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地区,人们把农历的七月初七称为“初七仔”。
       在潮汕人的传统观念中,小于15虚岁的孩子都生活在“花园”里,受到公婆神的庇护。因此,大部分家庭在孩子诞生后,都会在家里供奉“公婆母”(也有人兼供“司命公”),祈求孩子平安成长。
       公婆神在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比如:公婆母、公婆、阿婆、床头婆、床脚婆等。
图片来源:
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网站

       “出花园”是闽南(漳州、莆田)、汕尾、潮汕地区和梅州客家地区的一种汉族传统成人礼,寓意未成年的孩子像在花园中一样,但孩子15虚岁时便已经成年,要将其“牵出花园”,让其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出花园”仪式提醒孩子成年后要面对世界,要有承担,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这就是“出花园”一词的由来。
       有句俗语:“十五成丁,十六成人。”
       出花园那天,要把孩子当成年人看待,在饭桌上要坐“大位”(也就是饭桌的主位),饭桌中间放一盘鸡肉,鸡头朝向孩子,孩子要食鸡头。有句俗话“已经咬了鸡头”,指的是已出花园。除了鱼、肉、蛋外,还要春菜(取有盈余之意),韭菜(韭与久同,取长寿永久),厚合(与人人合得来),大菜(吃后变得魁梧高大),鱼(意是有人扶助),最必不可少的是一碗用猪肝、猪心、猪肠、猪肚、猪肺等合成的杂烩汤,孩子一定要吃下,吃不完只有父母可吃,其他人不能吃。

出花园流程
一. 问卜占卦
       要给孩子“出花园”,先要为其问卜占卦,获知没有“忌讳”或“冲撞”才能举行“出花园”隆重仪式。
图片来源:
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网站

二. 时间的选定
       出花园仪式一般会在农历三、五、七月举行。揭阳市出花园一般都是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这一天。
       如果当年家里有孩子出花园,那这家人就会从年头开始养一只公鸡;孩子家有舅舅的,一些会由舅舅家从年头就开始养一只公鸡,并在七月初六送过去。

       潮汕地区少男少女在 15虚岁都要出花园,但有三类例外。
       第一类:“信教徒”,一定不出花园;
       第二类:由算命先生“批示”不用出花园,此种类型虽不举行出花园仪式,仍然遵循出花园的礼俗,例如买一套新衣服,七月初七当天不允许与别人吵架,避免见外人、生人,免得招来横祸。算命先生允许15虚岁小孩不用出花园,大多给出的理由是孩子本身循规蹈矩,成熟稳重,这种被允许的背后同样表现出成年成熟在当地重视程度,不用出花园的少男少女更符合成年人特点,倍感骄傲;
       第三类:亦是由算命先生批示,根据此人的生辰八字,确定此人等到结婚的时候再出花园,并谨记于心,万勿错失。第三类与个人婚姻结合起来,与潮人“成家”便“成人”一脉相承。
       以上三种不同现象的存在,除第一类与祈祷对象有本质区别外,其它类种同样体现“出花园”的意义,并无脱离其本质内涵,亦同属于出花园范畴。

三. 筹办物品
       出花园成人礼举办之前,外公外婆或舅舅要为孩子送来新衣服、新皮带、新鞋。旧时买双木屐,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穿红屐的习俗,传说起源于潮汕的文状元林大钦的故事。
       在农历三月或六月,家长要按孩子的生辰八字,择日将新衣服带往佛祖或观音菩萨、慈悲娘娘等寺庙,请斋姑师傅读经,称“开光”,意示将此物穿戴在身上能保佑平安,驱邪化灾。
       亲戚邻居也会提前为孩子送来鸡蛋、“利是”以示祝贺,家长也会提前备好糖果等分送给亲朋好友,告知人们孩子已长大成人,并邀请人们一起来吃“花园桌”。
       随着日子的临近,孩子要提前理发。家里需备鸡鹅鸭等三牲、猪肉、猪肚、猪肝、鸡蛋等,做红桃粿、石榴花粿,煮好汤圆等。家长还要为孩子采摘十二种鲜花,通常是龙眼花、石榴花、橘子叶(即大吉)、青竹叶、仙草、榕树叶(即“成树”)各取二枝,总共十二样,俗称“十二色花”。“十二色花”带有着吉祥如意、成人成材之意。比如,石榴、龙眼象征着多子多福。青竹象征着有德,榕树叶象征着孩子像榕树一样坚忍不拔,总的饱含着长辈对孩子的无限祝福与期待。
       七月初六晚或七月初七清早,将十二色花放在洗浴水中,有的地方还要放入四粒煮熟染上“花红”的鸡蛋,让孩子在花卉芬芳中洗净贪玩调皮的孩子气。
       七月初七早上,穿上“开光”过的新衣服新鞋,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虔诚地拜别“公婆母”,感恩“公婆母”的守护。 旧时,孩子还要扎上母亲亲手缝制的腰兜,腰兜里压着桂圆及铜钱,寓意平安富贵。尽管出花园是大多潮汕人所共有,但各地所举行的仪式和礼节却不尽相同,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礼节”“仪式”也逐渐简化。

