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市,广东省辖县级市,由汕尾市代管。地处粤东海陆丰地区沿海碣石湾畔,介于深圳和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之间, 陆地总面积1687.7平方千米。截至2024年末,陆丰市常住人口123.18万人。 截至2025年7月,陆丰市下辖3个街道、17个镇。 市人民政府驻东海街道。
       唐武德五年(624年),从海丰县划出东部地区建立安陆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并入海丰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属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城设东海旧墟寨(今东海镇旧墟),隶属惠州府,民国初期属潮循道,后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东江善后委员公署、东江绥靖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东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3年,改属粤东区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改属惠阳专员公署。1958年属汕头专员公署。1983年又改属惠阳地区。 1988年陆丰隶属汕尾市。1995年1月,设立县级陆丰市。 是广东财政省直管县 。
       陆丰市大地区属于“海陆丰文化”,是海陆丰文化和闽南文化的混合 , 被誉为“粤东旅游黄金海岸”,有“粤东明珠”之称。 以陆丰市为代表的海陆丰革命老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 陆丰市是广东省卫生城市 ,岭南滨海生态城。 陆丰市非物质文化有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皮影戏、英歌舞、钱鼓舞、滚地金龙、八音、渔歌等;古迹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武山、“神海沙石”金厢观音岭、佛教古刹定光寺等。
       2024年,陆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8.19亿元,同比增长3.2%。

历史沿革
       秦朝以前,今陆丰市属南越(即广东、广西两省)之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设置南海郡、象郡与桂林郡,属南海郡博罗县。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始置海丰县,属东官郡海丰县。
       唐武德五年(624年),从海丰县划出东部地区建立安陆县(即后来的陆丰县),县城设在今陆丰市辖之大安镇陆军环珠寨。贞观元年(627年),并入海丰县。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海丰县属坊廓、石帆、吉康三都置陆丰县,县城设东海旧墟寨(今东海镇旧墟),隶属惠州府。
       民国初期,属潮循道,后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东江善后委员公署、东江绥靖公署、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抗日战争胜利后,属第一区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东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3年,改属粤东区行政专员公署。
       1956年,改属惠阳专员公署。
       1958年,属汕头专员公署。
       1983年,又改属惠阳地区。
       1988年,划惠阳地区海丰、陆丰两县设汕尾市,陆丰县隶属汕尾市。
       1995年1月19日,国务院批准陆丰撤县设市,属县级市。广东省委托汕尾市代管。 10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8月,甲子区划归惠来县管辖,至1950年4月划回陆丰。年冬,全县建立8个区、56个乡、323个行政村。
       1950年3月,大坪乡划归普宁县管辖。
       1951年冬,实行小乡制,全县调整为9个区、201个乡。
       1952年10月,全县划为14个区、2个区级镇(东海、甲子)。11月,建立广东省陆丰县归国华侨顶埔集农场(1959年改名为国营陆丰华侨农场)。
       1955年7月,建立国营铜锣湖农场,为葵潭机械农场所附属(1958年独立建置,1966年改名为红湖农场,1981年6月恢复原名)。
       1956年,全县调整为10个区、3个镇(东海、甲子、碣石)、3个大乡(炎龙、河东、两城)。
       1957年初,建立国营湖陂农场。年冬,撤区并乡,全县分为29个大乡、3个镇(东海、甲子、碣石)。
       1958年初,撤湖东大乡设湖东镇。10月,全县划为16个人民公社、263个大队。
       1959年,全县调整为22个人民公社。4月,原惠来县红江公社的横山、大陂陈、天星湖等10个自然村划归陆丰县管辖(现甲西镇衡山村、大陂村、天湖村),陆丰县陂洋公社三池埔自然村划归普宁县管辖(现惠来县葵潭镇三池埔村)。
       1960年初,建立国营坣贝农场(1962年改名为国营大安农场)。
       1961年,设新田、旱田、东崎、河西人民公社(1962年河西公社并入潭西公社,1965年东崎、旱田、新田公社分别并入潭西、大安、河口公社,1966年复设新田公社,1969年复设河西公社)。
       1965年8月,五云、上砂人民公社划归新成立的揭西县管辖。
       1966年,设上英人民公社。
       1970年,撤乌坎人民公社,设金厢人民公社。
       1973年,设桥冲人民公社。
       1974年,设东坑、上护、西南人民公社。
       1975年,设东桥人民公社(所辖大队现属内湖镇、南塘镇)。
       1983年12月,撤销东桥人民公社,同时将全县27个人民公社调整为23个区、4个区级镇(东海、碣石、甲子、湖东)、203个小乡。
       1987年4月,全县23个区、4个区级镇改设为20个镇、7个乡。
       1988年,析陆丰之河口、河田、东坑、水唇、新田、螺溪、上护、南万8个乡镇和吉溪林场新置陆河县。
       1992年12月,原桥冲、西南、碣北、上英、甲西5个乡建制改为镇建制。
       1994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改原湖陂农场为星都经济开发试验区(副处级),并析陆丰之华侨农场置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县级)。
       1995年,从博美镇析出军湖、内湖等6个管理区置内湖镇。
       1996年3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撤销碣北镇并入碣石镇,同时成立碣石经济技术试验区(副处级)。
       1997年4月,从城东镇析出后坎、浮洲等8个管理区置河东镇。
       2022年9月,河西镇改设河西街道。 10月,城东镇、东海镇改设城东街道、东海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5年7月,陆丰市下辖3个街道、17个镇:东海街道、河西街道、城东街道、甲子镇、碣石镇、湖东镇、大安镇、博美镇、内湖镇、南塘镇、陂洋镇、八万镇、金厢镇、潭西镇、甲东镇、河东镇、上英镇、桥冲镇、甲西镇、西南镇。另有:汕尾市华侨管理区、铜锣湖农场、星都经济开发试验区、大安农场、罗经嶂林场、湖东林场、东海岸林场、红岭林场、畜牧果林场。 市人民政府驻东海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陆丰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碣石湾畔,位于东经115.25°~116.13°、北纬22.45°~23.09°之间。北面和陆河县、普宁市交界,东与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及惠来县接壤,西与海丰县和汕尾市城区为邻,南濒南海,全市陆地面积1687.7平方千米。

