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涵盖汕尾、揭阳、潮州等地)是中国擂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擂茶不仅是日常饮品,更是承载着潮汕人待客之道、节庆习俗与养生智慧的传统文化符号。不同地区的擂茶在原料、制作方式及文化内涵上各具特色,形成了丰富的地域文化景观。以下从历史起源、地域分布、制作工艺、饮用习俗等方面,系统梳理潮汕擂茶的独特魅力。
一、历史起源与演变
1.擂茶的起源
擂茶的历史可追溯至汉晋时期,最初作为药膳存在。古代中原移民南下时,为适应南方湿热气候,将茶叶、草药与谷物混合研磨,制成具有祛湿解毒功效的饮品。
宋代文献中已有“擂茶”记载,明清时期随客家移民传入潮汕地区,与本地饮食文化融合,形成独特的“潮汕擂茶”。
2.潮汕擂茶的发展
潮汕擂茶在保留传统药膳功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为社交礼仪与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具、原料配比与饮用习俗均体现出潮汕人对自然食材的巧妙利用。
二、潮汕擂茶的地域分布与特色
潮汕擂茶主要集中在汕尾市的海丰、陆丰、陆河三地,各地因地理环境与族群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擂茶风格。
1.海丰擂茶:以“情谊”为魂
特点:以绿茶、芝麻、花生为主料,茶汤清香甘醇,常搭配炒米、粿条等茶点,被称为“迎客茶”。
文化内涵:
用于调解邻里矛盾或婚嫁添丁等场合,象征“以茶化干戈”的智慧。
制作时需由长辈主持,体现家族凝聚力。
2.陆河擂茶: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特点:以草药入茶,常见艾叶、薄荷、紫苏、金不换等,茶汤微苦回甘,具有清热解毒、暖胃理中的功效。
文化地位:
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客家移民“药食同源”理念的体现。
制作时讲究“春擂薄荷夏加莲(莲子草),秋添金桂冬入姜”,顺应四季养生。
3.陆丰擂茶:平民化的日常饮品
特点:以咸味为主,原料精简(绿茶、芝麻、盐),口感清爽,常搭配米饭或咸菜作为主食。
社会功能:
渔民与农民劳作后的解乏饮品,反映潮汕人务实的生活态度。
4.揭西擂茶
揭西擂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味道、多样的品种、独特的制作方式以及显著的功效上。
味道丰富:揭西擂茶具有咸、香、甜、苦、甘等多种味道,喝起来喉咙清爽,荡气回肠,别有一番韵味。这样的擂茶五味俱有,能够大开胃口,饶有风味。
品种多样:揭西擂茶种类繁多,因其是否加入菜或饭而分为“净茶”、“菜茶”、“饭茶”、“米骨茶”、“烳米茶”和“米呈茶”等。每年正月初七,家家户户都会吃擂茶,这一天用七种菜制作的称为“七样菜茶”,有些地方甚至用十五种菜,称为“十五种菜茶”。这些不同品种的擂茶用到的配料包括时令青菜、豆类、米饭等,为擂茶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一、历史起源与演变
1.擂茶的起源
擂茶的历史可追溯至汉晋时期,最初作为药膳存在。古代中原移民南下时,为适应南方湿热气候,将茶叶、草药与谷物混合研磨,制成具有祛湿解毒功效的饮品。
宋代文献中已有“擂茶”记载,明清时期随客家移民传入潮汕地区,与本地饮食文化融合,形成独特的“潮汕擂茶”。
2.潮汕擂茶的发展
潮汕擂茶在保留传统药膳功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为社交礼仪与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具、原料配比与饮用习俗均体现出潮汕人对自然食材的巧妙利用。
二、潮汕擂茶的地域分布与特色
潮汕擂茶主要集中在汕尾市的海丰、陆丰、陆河三地,各地因地理环境与族群文化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擂茶风格。
