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县,隶属广东省汕尾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汕尾市北部。东邻陆丰市,东北与陆河县接壤,西南与汕尾市城区相连,西、北与惠东县交界,南临南海, 总面积1779.05平方千米(含深汕特区)。 2024年,海丰县常住人口74.66万人,户籍人口77.07万人。 截至2025年5月,海丰县辖12个镇、4个街道。
       晋,博罗县析置海丰县。取义“临海物丰”。 明划出龙溪都置惠来县。清划出三都置陆丰县。1988年1月,设地级汕尾市,析南部建城区。 海丰县属于“海陆丰文化”,主要是闽南文化。 是约1700年历史的古城,明清为海防重地。
       海丰县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和粤东地区枢纽位置,是汕尾市连接大湾区的桥头堡,位于珠三角外溢辐射第一圈层。 海丰县传统文化艺术白字戏、西秦戏和麒麟舞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享誉全国。近现代史上涌现彭湃、陈炯明、陈其尤、黄鼎臣、马思聪、钟敬文、彭士禄、柯麟、黄旭华、丘东平、杨成志等杰出人物,有周恩来总理、徐向前元帅革命先辈的足迹。
       海丰县是著名侨乡、海陆丰农民运动发源地,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全国首个县级苏维埃政府诞生地、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化百强县、被誉为“东方红城”,是中国水鸟之乡、中国彩色宝石之都、中国气候宜居县、广东百强县、广东省卫生县城,全省农业大县和40个产粮大县之一,商业建设行动国家级示范县、国家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试点、广东财政省直管县。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为百越地;
       秦,平百越,属南海郡。
       晋咸和六年(331年),从博罗县析置海丰县。取义于“临海物丰”,隶属东官郡。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并梁化郡、东官郡和南海郡一部分置循州(郡治今惠州),海丰改属循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循州改为龙川郡。海丰属龙川郡。
       唐武德五年(622),龙川郡复为循州,海丰划东部置安陆县。贞观元年(627),安陆县复归海丰县,隶属岭南道循州。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循州为雷乡州。天宝元年(742),改雷乡州为海丰郡(郡治在归善)。乾元元年(758),复改为循州,属循州;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一带为南汉所辖。大宝元年(958),改循州为祯州,海丰县属祯州。
       北宋天禧五年(1021),改祯州为惠州,海丰县属广南东路惠州。
       元代,海丰县属江西中书省广东省惠州路。
       明代,海丰属广东布政司惠州府。嘉靖三年(1524)海丰划出龙溪都合置惠来县。
       清代属广东省惠州府。雍正九年(1731)海丰划出石帆、吉康、坊廓三都置陆丰县。
       1913年属广东潮循道;1920年撤潮循道,改属东东绥靖委员公署;1930年属第十区行政视察专员公署,后改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到1952年1月,属东江专区;
       1952年1月至1956年2月,属粤东地区;
       1956年3月至1959年3月,属惠阳专区;
       1959年3月至1983年8月,属汕头专区;
       1983年至1988年2月,属惠阳专区。
       1988年1月,设置地级汕尾市,并析海丰县南部沿海的汕尾、红草、马宫、东涌、田墘、捷胜、遮浪7镇建置城区。
       2011年2月,在海丰县西部鲘门、赤石、鹅埠、小漠四镇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拥有地级市管理权限)。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2年冬,原属惠阳县的小漠、元澳两乡划属海丰县。
       1957年,撤销区,并为28个大乡镇(3镇25个乡)。
       1958年9月,建立14个人民公社。
       1959年,增设圆墩、遮浪、马宫3个公社。
       1960年,撤销圆墩公社,改置鹅埠、赤石2个公社。
       1962年7月,高潭区所属的高潭、宝溪、天河3个公社划归惠东县,又增设浅沙、仓刀、陈厝陂3个公社。
       1963年,合并公社,全县改设为1个镇、18个公社。
       1964年春,增设香洲公社。
       1965年,撤销三新公社,增设小漠、莲花山、大湖3个公社。
       1966年,增设海城镇。
       1974年,增设城东公社、平东公社。
       1983年,香洲公社并入汕尾镇。
       1987年,撤区建乡(镇),保留原有的海城、汕尾、梅陇、公平4个镇外。
       1988年1月,原海丰县的汕尾、东涌、捷胜、田墘、遮浪、红草、马宫等7镇划为汕尾市城区。梅陇农场和公平水库纳入海丰管辖。
       1993年1月,附城乡、城东乡、莲花山乡改为附城镇、城东镇、莲花山镇。
       1994年3月和9月,西坑林场和圆墩林场分别改设为西坑乡、圆墩乡。
       2003年1月,撤销莲花山镇、圆墩乡、西坑乡。莲花山镇并入海城镇,圆墩乡田寮村并入鹅埠镇。圆墩乡的圆林、圆墩、洛坑3个村并入赤石镇,西坑乡并入公平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海丰县辖16个镇:梅陇镇、小漠镇、鹅埠镇、赤石镇、鲘门镇、联安镇、陶河镇、赤坑镇、大湖镇、可塘镇、黄羌镇、平东镇、海城镇、公平镇、附城镇、城东镇。 县人民政府驻海城镇红城大道西98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海丰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沿海、汕尾市北部。东邻陆丰市,东北与陆河县接壤,西南与汕尾市城区相连,西、北与惠东县交界,南临南海。地理坐标在东经114°54′~115°37′,北纬22°37′~23°14′之间, 总面积1779.05平方千米(含深汕特别合作区)。