地质
       陆丰市地层主要属新华夏(距今2.25亿年~0.7亿年)和东西构造运动所形成。地质年代最早是三叠系,继而侏罗系、第四系。岩石主要是由花岗岩、砂页岩及第四系冲积沙砾石层组成。

地形地貌
       陆丰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陆丰市地势平坦,市境内最高山脉不上千米,700米以上山脉只有3处,一为峨嵋嶂山脉,位于市境东部,主峰峨嵋嶂,海拔980.3米,为全市最高点。二为罗经嶂山脉,位于市境东北部,主峰罗经嶂,海拔960米。三为乌面岭山脉,位于市境西部,主峰乌面岭,海拔738.4米。北部以山地为主,间有小盆地,中部与南部沿海多为丘陵、台地、平原与低洼地。整个地势走向除南部五峰山为东西走向外,其余山脉多为南北走向,与河流走向基本一致。

气候
       陆丰市地处广东省东部、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度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温暖,雨量充沛,日照充分,无霜期长,海洋性季风明显等特点。 陆丰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汛期降雨较为集中。市中心城区年平均气温大于21.8°C,最热7月,月均气温28°C;最冷1月,月均气温13.8°C。极端最高气温37.8°C(1962年8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0.9°C(1967年1月17日)。无霜期361天,农作物年可3熟。全市年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940~2140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2.55万卡/c㎡,属广东省大陆高值区,其分布大致与日照时数相同。光照条件除个别年份出现长期的阴雨天气外,一般都可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生长需要。全年年均降雨量为1997毫米,属广东省多雨区之一。降雨年际变化大,最高年(1961年)降雨量达3045毫米;最少年(1963年)仅有942.2毫米,是平均值52%;降雨量季节变化也明显,一般雨季始于3月份,结束于10月中旬,长达210天左右。汛期4~5月,平均雨量1730毫米,占全年总量的87%。

土壤
       陆丰市土壤肥沃,类型较多。主要有水稻土、南方山地草甸土、黄壤、红壤赤红壤、菜园土、潮沙泥土(河流冲积土)、滨海盐渍沼渍土、海滨沙土、石质土等10个土类70个土种。