四. 出花园仪式

1.沐浴更衣礼
       “出花园”这一天,孩子要洗花水,芙蓉花、石榴花、春草、状元竹等要12种具有吉祥意义的鲜花水中沐浴。沐浴后穿上红肚兜,脚踩祥云椅,穿上红木屐和新衣服,寓意“出花园”后会有新面貌,出人头地。
图片来源:
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网站

2.行拜“公婆母”礼
       “公婆神”,也称“眠床脚神”,相传在孩子15虚岁之前一直庇护着孩子的成长。出花园这天理应答谢其佑护的恩德。供品包括:三牲(鸡、猪肉、乌鱼);五碗头(包括龙舌鱼、猪肝、猪肚、春菜、豆干等)、十二碗甜品及粿品,全部供品要放在一个由竹篾编成的扁平状容器里, 祭拜的地点是主人睡的床上。
图片来源:
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网站

3.跳胶掠
       跳胶掠是将祭祀用的筊竻(一种盛放祭品的容器)放在地上,里面放置一些果品、糖果和花生米,在筊竻上跳过去。就表示这个小孩子已经跳出了花园墙,走向新的时期,开创一个新的场面。

4.行“头彩食”礼
       "头彩食”,就是让孩子象征性地咬一下鸡头,寓意“独占鳌头、出人头地”,还要将鸡舌头拿给孩子吃,叫做“口齿伶俐”;菜蔬则是以形生意,以名取吉,如春菜、厚合、芹菜、葱等,寓意与人好合,勤奋聪明等。
图片来源:
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网站

发展历史
古代成人礼
       《中国风俗史》载:“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表其有成人之资格也。” 《礼记》记载,汉族男子20虚岁,女子15虚岁要举行成人礼,男子的成人礼为“冠礼”,女子的成人礼为“笄礼”。
       在汉代,男子在20虚岁举行加冠仪式,称“冠礼”,女子在15虚岁盘发插笄,称“笄礼”。而在潮汕地区,男孩和女孩会在15虚岁这一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参加成人礼,这个成人礼俗也称“出花园”。“出花园”民俗是我国传统“冠笄之礼”的民间遗存,时至今日仍具有独特的文化、社会价值。
       潮汕地区过去的成人加冠礼,府县志多无记载,惟清嘉庆《澄海县志》有载,谓时在男子结婚之前,家人为其预备冠巾,冠巾由族长授予。举行仪式时,由赞礼的人致祝词,然后加冠。此俗仅在士大夫家庭中偶有举行,平民无此俗。女子则在将嫁时,用笄把头发簪上成髻,就是及笄,不论贵贱都这样做。
       在此之前父母要准备好各种糕点以便祭神,并要为孩子准备好新衣服在出花园当天穿。在当天,会广邀好友亲戚前来庆祝,在此时会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祭拜,诉说孩子已经长大了,还会煮上十几个鸡蛋由孩子吃下表示吉祥。
       接下来就是请客人入席,摆上酒菜。在这其中会在出花园的孩子前面摆上一只鸡,其他人不能动。有条件的一般还会摆上很大的螃蟹,意为“拜蟹手足”(在潮汕话中的意思是手脚多动),即告别儿童时代。而且在出花园当天,孩子会一直很悠闲不能干活,最后一次由父母宠着。
       还有的那天要早早起床,穿上大红的新衣,还要穿红色木屐,连内衣也要大红色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要到家里来吃中饭。
       吃午饭前,出花园的孩子要先吃:1.猪大肠炒蒜;2.韭菜炒蒜;3.猪肝炒蒜;4.猪心炒蒜;5.春菜炒蒜;6.猪肺炒蒜;7.汤圆(一定要吃两个,好事成双)等共9种,拜祭的有三牲,要咬一下鸡头和鸡屁股,意为长大了。因为在当地,未满15虚岁的孩子不能吃鸡脚,人们认为吃了鸡脚的小孩手会颤抖,写不好毛笔字。然后大家一起吃饭。出花园这天不能见生人、不能出门、凡事都要百依百顺,无论是孩子对爸妈说的,还是爸妈对孩子说的,都要说个“好”字,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拒绝,以图个好兆头。
图片来源:
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网站

