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冬节,即潮汕地区的冬至节日,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年中的重大节日之一,被视为“小过年”。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是季节转换的标志,更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承载着浓厚的亲情与传承的意义。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因此古人称之为“日短至”或“日至”。在潮汕地区,冬至的重要性不亚于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以表达对祖先和自然的感恩与敬畏。
潮汕冬节由来已久,其传统可以追溯到周代。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周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为“大吉之日”。于是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冬至在周代被看作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汉代采用夏历后,冬至与岁首被分开,但冬至仍然被列为公定节日,相当于“亚岁”,受到人们的重视。
汕各个地方过冬节的方式
潮汕各个地方过冬节(冬至)的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祭拜祖先
潮汕民间在冬至这一天会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祭拜完祖先,一家大小会吃顿暖暖和和的团圆饭,其中冬节丸是必备的祭品和食品,人人必须食用,以示一家圆圆满满、大小平安。
吃冬节丸
冬节丸是潮汕冬至的重要食品,主要以糯米粉制成,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称为“父子公孙丸”,象征一家团圆美满。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妇会煮好红糖汤,将丸子下锅,煮成汤丸,先祭祖,然后全家老少共食,俗称“汤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汤丸大一岁”。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用粳米做的尖米丸,主要在揭阳一带流行,其形状两头尖尖如白米,也是冬至的重要食品之一。
上坟扫墓
按潮汕的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冬至时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扫墓时,祭品普通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鲜蚶、柑橘等物及粿品,鲜蚶是必要的,意谓取其吉利。
其他习俗
除了上述主要习俗外,潮汕地区过冬节还有一些其他习俗,如谢神、做粿、贴丸等。人们会在门框、碓臼、炉灶、米缸等处各贴两粒糯米丸,祈求神明保护家宅平安;有些地方还会在水果树上贴上冬节丸,祈望来年果树丰收5。同时,潮汕地区还会制作各种粿品,如红桃粿、酵粿等,用于祭拜神明和祖先5。
综上所述,潮汕各个地方过冬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既体现了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又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期盼。
关于潮汕冬节的传说和故事
潮汕冬节,作为一年中重大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民间情感。其由来可追溯至周代,那时冬至被视为新一年的开始,人们通过观测太阳确定冬至,并举行祭祀活动以庆祝这一重要时刻。随着历史的演变,潮汕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冬节习俗,其中吃丸和贴甜丸尤为引人注目,背后蕴含着多个富有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传说故事。
吃丸习俗及其传说
潮汕冬节吃丸的习俗,不仅是为了应节,更蕴含了对团圆和美满生活的向往。汤圆或冬节丸,作为节日的主角,象征着家庭和睦、大小平安。关于吃丸的习俗,有两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牛生日的传说:讲述了木匠墨斗公为改变村民懒惰习性,设计让徒弟变成牛耕地,最终徒弟因贪懒被惩罚,冬至日成为牛的生日,人们以此日喂牛汤丸,既是对牛的感激,也是对勤劳美德的颂扬。
樵夫与黄精姜的故事:樵夫不慎跌落山涧,靠食黄精姜幸存,多年后因食汤圆恢复人性,与家人团聚。这个故事传递了亲情的力量和家庭的温暖,也解释了冬节吃甜丸的习俗。
贴甜丸习俗及其传说
除了吃丸,潮汕地区还有在大门、家具等处贴甜丸的独特习俗,这一习俗同样伴随着动人的故事:
父女分离的故事:讲述了一对贫困父女在冬节时分食一碗冬至圆后分离,女儿嫁入好人家后仍思念父亲,于是每年冬节在大门环上贴甜丸,希望父亲能看到并感受到女儿的思念。这个故事体现了亲情的深厚和对团聚的渴望。
老鼠与观音娘娘的传说:讲述了老鼠如何从远方带来五谷种子给农民,后因人类贪婪而遭受不公,观音娘娘赐予老鼠坚硬牙齿以自保。虽然这个故事与冬节直接关联不大,但它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也间接说明了为何冬节时人们会考虑到家中所有生灵,包括老鼠,通过贴甜丸的方式表达一种包容和感恩。
结语
潮汕冬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在这一天,潮汕人通过祭祖、吃甜丸、扫墓等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潮汕地区的文化内涵,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一些习俗可能逐渐淡化或改变,但潮汕人对冬至这个节日的重视和热爱却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