自然资源
水资源
       陆丰市境内有河流22条,总长458千米,径流总量23.58亿立方米。大中小型水库山塘235座,总库容量3.82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螺河、乌坎河、鳌江、龙潭河。主要水库有龙潭水库、巷口水库、五里牌水库、箖投围水库、三溪水库和牛角隆水库等。其中,螺河长102千米,发源于陆河县与紫金县交界的三神凸山,为陆丰第一大河,集雨面积1356平方千米。陆丰市境内流域100千米2以上一级支流有螺溪、南北溪、新田河;龙潭水库位于市境东面,距中心城区43千米,于1959年兴建。水库集雨面积156.03平方千米,设计总库容量1.0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29万公顷,是国家大型蓄水工程之一。陆丰水量充足,全市年地表水径流总量38.96亿立方米,每1/15公顷耕地平均拥有水量7346立方米。同时有地下水4.9亿立方米及地热水(又称温泉)、矿泉水多处。水质好,水力资源较为丰富。据有关部门1986年的勘测调查,全市水力资源9.27万千立方米,年发电量8.6亿千瓦•时,可开发装机容量11.25万千瓦,年发电量4.2亿千瓦•时。全市已建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仅有9000多千瓦,年发电量仅2300多万千瓦•时,尚有较多水力资源可供开发利用。

土地资源
       陆丰市陆地总面积168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3.54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1%;宜林地7.9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7.4%;草地1.67万公顷,约占总面积的10%;水域(不含海域)3.6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1.6%。其中鱼塘8223公顷,此外还有山塘水库3000多公顷,滩涂1000公顷。土地资源的特点:一是类型多,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滩涂等,有利全面发展农业经济。二是潜力大,原土地生产力较低,潜力未充分发挥;土壤适应性广,发展旱地作物条件好;复种指数为215%左右,扩大冬种生产有潜力。三是台地广布,宜发展水果生产。

林业资源
       陆丰市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目前以人工森林植被为主,仅存有少量的次生阔叶林,主要森林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和经济林。主要的常见植物属乔木类的有樟树、马尾松、杉树、榕树等,灌木主要梅叶冬青、九节、岗松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芒萁、乌毛蕨等。主要的名贵树木有大戟科、桑科、棕榈科、梧桐科、豆科、茶科等。

矿产资源
       陆丰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6大类15种,以高岭土、石英砂、锡、锆、钛铁、硫铁矿等蕴藏量最为丰富。高岭土蕴藏量1亿吨以上,主要分布在大安、陂洋、八万、博美、城东、金厢等镇,其中大安镇分布面积达59平方千米,蕴藏量4000多万吨。石英砂总蕴藏量为1亿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星都、上英、东海、金厢、碣石、湖东等地,其中星都经济试验区的白沙埔,面积400多公顷,地面至地下2.5m深处纯属石英砂,蕴藏量达1000多万立方米。高岭土和石英砂品位均高,很有开采利用价值。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清雍正九年四月初七(公元1737年5月12日),朝廷析海丰县东部的坊廓、石帆、吉康三都建置新县,取原安陆县的“陆”字,取海丰县的“丰”字,命名陆丰县。陆丰县是由3个都(即坊廓都、石帆都、吉康都)组成,分设13个图和505个村(圩)。

移民文化
       陆丰市东南沿海一带、发现有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县境内,很早就有居民生活。
       唐僖宗年间(875~888年)黄果起义后,有一部分中原居民南移福建、江西、广东一带。后来几经唐、宋、元、明历朝,江西的庐陵、赣州和福建的厦门、漳州等地部分居民,又相继移入潮汕、海(陆)丰一带。
       明朝时,浙江的温台及福建的厦门等地倭寇作乱,戚继光、俞大猷率军平寇。至广东东部、见土饶、地广、民稀,奏请移民,时又从福建、江西移人一部分。明末清初,郑成功踞台湾图复明朝,在漳州反击清军。福建漳州、汀州、东山等地许多居民经本省潮汕地区迁入海(陆)丰。
       从县内居民部分族谱和其他历史记载考察,移人较早的东南地区福佬居民有李、范等姓氏,他们在北宋时从福建漳州、莆田一带沿潮汕平原移入;西北地区客家居民有彭、叶、黄等姓氏,他们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五华、兴宁、梅县等地区移入。