“出花园”的民俗的来源
       出花园并非粤东所特有,在南方其他地方也有所分布。《南越笔记》记载:“越人祈子,必于花王圣母,有祝辞云:‘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往送花,盖取诗‘花如桃李’之义。”
       闽南一带16岁孩子要隆重举办16岁生日,也有的称为“牵出花园”或“出花园”,习俗和潮汕类似。在福建莆田市湄洲岛,男子在15岁时,要“出花园”,习俗和潮州及澄海接近。男孩子用12种鲜花洗浴,希望在一年12个月里生命如花;红肚兜里装着12颗桂圆和两枚“顺治”铜钱,希望孩子大富贵。
       “出花园”成年礼俗被列入莆田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8年,汕头“出花园”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潮汕先民大部分是宋明时期从福建莆田迁徙而来,很有可能出花园这一习俗是来自莆田。

       “十里十乡,一乡一俗。”潮汕各地都有出花园的习俗,但都有所差异。
       有些地方只给男孩子出花园;有些地方要先“摔杯(占卜)”,获知没有“忌讳”“冲撞”,才能举行仪式。

潮汕“出花园”主要有两个说法:
一、与旧时潮汕地区大户人家的子弟有关
       旧时潮汕大户人家,家中建有花园供孩子玩耍,当小孩长至15虚岁时就要“走出”花园,外出求学、经商等等,与此同时,长辈们为小孩举办隆重仪式,寓意成人长大,并寄予出人头地等美好愿望,之后,逐渐被潮汕普通人家效仿,遂成民俗。

二、与公婆神有关
       公婆神是潮汕地区普遍供奉的神明,公婆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是潮人小孩的保护神,当15虚岁将告成人时,父母办丰盛的礼物向公婆神隆重拜祭,以谢保佑之恩。
       潮汕“出花园”的民俗,各地略有差异,但大致相同。

潮汕小孩十五岁“出花园”,不分男女,也无特定日期,但必须遵循两点:
1.“信教徒”不出花园。

2.由算命先生决定
       算命先生根据父母提供的小孩的时辰八字,掐算“出花园”的黄道吉日,当天穿着等,确定之后,家长则可准备。
       其次,先生认为无需出花园的小孩,那么仪式可免。比如“少年老成”者,这类小孩性格安分守己,成熟稳重,符合成年人的特点。

潮汕各地区出花园的特点
       在汕头牛田洋的大场村,出花园那天男孩要穿红肚兜,女孩要腰绑红绳,穿红木屐,不能出门,不能见陌生人; 在揭阳渔湖镇京冈村,七夕那天15岁的小孩子们都穿上新衣,去外面游玩。

       潮安、澄海:在“出花园”之日,要采用12种不同的鲜花,浸在水里给孩子沐花水浴,让芬芳洗尽身上的孩子气,洗完后要把水倒进花盆或花圃。接着围上母亲亲手缝制的新肚兜,新肚兜里压着12颗桂圆和两枚“顺治”铜钱,象征着孩子大富大贵。再穿上外婆送的新衣服和新木屐,好让孩子跨出花园一帆风顺。出花园当日,出花园者不能出门,要躲在房子里,不能与同岁人见面。
       除拜公婆神(潮汕人认为,小于15虚岁的孩子是生活在“花园”里,由一对称为“公婆母”的神庇护着。孩子能不能长大成人,全靠这对神灵的恩赐,所以潮汕人对祭拜“公婆母”向来很重视,生活在“花园”里的小孩每年七月初七要祭拜“公婆母”,以祈求健康成长;而出了“花园”的孩子已经不再在”公婆母“的掌控之中了,以后的七月初七将不再祭拜“公婆母”了),还要拜花公花妈。男出花园者,祭品中要有一只公鸡,女者用母鸡,且要请亲族吃酒菜。

       饶平:在“出花园”当日,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12样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该县黄冈镇15虚岁男女,凡经算命先生卜卦而不给出花园者,仅举行简单仪式,给孩子穿新衣,另买一只猪肚子煮熟让孩子躲在门后吃,俗称“换肠肚”,然后拜别公婆神,将香炉丢弃。