1.海丰擂茶:以“情谊”为魂
特点:以绿茶、芝麻、花生为主料,茶汤清香甘醇,常搭配炒米、粿条等茶点,被称为“迎客茶”。
文化内涵:
用于调解邻里矛盾或婚嫁添丁等场合,象征“以茶化干戈”的智慧。
制作时需由长辈主持,体现家族凝聚力。
2.陆河擂茶: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特点:以草药入茶,常见艾叶、薄荷、紫苏、金不换等,茶汤微苦回甘,具有清热解毒、暖胃理中的功效。
文化地位:
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客家移民“药食同源”理念的体现。
制作时讲究“春擂薄荷夏加莲(莲子草),秋添金桂冬入姜”,顺应四季养生。
3.陆丰擂茶:平民化的日常饮品
特点:以咸味为主,原料精简(绿茶、芝麻、盐),口感清爽,常搭配米饭或咸菜作为主食。
社会功能:
渔民与农民劳作后的解乏饮品,反映潮汕人务实的生活态度。
4.揭西擂茶
揭西擂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丰富的味道、多样的品种、独特的制作方式以及显著的功效上。
味道丰富:揭西擂茶具有咸、香、甜、苦、甘等多种味道,喝起来喉咙清爽,荡气回肠,别有一番韵味。这样的擂茶五味俱有,能够大开胃口,饶有风味。
品种多样:揭西擂茶种类繁多,因其是否加入菜或饭而分为“净茶”、“菜茶”、“饭茶”、“米骨茶”、“烳米茶”和“米呈茶”等。每年正月初七,家家户户都会吃擂茶,这一天用七种菜制作的称为“七样菜茶”,有些地方甚至用十五种菜,称为“十五种菜茶”。这些不同品种的擂茶用到的配料包括时令青菜、豆类、米饭等,为擂茶增添了丰富的层次感。
制作方式独特:揭西擂茶的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将花生、油麻、香茶叶、园香、金不换、苦辣芯、绿茶、蒜仁等原料放入带螺纹的陶钵内,用擂棍反复旋转擂搅,直至擂成糊状后,再泡上开水,一杯香喷喷的擂茶就完成了。这种独特的制作方式充分表现了客家人对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之传承。
三、潮汕擂茶的制作工艺
1.核心工具
擂钵:陶制深碗,内壁刻有辐射状沟槽,增强研磨效率。
擂棍:硬木制成(多用油茶木、番石榴木),长度约6080厘米,需经桐油浸泡防裂。
2.原料选配
基础原料:绿茶(本地炒青茶为主)、芝麻(需炒至微黄)、花生(去衣后碾碎)。
特色添加物:
海丰:香菜、炒米。
陆河:艾叶、紫苏、薄荷、莲子草。
陆丰:盐、咸萝卜干。
3.制作步骤
第一步:热钵润棍
用沸水烫洗擂钵与擂棍,防止生味渗入,同时预热工具。
第二步:分层研磨
1.茶叶打底:将绿茶放入擂钵,顺时针研磨至粉末状。
2.坚果增香:加入芝麻、花生,继续研磨至出油,形成糊状“茶泥”。
3.草药提味(陆河特有):逐次加入新鲜草药,研磨至纤维完全破碎。
第三步:冲水调和
将沸水(85~90℃)沿擂钵边缘缓慢注入,同时用擂棍搅拌,使茶泥与水充分融合。
第四步:调味搭配
海丰:加少许盐,佐以炒米、花生、粿条。
陆河:原味饮用,或配客家米程(糖渍米糕)。
陆丰:直接拌入米饭,制成“擂茶饭”。
4.关键技艺
研磨力度:需保持匀速,避免原料飞溅,陆河老人有“擂茶如练功,三年方入门”之说。
水温控制:沸水会破坏草药活性,陆河擂茶常用80℃热水保留药效。
四、潮汕擂茶的饮用习俗
1.待客礼仪
客人到访时,主人需当面制作擂茶,研磨声被视为“迎客之音”。
斟茶时仅倒七分满,寓意“留三分情谊以待来日”。
2.节庆象征
婚俗:新娘过门次日需为夫家擂茶,考验持家能力。
添丁茶:新生儿满月时,以擂茶宴请亲友,茶中加入红枣寓意“早立门户”。
解秽茶:病愈者饮擂茶祛除“晦气”,茶中必加桃叶驱邪。
3.日常养生
渔民出海前饮擂茶防晕船,农民暑天劳作后饮擂茶防中暑。
陆河老人有“晨起一碗茶,百病不近身”的谚语。
五、现代传承与创新
1.工业化生产
速溶擂茶粉、罐装擂茶饮料兴起,如“陆河擂茶”品牌通过电商销往全国。
2.文化推广
汕尾市每年举办“擂茶文化节”,游客可体验研磨技艺。
非遗传承人开设擂茶工坊,结合现代口味推出抹茶味、椰香味擂茶。
3.学术研究
中山大学研究团队发现陆河擂茶中的艾叶含桉叶素,具有抑菌抗炎作用,为其药效提供科学依据。