地方方言
       陆丰方言比较复杂,居民主要使用福佬话、客家话和军话3种语言,还有分属于以上方言但来源不同县各具特色的几种小方言,即疍家福佬话、漳州客家话和坎石潭军话。
       福佬话是陆丰第一大方言,主要分布于中部与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甲东、甲西、甲子、湖东、碣石、桥冲、博美、内湖、河西、上英、潭西、东海、金厢、城东、星都15个镇(区)和大安、大安场、西南、南塘、河东5个镇(场)的大部分村落。潮汕话(包括海陆丰话)过去被其他方言区的人称为“福佬话”,或称“河洛话”,现在都称为潮汕话,属闽南语系。 大多数居民讲闽南语。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界定,陆丰闽南语属于潮汕片,将陆丰闽南语归入潮汕片是从地域上接近而做出的判断。陆丰闽南语归入泉漳片闽南语的漳州支。
       陆丰话指的是以粤东闽语海陆片为主、潮普片为辅的闽南次方言。陆丰大部分地区(除甲子、甲东、甲西外)在语言学上属于粤东闽语西片海陆小片,陆丰甲子、甲东、甲西属于粤东闽语东片潮普小片。
       客家话是陆丰第二大方言,主要分布在八万、陂洋和铜锣湖3个镇(场)及大安、大安场、西南、南塘、内湖、博美、河东7个镇(场)的一些村落。客家话“海陆客”主要分布在陆丰市北部山区,来自明代闽西漳州府的客家移民“漳州客”主要分布在陆丰市河东镇后陂村。
       军话是一种含有官话成分但深受客家话、闽南话影响的混合型方言,分为青塘军和坎石潭军2系,主要分布于西南镇的青塘村和大安镇东七村的坎石潭村,还有西南镇溪云村的溪云、安安、马鞍山3个自然村,以及河西镇的大埔村。
       还有一种十分典型的非闽非客,亦闽亦客的混合方言——陆丰南塘镇的“汤沙话”,使用人口大约5000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综述
       陆丰传统文化作为海陆丰文化的组成部分,既保留中原河洛文化传承,又融合海洋文化特征,形成独特的闽南文化亚片区,其非遗数量和价值居全国前列。
       截至2018年5月,陆丰市已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15项(含国家级),市级项目30项(含国家/省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4个,市级基地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3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1名。
       截至2024年5月,陆丰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3项。其中,世界级项目1项(陆丰皮影戏)、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15项、市级项目36项。

正字戏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也有南下大戏之称,以中州音韵官话(正音)唱念,系南戏遗响,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历来被国内外戏剧界的专家、学者誉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正字戏有正音曲(杂以弋阳、余姚、青阳、四平的一种腔调)、昆腔、乱弹和杂调,是一个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2006年,正字戏被国务院公布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丰皮影戏
       陆丰皮影戏是中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潮州皮影戏的唯一遗存,是陆丰皮影戏是海陆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结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结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东省唯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2006年,陆丰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字戏
       白字戏,历史悠久,元末明初(或更早些时候)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白字戏原有老白字(闽南地方戏)、潮州白字(今称潮剧)和南下白字(海陆丰白字)三白之分,现为海陆丰白字的专称。
       海陆丰舞狮有多种,其来源不一,其中青塘村青面白额的“盖仔狮”(陆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最长,被尊为老大/狮王。

碣石五色狮
       五色狮承载着碣石镇丰富的历史文化。相传在明朝洪武年间,碣石卫城就已出现“五色狮灯舞”,并逐渐成为当地最具地方特色、深受群众喜爱且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娱乐项目之一。威武雄壮的“五色狮灯舞”,既融合了外地舞狮的特点,又独具海陆丰地方特色。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五色狮灯舞”成为了海陆丰文化的一张名片。
       碣石于明朝初期设卫,建有碣石卫浅澳炮台,是明清时期中国的海防军事重镇,期驻军由朝廷在全国各地统调。相传在明洪武年间碣石卫城舞“五色狮灯舞”就已有之,并逐渐成为碣石镇最富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历史最悠久的民间传统娱乐节目之一。威武雄壮的“五色狮灯舞”既融洽了外地舞狮特点,又独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突出当地民俗的传统舞蹈。“五色狮灯舞”的制作方法是用竹片扎成骨架,裱上薄棉纸或绢布,狮身高2.8米、长3.2米、宽1.2米,内空,有安插火烛的装置,分狮头和狮尾,狮腰用软绳连接,可以前后活动,狮头和狮尾各装竹杆一支。五只狮分别涂上青、蓝、红、黄、深蓝五种颜色,故称“五色狮灯舞”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舞
       英歌是粤东陆丰市甲子镇的传统民间舞蹈。据有关专家认为,甲子英歌与普宁英歌同一渊源,已有300多年历史,但在传承中经不断演变,又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甲子英歌以表现梁山泊好汉乔装攻打大名府的壮丽舞蹈场面,弘扬正义、赞美机智和抒发英雄豪气。表演队伍定制为107人,比梁山泊108条好汉要少1人,分前部和后部。前部又分“武畔”25人,一色花脸脸谱,“文畔”12人,一色武生脸谱,另还包括花鼓公、花鼓婆各2人;后部则为演小戏、乐队及旗队人员。