地形地貌
       海丰县,背山面海,境内山地、台地、丘陵、平原、河流、滩涂和海洋各种地貌兼有,山地、丘陵面积比例大,约占总面积的57.34%。海丰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有23座,最高峰为莲花山主峰海拔1337.3米,莲花山脉横贯县境北部。西北山峦叠嶂,中部为宽阔平原,土质肥沃,河涌交错,有赤石、大液、丽江、黄江4大江河,东部濒临碣石湾,西部面向红海湾。境内有长沙湾、高螺湾、九龙湾3大海湾,海岸线116千米。

气候
       海丰县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22℃,无霜期360天,年均降水量2389.5毫米。阳光充足,年日照时间长,多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00~2100小时。夏季长,温高雨多且湿度大,多盛行西南风,常有雨涝、台风等气象灾害出现;冬季短,稍冷,雨少且较干燥,无雪少霜。

水文
       海丰,境内主要河流有大液、丽江、黄江3大水系,总长132千米,流域面积156950公顷。

土壤
       海丰县境内土壤类型多种多样,主要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黄壤、红壤、赤红壤、菜园土、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渍土、海滨沙土、石质土等10多种土类,40多个土属,70多个土种。

植被
       海丰县,植被属南亚热带季风常绿林植被。自然植被组有:阔叶林植被组、针叶林植被组、灌丛植被组、草丛植被组及招泽水生植被组人工植被组有:农业植被组、果林植被组、用材林植被组、竹林植被组及沿海防护林植被组。其类型有常绿阔叶林植被、落叶阔叶林植被、针叶林植被、灌木状竹丛植被(山间赤竹、扫帚竹、甜竹、封菁、苦竹、石竹)、草丛植被、藤本植被、草甸植被、沼泽植被、水生植物植被等。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海丰县,有赤石、大液、丽江、黄江4大江河,东部濒临碣石湾,西部面向红海湾。境内有长沙湾、高螺湾、九龙湾3大海湾,海岸线116千米。