       在澄海,父母采来12种不同鲜花,浸在水里给孩子沐浴,母亲给孩子扎上自己亲手缝制的新腰兜,兜里一般放着12颗桂圆和2枚“顺治”铜钱。

       在上世纪30年代的潮阳棉城,孩子出花园还得穿蓝色的特定服装,再穿上红肚蔸,坐在竹篾做的“湖”里。

       在汕头市潮阳区的关埠镇,出花园的孩子会收到红包,收到红包了,父母需给回礼,买些喜庆的东西送过去,包括食用油、白糖、饼等;这各家有各家的安排。

       潮安区要用12样鲜花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要换新衣,穿红皮屐,围新肚兜(肚兜里藏桂圆和“顺治”钱),而且这一身行头必须是舅舅家送的;当日要躲在房子里。除拜公婆神,还要拜花公花妈。
       男出花园者,祭品中要有一只公鸡,女者用母鸡,要请亲族吃酒菜。

       澄海风俗与潮安区大体相同。饶平县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12样泡水给出花园者沐同时进食,祝贺出花园者“换上成人肠肚”,与童年告别。揭西县出花园者之家要给亲友赠送酵踝、鸡鸭,亲友回敬布匹。

       在汕尾的陆丰,出花园者,先择吉由父母选定吉日吉时。一年中只有农历七月上旬和十月(15虚岁时家族有父母年老不清净的要等到16虚岁的十月)。再洗浴 用五谷、抹草、纸符灰、12样(也有只用5样的)花草水洗浴。12样花草一般是四时春、百日红、石榴花、竹叶、榕树叶等寓意美好的花草。再吃饭 “出花园饭”(鱼丸、鸡蛋、粉丝)。

       普宁、惠来:出花园者在当天要吃炒猪肠猪肚,并邀请小朋友于地下围着“竹箕”同时进食,祝贺出花园者“换上成人肠肚”,意思是说,抛弃不成熟和肮脏的东西,增添新的知识,以成人的姿态出现;二是寄意祈望小孩长大成人后有“肚内”,即知书识礼,明白事理,懂得忠孝节义,待人有度、成熟。

       揭阳 :亲戚们都在“出花园”前几天送来一串生猪肉、八粒鸡蛋,还有一件新衣服。礼物是给“出花园”的主角的,父母一般都会把衣服收下,再收一点猪肉,两粒或四粒鸡蛋,其余的作为回礼返还送礼人。在“出花园”那天中午,备办丰盛的午餐,将肉、三鸟蛋、甜品、青菜等各种拼凑成八道或十二道菜。青菜以厚合、青蒜等为主,其意是吃了厚合,出花园后处处“六合”; 青蒜,意为长大后能算会除,聪敏伶俐;芹,意为终身勤劳。筵席上除了丰盛的菜肴,还有一个传统的主食,那就是煮条汤,用鸡鸭汤煮的条汤。当天,还要宴请孩子来家中陪吃,受宴请的孩子都是还没有“出花园”的,受邀请而来的孩子们,都会很羡慕“出花园”的主角。因为作为主角,在这一天,有漂亮的新衣服穿,有一只鸡吃,可以无约无束,是当天来家中陪吃的小孩的“孩子王”,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就是一整天不能踏出家门。席间,家人、亲戚朋友要向孩子祝愿,赠寄美好的愿望,并向孩子传授涉世经验,谈些勉励上进、恪守道德的教诲。
       在揭阳,有一个说法,出花园这天,孩子不能跑太远的地方,甚至不能过桥。这一天,孩子只管玩、吃,不用做任何家务活,最后一次由父母宠着。为图个好兆头,孩子说的话,提出的要求,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般都不会被拒绝。

       在揭东一些地方,桌上必不可少要有“五碗头”,即是包括炒猪肝、蒸鲮鱼、蒸螃蟹、煮粉条、全鸡在内的五样菜品,还要准备韭菜、厚合、竹笋汤等。其中,竹笋汤寓意着孩子往后节节高升,成为有用之才。

       有共性的地方是,出花园的孩子在当天要坐主位,每一道菜都要由他先动筷子之后别人才能吃。桌上的全鸡要鸡头正对着他,让他“咬鸡头”,这个习俗相传也是起源于林大钦。

出花园的传说
潮州林大钦的传说
       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
图片来源:
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文物局)网站