滚地金龙
       南溪村“滚地金龙”表演时,由二人钻入“龙身被套”,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整个表演过程分为“开场见礼”、“打围巡洞”、“游潭戏水”、“抻筋洗鳞”、“伏蛰闻雷”、“迎雷起舞”、“驾云飞腾”、“收场还礼”八个舞段,表演中模仿的龙旋舞飞腾、戏水嬉耍、沉思奋醒、柔静盘曲、勇猛奋进等动作。伴奏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大唢呐按不同的表演情节吹奏不同的曲调,有【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八板头】等曲牌。表情丰富、套路众多、舞段精彩、技艺兼善是这个舞蹈的基本特点。陆丰滚地金龙主要在大安镇南溪村、安云村,西南镇青塘村、顶潭村、安塘村、安博村、磁西(九乡)王厝村,城东镇上神山村,潭西镇深沟村,汕尾市区香洲街道和顺村(盐酸角)等村流传。2006年,陆丰滚地金龙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仙骑八兽
       大安“八兽舞”源于唐武德五年安陆县奠基庆典,时人以“八兽”出贺。由于“八兽”造型逼真,气势非凡,被视为吉祥之物。之后,大凡大型庆典,必出“八兽”。大唐遗风,绵延千余年,流传至今。道教始于东汉,兴盛于唐代,并延续于宋、金、元、明等朝代。至清代,因道教被视为汉人的宗教而受到压制。“八仙”属道教人物,唐朝已有“八仙”传说,但并没有“八仙骑八兽”的出现,至宋时“八仙”才定形。“八兽”是指麒麟、狮、象、绵羊、青牛、老虎、鹿、马八只动物,是传说中“八仙”的座骑,由六男二女八位儿童扮成八位仙人骑在八兽上进行表演,故也称“八仙八骑”、“八仙骑八兽”。依据各仙座骑及表演时的出场顺序分列如下:一是汉钟离骑麒麟、二是吕洞宾骑雄狮、三是韩湘子骑绵羊、四是曹国舅骑青牛、五是李铁拐骑猛虎、六是张果老骑骏马、七是何仙姑骑福鹿、八是蓝采和骑大象。

博美飘色
       博美飘色俗称博美美景,据考证是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一七六八年),是从苏州传入,由当时的博美经商名人林广神,字尚智,太学士,于苏州经营红糖批发生意时,适逢当地节日,举办文艺巡游活动,有感于飘色表演的逼真,精巧的化装,仪态优美的特点,深受感动;随之拜请当地艺人为师,购回八套飘色道具,并聘请名艺人到博美传授指导创办飘色艺术、化装技巧等。从此博美飘色每逢春节、元宵、三月二十三等传统节日都举办飘色表演,至今代代相传,并有所改进创新和发展。博美飘色的表演特点:可分为顶桩和下桩二部份,每架飘色高450厘米—500厘米,都以一个长250厘米,宽120厘米,高80厘米的景床为小舞台,台面站立的人物造型称为“屏”,也称下桩,凌空而起历史英雄人物造型称为“飘”,也称顶桩。两者由一条精心特制锻造各种不同规格和形状各异的钢条为景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来表现飘色的特点,突出历史英雄人物的爱国主义气概。博美飘色现有只办五架,过去每架飘色需要八人抬着进行巡游,现经改装利用板车轮只需四人推进就可以外出巡游。飘色必须严格挑选8—18岁男女儿童为扮演者,每架飘色需3—5人。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钱鼓舞
       钱鼓舞,又称《踏钱鼓》,是一种历史悠久,艺术独特的民间歌舞。由二个角色或四个角色演唱,今人多编作群舞。演员为童伎,男女配对;身着彩衣,绿男红女。头戴哪叱帽,手持舞具钱鼓,载歌载舞。原始形态,多穿插有人物、情节。今天流传下来的故事,有《陈三磨镜》、《郭华卖胭脂》、《裴航遇云英》等。这些故事的本身或缘于《唐人传奇》,或源于《宋元话本》,形态古老。演出时,有帮腔,亦有伴奏。帮腔衬词用“啰哩嗹”,是一种古老的梵曲。伴奏乐曲有《柳青娘》、《双清》、《钱鼓尾(串)》等。《柳青娘》是一支古老的“牌子曲”。《钱鼓串》很独特,其音乐语言可谓仅见。舞蹈动作有二套,一套属《钱鼓》的舞蹈动作:如击鼓、摇鼓、打鼓、抖鼓、抛鼓、接鼓等;一套属串演故事的戏曲动作:如骑马、勒马、望楼、磨镜、照镜、穿针、引线、绣花等。两套动作,揉合一起,天衣无缝,是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向戏曲艺术过渡的绝妙范例。