六、相关的传说
与潮汕擂茶相关的传说故事,为这一传统饮品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
何婆与擂茶的起源传说
据传,擂茶最早是由河婆镇(现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南关城的老妇人何婆所创。何婆在街边卖擂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功效,吸引了众多过往的商人和行人。南关城因此成为潮汕和惠州商人必经之地,何婆的擂茶也名声大噪。后来,南关城改名为河婆镇,而擂茶则成为了那一带的主食。这一传说不仅揭示了擂茶的起源,也展现了何婆的智慧和勤劳。
另有一说,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南方蜀妪作茶粥在市面上卖,可能就是指何婆的擂茶。这是擂茶最早的记载之一,进一步证明了擂茶的历史悠久。
军队与擂茶的传说
关于军队与擂茶的传说,有两个广为流传的版本。
一是南宋年间的传说。当时,一支军队路过揭西河婆,战士们因水土不服而拉肚子。正当将领们无计可施时,当地人端来一碗热腾腾的擂茶。战士们喝下擂茶后,一觉睡到大天亮,肚子也不闹腾了。从此,擂茶就跟着军队传遍了四方。这一传说展现了擂茶的神奇功效和人们对它的信赖。
另一版本则是北宋初年的传说。北宋初年,潘仁美奉命南下攻打南汉,派一小分队途经揭西进攻广州。到了河婆,士兵水土不服,纷纷上吐下泻。后来得到当地人的指点,喝擂茶治病。那些病倒了的士兵每人喝一大碗滚烫的擂茶,然后蒙头睡上一觉。次日醒来,人人痊愈。后来,征南人马有一部分留下来屯田,于是擂茶在揭西以及粤北、湘西、赣南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流传开来。这一传说不仅揭示了擂茶的传播路径,也体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据传,擂茶最早是由河婆镇(现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镇)南关城的老妇人何婆所创。何婆在街边卖擂茶,因其独特的口感和功效,吸引了众多过往的商人和行人。南关城因此成为潮汕和惠州商人必经之地,何婆的擂茶也名声大噪。后来,南关城改名为河婆镇,而擂茶则成为了那一带的主食。这一传说不仅揭示了擂茶的起源,也展现了何婆的智慧和勤劳。
另有一说,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南方蜀妪作茶粥在市面上卖,可能就是指何婆的擂茶。这是擂茶最早的记载之一,进一步证明了擂茶的历史悠久。
军队与擂茶的传说
关于军队与擂茶的传说,有两个广为流传的版本。
一是南宋年间的传说。当时,一支军队路过揭西河婆,战士们因水土不服而拉肚子。正当将领们无计可施时,当地人端来一碗热腾腾的擂茶。战士们喝下擂茶后,一觉睡到大天亮,肚子也不闹腾了。从此,擂茶就跟着军队传遍了四方。这一传说展现了擂茶的神奇功效和人们对它的信赖。
另一版本则是北宋初年的传说。北宋初年,潘仁美奉命南下攻打南汉,派一小分队途经揭西进攻广州。到了河婆,士兵水土不服,纷纷上吐下泻。后来得到当地人的指点,喝擂茶治病。那些病倒了的士兵每人喝一大碗滚烫的擂茶,然后蒙头睡上一觉。次日醒来,人人痊愈。后来,征南人马有一部分留下来屯田,于是擂茶在揭西以及粤北、湘西、赣南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流传开来。这一传说不仅揭示了擂茶的传播路径,也体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七、结语
潮汕擂茶如同一部活态的地方志,记录着中原移民的南迁史、客潮族群的融合史与民间养生智慧。从海丰的“情谊茶”到陆河的“草药茶”,再到陆丰的“咸茶”,不同形态的擂茶共同构建了潮汕饮食文化的多元图景。在现代化进程中,擂茶既面临着传统工艺传承的挑战,也借助科技与商业焕发新生。这一碗凝聚时光的茶汤,将继续在潮汕人的生活中流淌,见证文化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