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芥兰是原产于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的芥兰品种,因茎部呈现紫红色特征而得名。
       红脚芥兰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光绪《揭阳县续志》记载"格蓝揭产以棉湖为最",现主要分布于棉湖镇湖西村、厚埔村、新埔围、双枝山村及大彭辽太兴村等区域,采用有机肥种植且具有无公害特性 。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为最佳品尝期,茎部嫩脆清香,尤以"芥蓝炒朥"烹饪方式著称。截至2024年,当地种植面积近百亩,产品通过传统销售模式供不应求,并计划拓展电商渠道推动产业发展。

产地环境
       棉湖镇地处榕江中游平原,土壤肥沃且土质松软,独特的微酸性壤土与充足光照条件,促使红脚芥兰根部积累花青素形成紫红色特征 。当地年均气温21.5℃,年降水量1800毫米,气候条件有利于芥兰营养物质的积累。

品种特征
       • 植株直立挺拔,株高可达40厘米
       • 叶片呈椭圆形,叶面翠绿具蜡质层
       • 茎部表皮紫红色,直径约1.5厘米
       • 纤维含量较高,烹饪后茎部转为青翠色
       • 具有特殊清香,冷藏后风味更佳

种植历史
       棉湖红脚芥蓝的菜茎以前为淡红色,后经当地农民接种后而“脚”色殷红,外观更加出色,口感甚佳。棉湖红脚芥蓝菜由于气候、土质、管理以至烹饪方法的差别,再加上天时、地利关系,更让这种芥蓝名魁菜谱,海内共推。
       光绪年间《揭阳县续志》记载当地芥兰栽培已达鼎盛,20世纪80年代被列为潮汕地区蔬菜上品。
       自解放初期湖西村开始规模种植,经长期选育形成稳定品种特性。
       2024年统计显示,传统种植区湖西村、厚埔村仍保持原种培育。

栽培技术
       采用仁粕、草木灰等有机肥进行基肥施用,生长期实施三次追肥。种植户黄汉松介绍,移栽后需保持田间湿润但忌积水,采收时选取茎部直径达1厘米以上的植株 。冬季霜冻天气需覆盖稻草防寒。
       棉湖红脚芥蓝从农历5月中旬就开始撒种,假如有“猛日重露”(阳光、露水充足)的好天气,种植40天就可收割,从农历7月一直可收割到来年3月。而农历10月起到来年的2月份,这段时间芥蓝的口感最好。

产业发展
       截至2024年,湖西村种植面积近百亩,年产量约12万斤,散户种植占比超过80%。传统销售模式中,每日凌晨采收后经棉湖镇农贸市场集散,60%以上产品销往广州、深圳等地。当地政府计划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发真空包装产品拓展电商渠道。

食用文化
       潮汕地区特有的"芥蓝炒朥"(猪油渣炒芥兰)最能体现其风味,烹饪时需猛火快炒保持脆嫩口感。经霜冻后的红脚芥兰甜度提升,茎部纤维软化更易咀嚼 。该品种现已成为棉湖游子返乡必吃的标志性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