麒麟狮舞
       陆丰麒麟舞是陆丰民间一种融武术、舞蹈、音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活动之一。与历史上民众反抗强暴、异族入侵有关,后衍变成盛会节日共庆瑞祥的文娱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和喜庆节会上表演。被列入陆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海舞龙
       东海舞龙是陆丰民间传统文艺节目之一,表演时以正字戏、吹打乐伴奏,龙身长56米,代表了56个民族,随着雄壮的鼓乐,巨龙翩翩起舞,游龙戏珠,场面非常壮观。

湖东狮舞
       湖东舞狮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它以弘扬传统文化,驱邪扶正为内容,有喜庆欢乐之象征。是湖东群众历来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项目。被列入陆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东舞狮,俗称舞虎狮。是湖东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清朝年间从何处流入无以考究。但历史以来,一直被当地群众视为能驱邪恶、制凶煞的一项民俗活动。故每逢传统节日、新建筑物落成、桥梁通车等庆典活动都要请“虎狮班”来舞一舞。人们希望能借“虎狮”冲去晦气。湖东舞狮一般在每年的旧历十二月廿四日“神上天”那天和十二月三十日大年夜出演。春节期间,最受人们欢迎,不论男女老少,一听到“虎狮班”锣鼓声便要争先围观。“虎狮”一到即燃放鞭炮迎接,以求“虎狮”冲去旧年晦气带来新年平安。

木雕
       陆丰木雕是海陆丰地区一项民间雕刻艺术。 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多用樟木为料,素以多层镂空、金碧辉煌、夸张装饰的风格著称。金漆木雕始于唐宋,盛于明清,通常作为建筑物、家具及神器的装饰或构件。碣石木雕工艺起源于明代初期,兴盛于清代初、中期。2013年8月,碣石木雕被公示为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碣石木雕的产品规格多样,花色齐全,分挂件、立体摆件和圆雕。产品造型生动,构图优美,形神兼备,工艺巧妙合理,不变形。一般选用的材料是樟木、柚木、红木、楠木等;主要工具有铅笔、纸、尺、锯子、各类凿刀、砂纸、贴金笔等。工艺流程:1、打图;2、选料;3、打坯成形;4、雕刻纹理;5、打磨;6、上漆成品。主要产品有:挂屏、立屏封、各类佛像、神像。

出花园
       最有地方特色的成人仪式——出花园
       民俗大师钟敬文先生认为,出花园是一种特殊的成人礼。是海陆丰地区和潮汕地区特有的。 无论男女,长到虚岁15岁,就要“出花园”,表示已经长大成人了。“十五成丁,十六成人”,古时女孩15岁可以出嫁了,男孩15岁可以当壮丁。为什么叫做“出花园”呢?这是因为海陆丰人和潮汕人供花公花婆(或叫公婆神、床脚婆)为小孩的保护神,孩子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像是生活在花园中一样,风吹不到,雨淋不着。如今成人了,就要走出“花园”,经风雨,见世面,承担起成人的责任了。

