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原为中原的一种地方风味的小吃,古时候人们称为“三生汤”,又名鬥茶、红军茶、有的地方称为打油茶。是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现代各地的擂茶,是对汉魏粥茶、唐宋煎茶等古代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擂茶是茶文化中的"出土文物",也是茶作为"国饮"具有历史生命力的一处延伸。擂茶是以生茶叶(茶树鲜叶)、生姜和生米仁为主要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特色茶饮。
擂茶
       擂茶习俗盛行于湖北咸宁;贵州;广西;江浙;福建;香港;四川省成都市 ;台湾省新竹、高雄;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客家人、惠州市、梅州市、清远市、肇庆市、云浮市、汕尾市和揭阳市;江西省赣州市以及桂、湖南北部和西部一线,包括常德、益阳、怀化、长沙、鼎城、汉寿、桃源、武陵等县市,以及湘鄂川滇交界的土家族与苗族自治州。存在于汉族客家人、非客家地区的汉族、回族、畲族、瑶族、侗族、苗族、土家族之中。 
       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擂茶两大类。
       比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芝麻置于陶制的擂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广东的清远、英德、汕尾市、揭西、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内壁有纹路的擂茶陶盆)擂成粉末后,依次加上熟花生、芝麻后旋转研捣,再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芝麻擂茶的特殊习俗。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山楂木做的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若能再放点芝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湖南的桃江擂茶是芝麻和花生为主,放入碾钵里擂碎,后用白开水冲泡,再放点白糖。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甜爽。制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法上各有不同。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特别要喝擂茶的习俗,说喝擂茶越多,养出的婴儿越白胖。




传说
传说一
       相传起源于古时候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早在宋代就流行于中原地区,现代各地的擂茶,是对汉魏粥茶、唐宋煎茶等古代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为客家人从中原向南方迁徙中留下的宝贵财富,擂茶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之一。擂茶源自北宋,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从选料、制作、冲泡,都别具特色。 [11]关于擂茶的起源,相传三国时刘备率领军队过洞庭湖,军中将士染上一种怪病,一路上病倒数千人。队伍扶病行军勉强支撑到了桃花江,再也无力前进,刘备只得下令就地驻扎,并派人四处寻医问药。医方找来不少,但均不见效。一日,一位老翁路过刘备军营,见军中将士纪律严明,很受感动,便主动献出祖传秘方“三生汤”(即生米、生姜、生茶叶)。当地老百姓找来陶钵和木棒,并按照老翁的配料和制作方法,把生米、生姜、生茶叶捣碎,冲上开水让将士们饮用。其效果果然十分灵验,有病的迅速康复,无病的不再感染。
 
传说二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的光泽擂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很久以前,该县西路有一位姓雷名茶的畲族老人,颇通医道,经常替人看病不收分文。常有些行人因餐风露宿、饥渴难耐而患病于途中,总是把病人扶到家中用草药医治调养,让病人很快康复。后来他干脆在家门口支上炉灶,每天烧上一大锅开水,放入茶叶,以及一些驱风散热消暑的中药,让行人随便喝,既解渴又防病,很受人欢迎。他为了减少草药的苦味,让茶好喝,又进行改进,加入炒好的大米、豆、花生、芝麻等一起用土钵木棒擂细成泥。于是许多人仿制,这茶就慢慢流传开来。因为这茶是雷茶老人创制,又因为这茶是靠擂,所以就把这茶起名叫擂茶,又叫雷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