       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
       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
       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潮汕阿婆
       相传乃古时(有一说是宋代)潮汕的一位妇女,因爱惜四邻婴幼,并乐为街坊看管小孩,且在哺儿育女和调教孩子方面有一套独特的本领,深受大家的爱戴,美名渐渐远扬。因当时宫中有一皇子(有说是宋仁宗)出世不久,便日夜啼哭,小生命危在旦夕,众大臣及御医们都想不出好办法,皇帝更是乱了套,遂张贴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医治皇子。消息很快就传到这位潮汕妇女的耳中,她决定上京试一试。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病好了,人也规矩了,不再吵闹啼哭了。皇帝龙颜大悦,便御驾亲临,想加封于她。正在喂哺护理皇子的她,不知皇帝驾到,一时慌乱了手脚,情急之下便一头躲进皇子眠床底下,顿时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了。
       皇帝深为痛惜,遂嘉封她为少年儿童的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尊敬地称呼她为"阿婆"(民间俗称为"眠床脚婆")。跟珍珠娘娘一样为儿童的守护神。相传阿婆是在七月初七日死的,是日按理应是忌日,但民间却称此日为阿婆成为神的生日(民俗讳死)。这一天,有孩子的家庭,便将阿婆的灵"请"至家中供奉祭拜,一直供奉到孩子虚龄十五岁。
       老辈人常在婴儿出月后就奉婆炉,旁边缠上春草石榴,寓意生儿生女,多子多孙。而这个婆炉放在筐里,土话叫湖。而婆炉等到儿女嫁娶齐,儿孙满堂就送上天。七月初七这一天,像棉城这边的妇女很早就起来料理,因为婆生要拜早,很多人家五六点就拜。这天拜婆炉比平时多一副公婆衣,还有石榴粿,双结楼粿,蛋糕等粿品。拜阿婆得鱼,猪肉,鸭蛋(鸭),春菜,饭,这天很多人都会买的鱼很讲究,如乌鱼,俗话说乌鱼乌,拜了生达埠。龙舌鱼:拜了奴仔嘴尖脑灵活,鞋读书或鲤鱼。拜床脚婆讲究很多,从供品到仪式。如:不能放饭勺,土话叫饭滴,拜了奴仔郭滴。不能点蜡烛,点了奴仔逼性。。。反正家家户户大概这样拜,老辈人常说拜床脚婆最容易,菜饭就好。
       阿婆的神位一般是供在孩子睡觉的眠床下。据说,孩子在这位阿婆的调教和护理下,其胆量会与日俱增,孩子日后走出在父母抚育下如同草木芳菲的"花园"之后,到外边的广阔地方去,就不会畏惧胆怯,停滞不前了。因此,阿婆在潮汕人心目中并不是神,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奶奶。
       在潮阳,阿婆一般都在新婚时设立,把阿婆留到孩子结婚出花园时,阿婆算是告别了她的使命,人们会“谢阿婆”(即请神)。

神话传说
       以前潮汕人凡家中有婴儿者,都需在农历七月初七日拜“九子母神”(潮阳称床脚婆,潮安、揭阳称公婆母)。
       九子母神即佛经中的九子鬼母。
       据《佛说鬼子母经》,王舍城有佛出世,举行庆贺会。
       五百人在赴会途中遇一怀孕女子(即后来的鬼子母)。
       女子随行,中途流产,而五百人皆舍她而去。女子发下毒誓,来生要投生王舍城,食尽城中小儿。
       后来她果然应誓,投生王舍城后生下五百儿女,之后日日捕捉城中小儿喂之。佛祖知悉后,劝化她改恶从善,她不听。于是,佛祖用神力将她最心爱的小儿子嫔伽罗扣在托钵下以示惩戒。鬼子母寻遍天下而不得,悲痛欲绝,只好哀求佛祖施助。佛祖说,你有五百子,仅失一子,就如此悲痛,人家只有一两个儿女,你竟把他们的孩子吃掉,难道他们的父母就不痛心吗?鬼子母听后,恍然大悟,接受五戒,皈依佛法,改恶从善,成为护法二十诸天之一。
       从此,她成为保护小孩的“诃利帝母”(梵文音译)。凡“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
       佛教自汉末传入中国后,逐渐世俗化,并广泛吸收中国元素,民间将她当作送子娘娘供奉。有人称为欢喜母、爱子母。在佛寺中的造像是汉族中年妇女,身边围绕着一群小孩,手抚或怀抱着一个至多个小孩。她的生日是七月初七,所以在这一日,家中有小孩者都要跪拜,旨在得到她的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