生物资源
       海丰县,主要海产品有马鲛、带鱼、龙虾、贝壳等。有海岸滩涂3340公顷、鱼塘水库6660公顷,可供开发养殖鲍鱼、翡翠始贝、花蛤、对虾、蟹、蚝、甲鱼、鲩、鲤、珍珠等。
       水生植物以昆布、马尾藻、羊栖菜、海带、海萝、水浮莲等为主。
       海丰县动物种类丰富,主要分以下四种类别。畜类:家养的主要有猪(长白、杜洛克、盘克等引进品种)、牛(水牛、黄牛)、羊、骡、犬、猫、免(日本大耳免、“美国白”、华系“安哥拉”等)、水貂等;野生的主要有野生羊、獾、鼬、水獭、野免、刺猬、山猪、箭猪、黄凉、黄狼、豺、豹狸、果子狸、苏门羚、鼠(家鼠、田鼠、鼹鼠)、松鼠等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豺、苏门羚等。
       禽类:家养的以鸡(石岐杂、红布罗、蒲田鸡等良种)、鹅、鸭(麻鸭、瘤鸭、泥鸭、松香黄、北京杂交等)、鸽、鹌鹑等为主;野生常见的有喜鹊、乌雅雁、苍鹭、鹰、鹤、百舌、雉、鹜(野鸭)入翡翠、麻雀、啄木鸟、白鹂、杜鹃、猫头鹰等。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海鸿鹚、鸢、鸦鹃等。
       爬行类:毒蛇有竹叶青蝮蛇、尖吻蝮(又名五步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无毒蛇有赤链蛇、三线锦蛇、广蛇、索蛇、草游蛇、翠青蛇、鱼游蛇、蟒蛇等。其他还有黄蟮、壁虎、石龙子,蜗牛、蜴蜥、蚯蚓以及平胸龟、乌龟、黄喉水龟、三线闭壳龟(金钱龟)花龟、鼋、鳖、當等。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鼋和蟒蛇等;列入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穿山甲、三线闭壳龟、虎纹蛙等。昆虫类:常见的有蚕、蜜蜂(包括意大利蜂、中国蜂、喀兰呵蜂)、蚱蜢、蟋蟀、蛄蝼、苍蝇、蚊子、蚱蝉(知了)、螳螂、蜈蚣、地鳖虫、白蚁等。

矿产资源
       海丰县,主要有锡精矿、钨矿、水晶矿、绿柱石等;建筑石料、沙、花岗岩和陶瓷粘土等蕴藏量丰富。

人口民族
       截至2024年末,海丰县常住人口74.6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3.02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02%。户籍人口77.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3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比重45.82%。
       海丰县常住人口分属于29个民族,其中畲族、壮族、苗族、回族、蒙古族等28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2930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0.35%。全县少数民族多为散居人口,都是由婚嫁和务工、经商迁入在各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100人的依次有壮族、土家族、苗族、畲族和瑶族。

历史文化
地方文化
       海丰县南临大海,北倚莲花山脉,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格局,是粤闽传统商路必经之地。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并长期受到广府文化的影响,以及继承和掺和先民土著畲、疍、瑶的百越文化遗风。复杂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方言语汇,多元的文化积淀,形成既保守又开放、既神秘又独特的人文风貌。同时,经过长期的融化整合后,又形成大同小异、难分彼此的民俗风情。
       海丰先秦时为百越蛮荒之地。秦汉以后,中原文化的流入、传播、融合,粤方言文化、闽方言文化、客家话文化,在这里的交汇、渗合,逐渐形成特具个性的文化氛围。进入近现代,西洋文化逐渐渗入。封闭的山脉,开放的海岸,多元的文化积淀,培养了海丰人强悍、耿直、敢拼搏、讲义气、吃苦耐劳、热情好客、富于革命性、灵活善变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形成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
       海丰县是“农民运动大王”彭湃的故乡,是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红宫红场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誉为“东方小莫斯科”,以红宫红场、彭湃故居、赤山约农会等为代表的革命遗址在全国具有影响。
       海丰民间艺术文化遗产相当丰富,具有十分浓厚的地方色彩。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这三个稀有剧种是其中的佼佼者。民间艺术丰富、有曲班、竹马戏、钱鼓戏、扛大旗、挑花篮、簪仔鼓、奏八音和吹班等。海丰的木雕艺术也有较高的水平和独特的风格。