上英独角麒麟
       上英独角麒麟舞是陆丰民间岁时习俗的一项驱邪引福的舞蹈活动。是一种以中国传统武术中南拳为主要动作的动物舞蹈。它不仅清晰反映上英民俗文化的演变,还动态地揭示了上英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地方特色较浓厚的民间传统动物舞蹈之一。被列入陆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潭西金狮舞
       潭西金狮舞历史悠久,意蕴深邃。它的舞蹈动作、造型、舞韵、器乐伴奏等不仅能反映潭西民俗文化演变轨迹,更能动态揭示汉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历程。被列入陆丰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潭西金狮舞俗称“打虎狮”或“演虎狮”。是传统的民间舞蹈。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它对研究中国民间舞蹈历史,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舞蹈动作、造型、舞韵、器乐伴奏等体现了艺人们高超技艺,蕴涵着一定的科学基因,对研究中国民间舞蹈和广东音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对研究中华武术——“南拳”也是极其重要的材料。

吹打乐
       南塘庆兴班为代表的《南塘吹打乐》是广东省音乐之一,它以大小唢呐“吹歌”为主,再辅于锣、鼓、钹等打击乐组成吹打乐,有时辅于弦乐演奏,穿插有头、手、腿顶着瓷碗进行高难度单吹或单人双吹等表演形式。2006年7月代表广东省队到河北省北戴河参加全国第七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全国吹歌展演获得“特别优秀奖”和“吹歌大王”荣誉称号。

紫竹观道教音乐
       陆丰河西紫竹观道教音乐源远流长。远在晋代道教卢循等起义失败,部分余众分散到海陆丰,散居于沿海港门及岛屿,史称“卢亭”。从那时起,海陆丰就有了道教、道徒及其道观、道乐等。紫竹观源于宋代甲子门的玉清宫,清康熙二十七年(一六八八年)迁于陆丰县东海窖菜园仔称“觉生堂”,原址保存至今。清乾隆期间,又再迁于今陆丰市河西镇湖口大峰山,改“觉生堂”为“紫竹观”,俗称“湖口庵”。紫竹观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60多平方米,整体建成前中后三殿,前殿供奉“王灵官”;中殿“玉皇大帝”,左右有吕纯阳邱长春等道教祖师;后殿:天官、地官、水官及南辰北斗星君等。属全真教龙门派之法脉。紫竹观道教音乐分为两部分:一为道徒早晚课读的仪礼配乐;一为神诞法事的法乐。其吟唱音乐全照经文,历代相传,一字无改,唱声曲折,故俗谚称“聪明戏仔,鲁笨师公”。谓其故守传统,不知变化。然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值得称许。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旱龙船
       湖东旱龙船,又称“山龙船”。是靠海的湖东人民每年端午节见惯了水上龙船竞渡,模仿水上赛龙船划行动作,在陆地上象征性地划龙船。相传始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由镇内群众始创。自清代以来,多在节日和庆典活动进行。长20米,30至46人表演,演员分成两排,站立于船中。表演时,用腰带系着船体,以步代舟,带动龙船前进。在船内锣鼓声和指挥者的指挥下,执桡者有节奏的口呼号子作起落整齐的划桡动作,集体操作划行,掌龙头和舵尾者也做相应的配合动作,观之恰似船行水上,场面热烈,构成一幅力争上游,赛龙夺锦的动人画图,丝毫不逊在港池内溪上龙舟竞渡的情景。特别是,当桡手们随着嘹亮的哨音唱起优美的渔歌时,更造成了一个迷人的境界,渔歌有对唱、合唱。富有地方特色的旱龙船是本地群众喜爱的文艺活动表演项目之一。2009年入选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色文化
       陆丰市是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全国十三块革命老根据地——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县份之一。 早在1921年,陆丰人民便追随革命先驱彭湃开展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1922年10月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农会组织;1925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特别党支部,1927年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三次武装起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镇压革命的第一枪,于1927年11月3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宗教文化
       2014年,陆丰市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4类宗教,佛教、道教于唐代传入陆丰,天主教和基督教则在清代传入陆丰。有佛教协会、道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三自爱国会4个宗教团体,广东尼众佛学院1所。全市备案教职人员162人,佛学院学生200多人,信教群众17.3万人(其中佛教11万人,道教4万人,天主教1.2万人,基督教1.1万人)。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72处,其中佛教27处,道教11处,天主教15处,基督教19外。

