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饼是广东惠来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因其饼中间有一个酷似肚脐的小孔而得名。饼呈圆形,中空而脆,外皮焦香软脆,内馅多为红糖或白糖,甜而不腻,口感丰富。肚脐饼不仅是当地清明节扫墓时的祭品,也是80后一代的童年记忆零食。

一. 起源
肚脐饼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明朝抗倭传说:相传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为方便士兵携带干粮,发明了中间留孔的饼,穿绳挂于腰间,后流传至潮汕地区,逐渐演变为肚脐饼。
       日本技师改良说:1905年左右,部分在台湾苗栗糖厂工作的日本技师思念家乡糕点,与当地居民共同改良客家月饼,创制了肚脐饼。

二. 风俗
       在惠来,肚脐饼是清明节扫墓时的重要祭品。扫墓后,饼会分给参与扫墓的人和当地牧童,寓意保佑家族财气兴旺。当地人又称其为“牛屎饼”,源于一个传说:牧童用牛粪打坟头,被打的人家当年运气特别好,因此人们用这种饼祈求好运。

三. 制作方法
肚脐饼的制作工艺讲究,主要步骤如下:
       饼皮:将红薯蒸熟打泥,加入面粉揉成面团,搓成长条后切成小块。
       饼馅:红糖加水调成糖浆,或与红薯淀粉混合成馅料。
       包制:将红糖馅包入饼皮中,擀平后用筷子在中间戳一个小孔,形成“肚脐”。
       烤制:放入烤箱烤15-20分钟,红糖受热融化,饼皮中空酥脆。

四. 传说故事
       肚脐饼的传说与清明节风俗紧密相关。相传,牧童用牛粪打坟头后,被打的人家运气特别好,于是人们开始制作这种饼祭祖,祈求好运。饼中间的小孔不仅是为了美观,还解决了烤制时红糖融化膨胀导致饼皮破裂的问题,体现了潮汕美食的精工细作和民间智慧。

总结
       惠来肚脐饼以其独特的外形、丰富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潮汕地区的一张美食名片。无论是作为祭品、茶点还是零食,它都承载着当地人的情感与记忆,是潮汕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