饮食文化
       古代饮食为“饭稻羹鱼”;明末以后,番薯逐渐成为主食,海丰故有“番薯县”之称;改革开放以来,主食大米,兼食面粉等一日三餐,农忙时或加两餐点心;早餐吃粥,午餐、晚餐吃干饭,或午餐吃粥,早餐、晚餐吃干饭,各地不一。受省港习俗影响,民国以后,海丰等城镇饮早茶之风渐兴,改革开放以后更浓。夜间劳作者常结伴到大排档“宵夜”。饮食口味清淡、浓醇并重,生脆、爽口为佳。喜吃蚝鲑、虾鲑、鱼鲑等。
       海丰小食有甜、咸款式多样。妇女传统日常饮料有“牙钵茶”、“炒米茶”、“油麻茶”、“饭茶”、“功夫茶”,“食茶”成了一种沟通邻里亲友感情的好方式。

传统民居
       海丰县村落布局以梳式、围寨式为主,一般是村中心位置为祠堂,前为晒町、明塘,后靠山或种植风水林,左侧为社头神庙,宅基力求坐北朝南。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居多,为适应海丰多台风的特点,多数马背式硬山顶,山墙称为“陂头”,并以形状不同分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称“五星陂”。改革开放后,民居大多为西方建筑形式,兴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房或楼房。

古代驿道
       汕尾海丰羊蹄岭—惠州惠东高潭古道重点线路(海丰段)线路总长约92.8公里,其中古驿道本体11.4公里,连接线81.4公里。

文物
       海丰县(不含深汕合作区)县域范围内共有不可移动文物92处,文物保护单位共有3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3处,市级17处,县级14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56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丰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5个(不含深汕合作区),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3个,市级项目9个,县级项目10个。

方言
       福佬话是海丰的第一大方言,简称“海丰话”,与潮汕话有所区别,主要分布在中部广汕公路两侧及南部沿海地区。包括海城、附城、城东、陶河、可塘、联安、赤坑、大湖、梅陇、梅陇农场、鲘门、莲花山、圆墩、公平、小漠、鹅埠、赤石的大部分村落。海丰话在《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中属粤东闽语片,口音与闽南片泉漳小片接近。福佬话使用人口约6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86.9%。

       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的山区和半山区,包括黄羌全镇、公平镇东北部山区、黄羌林场、平东大部分、莲花山、梅陇、鹅埠、赤石、小漠部分。海丰的客家话与陆丰相同,都是7个声调(去声分阴阳);都有两套塞擦音和擦音声母,与梅县的客话有较大差异。使用人口约9万人,占总人口的12%。

       占米话是一种既像“白话”,又像“客家话”的混合型方言,“白话”的成分多于“客家话”,主要分布在赤石、鹅埠部分村落和梅陇南山等村。使用人口约1万人,占总人口的1%左右。

       白话只分布在赤石镇大坑里、排沙墩、三角坑等自然村,1949年前后从省内信宜县移来,使用人口约500人。

       潮汕话分布在赤石四季村、新兴、企岭和可塘铁道营等自然村,1949年前后从省内潮州移来,使用人口约300人。

       海丰现代的军话是数百年来官话与当地闽客方言混合的结果。所以军话既有官话特点又有当地方言特色。海丰讲军话的主要分布在平东镇的龙吟塘村,约300人。
       全县90%以上居民讲福佬话,成为共同交际语言和中小学校的校园用语。平常人们提到“海丰话”时,即指海丰的福佬话。海丰是著名侨乡,约40万人在香港,出于交流需要,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与珠三角城市交流频繁,年轻人基本都能讲白话。海丰渐渐成为福佬话和白话双方言地区,而客家话、占米话等弱势方言使用人日渐减少。
       此外,境内还保留着一种属于中州音韵系统的官话,即“正字”。海陆丰的“正字戏”和“西秦戏”流传几百年,其唱念至今仍使用“正字”音(有越来越多的字已改为方言中的“读册音”)。在民间道坛做法事和祭祀唱礼时,也常常用到“正字”音。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和人口流动,普通话渐渐兴起。进入21世纪,全县通行普通话。

风景名胜
方饭亭
       方饭亭,位于海丰县城北面的五坡岭上,坐西北向东南,占地960平方米。前面分五层34级台阶,台阶上面是一幅长20米、宽13米的月台,中心建一重檐攒尖顶,通高9米。亭内后侧再置一庑殿顶小石亭,高3.9米,内竖一碑,高2.7米,宽0.9米,刻文天祥画像。该亭为纪念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当年方饭五坡岭时不幸被捕而建,故取名“方饭亭”。

