寓意让灶神“嘴甜”,多说好话。
       清理干净:送神后要大扫除,寓意辞旧迎新。
       言语吉祥:祭拜时避免争吵,多说吉祥话。

2. 禁忌
       不放杂物:灶台上不能放置杂物,以免冒犯灶神。
       不烘鞋:不能在灶口烘鞋,以免亵渎神明。
       不熏腊肉:避免在灶上熏制腊肉,以免污染环境。

四、民间传说
       潮汕“神上天”习俗的背后,流传着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说。以下是几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1.灶神的传说
       传说灶神原为平民张生,娶妻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最终沦为乞丐。一天,他乞讨到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入灶锅底下烧死。玉帝感其悔改之心,封其为灶神,负责监督人间善恶,并于每年腊月廿四升天述职。

2.司命公的传说
       司命公原是玉帝的小女婿。玉帝小女儿私自下凡与他成亲,玉帝大怒,将其贬为凡人。后因王母娘娘求情,玉帝封其为司命帝君,负责监督人间善恶。每年腊月廿四,司命公升天述职,向玉帝汇报人间善恶。

3.纸马纸鹤的由来
       传说神明升天需乘坐纸马、纸鹤。潮汕人烧化这些物品,象征为神明提供坐骑,助其顺利升天。这一习俗源于古代民间对神明的敬畏与崇拜。

4.灶神与甜食的传说
       潮汕人祭拜灶神时特别注重甜食,如甜糯米糍、红糖等。传说灶神吃了甜食后,会在玉帝面前“甜言蜜语”,多说人间好话,少报过错。这一习俗体现了潮汕人对神明的巧妙“贿赂”。

结语
       潮汕“神上天”习俗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祭拜、清理、制作粿品等活动,潮汕人传承了传统文化,寄托了对新年的期盼。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人了解潮汕“神上天”习俗的独特魅力,感受潮汕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