风景名胜
       陆丰市海岸多沙滩,奇岩怪石,岬角与海湾错落分布,阳光、海水、沙滩、寺庙颇具特色,有“东方的夏威夷”、“粤东明珠”、“粤东旅游的黄金海岸”之称。全市旅游资源以宗教旅游资源为主,伴以景色旖旎的风光旅游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悠久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以工艺产品为主的购物旅游资源,五者优势互补,得天独厚。主要旅游景点有“神、海、沙、石”四者兼备的碣石玄武山一金厢滩滨海旅游区、依山隅海的“海上公园”田尾山、千年古刹河西清云山定光寺、甲子待渡山甲秀楼、甲东麒麟山、潭西法留山等。 陆丰市全市现已开发的旅游景区有三个,即玄武山、金厢滩和清云山旅游区。

福山妈祖
       福山妈祖石雕像位于陆丰市城东镇天后宫的福山上面,整个雕像高达24.99米,雕像将由366块雕刻的石头堆垒而成,重达2000多吨。通过规划后的福山天后宫,面积有68.93万平方米,将建成一个以妈祖文化为中心的主题公园,也将成为陆丰一处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风景区。

碣石玄武山
       玄武山旅游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佛道两教合一的宗教场所也是粤东地区一处历史悠久,驰名海内外尤其是东南亚的名胜古迹,元山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玄武山有元山寺、福星垒塔、古戏台、三台保障、太平石、麒麟石、起龙岩、龙门石、四美亭等多处胜迹,是粤东地区一处历史悠久的景仰中心。

清云山
       清云山位于陆丰市河西镇西北,定光寺建于清云山下。定光寺原称清云寺,初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该寺是东江地区闻名的佛教古刹。主题建筑大雄宝殿气势宏伟,占地700平方米。清云山境内还有“狮山”、“象山”、“严公洞”、“火口山”等传奇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

金厢观音岭海滨旅游区
       观音岭位于碣石镇北与金厢交界之处,因岭上有观音禅淙堂(水月宫)而得名。岭下海滩长达8千米,海中距岸100m处水深才1.5m,距岸200m水深2m。沙白、水清、浪小,是一个理想的天然游泳海滩。岭前奇山众多,有周恩来、叶挺同志当年抢渡香港下海处的龙石,汕尾市境内最大的摩岭刻“镇海石”,明钦差大臣成大猷、郑岳山刻“镇海石”,“扬威止水”于镇海石上。该处以“神、海、沙、石”兼备而闻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题“粤东旅游黄金海岸”于石上。

著名人物
       黄易(1631~1677年),陆丰大安镇石寨村人,在清代曾冒死上《奏开界疏》,主张开海禁以救黎民而惊动朝野。任福建归化县令时,兴教育,修水利,建路桥,造福百姓,政绩彪炳。后随朝庭平三藩,为国捐躯。康熙帝感其英烈,追赠其为福建省按察司佥事,赐谥“忠贞”,亲拟悼文,在闽粤建祠纪念。乾隆帝又赐祀京都昭忠祠,树为百官典范。

温源宁(1899年~1984年)
       广东陆丰人。英国剑桥大学法学硕士。1925年起,历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英文组主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外国文学系讲师等职。1935年起,与林语堂、全增嘏、姚克等合编英文文史月刊《天下》。1936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员,1937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处驻香港办事处主任,1946年被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6年起任国民政府驻希腊大使。1968年以后定居台湾,直至去世。温源宁的代表作有英文人物随笔集《一知半解》(又译作“不够知己”、“不完全的了解”)。温源宁是目前所知最早向国人介绍大诗人T.S.艾略特和著名小说家D.H.劳伦斯诗作的,其功不可没。

陈宝寿(1907.04~1983年)
       原籍陆丰县水墘乡,出生于陆丰县东海镇,后入赘海丰建茶村。正字戏文武生,也能反串演正生(老生)、公(正公)。

黄振邦(1916~2006年)
       广东陆丰人,实验物理学家,著真空专家,教授。

彭光涵(1918.10~2012.05)
       广东陆丰人,参与拟定”国旗、国徽、国歌、首都、纪元”方案,国旗诞生历史见证人,原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

向华强(1948~)
       大安人,香港电影出品人、监制、演员、中国星集团主席,香港黑帮组织“新义安”的龙头家族成员。

荣誉称号
       2020年5月18日,陆丰市在2020全国县级市传播热度排名第98名。
       201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2021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陆丰市位列其中。
       2021年9月2日,陆丰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2022年6月,陆丰市入选2021年度广东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2022年7月,陆丰市入选广东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省级试点县。
       2022年10月8日,陆丰市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2024年3月,入选第四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25年4月,入选新型城镇化建设第二批试点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