红宫红场
       红宫红场,始建于洪武十二年(1379),坐北朝南,现保存有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和东西庑等建筑,大成殿建筑面积240.7平方米。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在此诞生,因此把学宫改称“红宫”。

鸡鸣寺
       鸡鸣寺,俗称“半岭庵”。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北部莲花山森林管理区,距海丰县城14千米,在莲花与银瓶两山环抱的鸡心山上。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高僧印真和尚向合邑缙绅商户募款所建。

云莲寺
       云莲寺,位于汕尾市海丰县莲花山主峰东侧海拔800米处,初名云莲宫,始建于明末(1644年)。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扩建,易名云莲寺。1934年,毁于战火。1993年,经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重建并登记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

莲花山森林公园
       莲花山森林公园,位于海丰县北部的莲花镇内,莲花山脉是岭南四大山脉之一,这里是山脉主峰,海拔1377米。主峰方圆5000多公顷。莲花山主峰高耸,云雾缭绕,旁有银屏山,形成山峦连绵,峡谷陡峻,飞瀑泻潭,松林葱翠,有“雄”、“奇”、“秀”、“幽”特色。

著名人物
陈炯明(1878年-1933年)
       
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首领、粤军之父,粤系军阀,中国致公党创始人。

陈潮(1882年-1911年)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其尤(1892年-1970年)
       原中国致公党主席、著名民主人士。

彭湃(1896年-1929年)
       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杰出的农民领袖。

柯麟(1900年-1991年)
       医学名贤,地下党员,革命年代中中国共产党“特殊战线”的功臣。

黄鼎臣(1901年-1995年)
       政治活动家。

钟敬文(1903年-2002年)
       中国民俗民间文学泰斗,民俗学之父,国学大师,诗人,散文家,教育家。

丘东平(1910年-1941年)
       中国战地文学的开拓者、著名的革命作家。

马思聪(1912年-1987年)
       音乐家,小提琴大师。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乐圣”。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吕以辇(1936年-1995年)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誉为“中国数学巨星之一”。

彭士禄(1925年-2021年)
       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

彭伊娜
       中国共产党的元老彭湃烈士的孙女,《南方周末》创办人。

罗传殷
       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国际孔子文化研究院艺术顾问。

彭实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曼丹
       国家体操队名将。

五条人
       中国民谣乐队,乐队成员阿茂和仁科。

黎耀祥
       香港著名的演员,《巾帼枭雄》中饰演柴九的就是他。

林保怡
       海丰梅陇,香港无线著名演员。

马浚伟
       无线电视台小生。

徐克
       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监制、演员。

地方特产
海丰莲花山茶
       海丰莲花山茶,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据《海丰文史•海丰莲花山茶谈》记载:“产茶有独厚之资”,“啖其甘则金菊调蜜”、“移时香仍绵于齿颊”。莲花山茶,外形条索紧实,灰绿起霜,汤色黄绿泛金,香气栗香带火工香,滋味浓厚、回甘强、叶底黄绿,具有“金黄汤、蜜栗香”独特的品质。
       2021年6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海丰莲花山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海丰油占米
       海丰油占米,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海丰油占米,粒长饱满,整齐匀称、晶莹通透、清香米香、香气浓郁、米泛丝光、质地软硬适中、油质丰富等外在感官特征和内在品质指标。
       202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海丰油占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虎噉金针菜
       虎噉金针菜,广东省海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虎噉金针菜,营养极为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16种氨基酸和多种矿物质,不但外观好,而且品质靓、口感好,具有健胃消食、养心解忧等功效。
       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虎噉金针菜”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荣誉称号
       2017年12月,海丰县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魅力示范县200强。
       2020年6月,海丰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12月,海丰县入选广东省双拥模范城。
       2021年7月,海丰县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2022年6月,海丰县入选2021年度广东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022年8月,海丰县入选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2023年3月,海丰县入选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点县。
       2024年3月,海丰县入选第四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4年5月,入选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