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来县,隶属广东省揭阳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揭阳市西南部。东连汕头市潮南区,西接汕尾市陆丰市,北邻普宁市,南濒南海。以县治惠城镇为中心,东距汕头市78千米,西至广州市402千米,从神泉港水路至香港137海里。陆地面积1253平方千米,海域面积7689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11.53千米。截至2024年末,惠来县常住人口106.69万人。截至2024年,惠来县共辖15个镇、3个农林场。
       惠来县是揭阳市唯一的沿海县,揭阳滨海新区的所在地。惠来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粤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门户,自隋朝时,已有从惠来沿海出发的商船前往台湾岛进行商贸活动。2017年3月,惠来沿海海丝遗迹与广州十三行、黄埔古港、湛江徐闻古港等10个单位荣获“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称号。
       2024年,惠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4.86亿元,同比增长15.2%。第一产业增加值74.13亿元,同比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49.00亿元,同比增长24.6%,第三产业增加值161.72亿元,同比增长3.4%。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惠来县,因县治设于惠来都,故名。

建置沿革
       古,为百越之地。
       秦、汉,属南海郡揭阳县、博罗县辖地。
       东晋咸和六年(331),从南海郡析出部分地域设立东官郡,在今惠来西部地区置海宁县,隶属东官郡。义熙九年(413),又从东官郡析置义安郡(郡治设于今潮州市),海宁与海阳、潮阳、绥安、义招为其属县。
       唐武德四年(621),撤海宁县,并入潮阳县。
       五代、宋、元,属潮阳、海丰县辖地。
       明嘉靖三年(1524年),析潮阳县大坭、酉头、惠来三都和隆井都之一半(即赤洲、东陇、后溪洋等7村。原隆井另半都即平湖、古埕、神山等11村在潮阳境内,为大坭、酉头都地所隔,因同为产盐区,故合为一都),析海丰县龙溪都(即赤洲、东陇、后溪洋等7村。原隆井另半都即平湖、古埕、神山等11村在潮阳境内,为大坭、酉头都地所隔,因同为产盐区,故合为一都)合置惠来县,隶属潮州府。
       民国元年(1912),府制撤销。惠来县先后由潮汕安抚使、潮州军务督办、潮梅镇守使管辖。民国3年(1914),属广东巡按使潮循道。民国9年(1920),撤潮循道,属潮梅善后处。民国14年(1925),属东江行政善后处、东江行政委员公署。民国17年(1928),属东江善后委员公署。民国21年(1932),属东区绥靖委员公署。民国25年(1936),属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8年(1949)4月,潮汕地区分为七、八二个行政区,惠来隶属第七区。5月,惠来县全境解放,隶属潮梅人民行政委员会。12月,属潮汕专区。
       1950年2月,属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潮汕专区。
       1952年,属粤东地区。
       1956年,属汕头专区。
       1958年12月,撤销惠来县,分属普宁县、潮阳县辖地。
       1961年3月,恢复惠来县,隶属汕头地区。
       1983年,汕头地区和汕头市合并,实行市辖县体制,属汕头市。
       1991年12月,潮汕地区的政区建制作了一次大调整 ,汕头市域分设为今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原揭阳县分设为榕城区和揭东县,设立揭阳市(地级),下辖榕城区、揭东县、普宁县、揭西县、惠来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5月中旬,撤销南山管理局。6、7月间,将原划入管理局的河田、盐岭地带36个自然村归还惠来;将原从惠来划入管理局的雷岭地带28个自然村划入潮阳县;将原属惠来的整个梅林区(第四区)划入普宁县。同时期,将陆丰县甲子区划入惠来,至1950年4月如数归还陆丰县。
       1958年9月,潮阳县雷岭乡20个自然村并入惠来县红旗人民公社。同年12月,撤销惠来县建制,关门山以东区域并入潮阳县,以西区域并入普宁县。
       1959年4月,原属惠来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的横山、横山张、天星湖、谢厝乡、大陂陈、大陂林、黄厝巷、下砻家、后旗、溪尾共10个自然村划入陆丰县(现汕尾陆丰市甲西镇衡山、天湖、大陂3个村);陆丰县陂洋公社部分村庄划入普宁县。惠来复县后,普宁县把从陆丰县划入的三池埔1个自然村划归还惠来(现属葵潭镇)。原属惠来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的马鞍山农场被留为普宁县辖区。原属惠来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石坑、龙须口、双山、诗家4个村被留为潮阳县辖地(现属汕头市潮南区井都镇)。原划入惠来的雷岭乡20个自然村仍归还潮阳县(现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
       1975年,潮阳县实施南山截洪工程,须经惠来县田心、华林交界处入海。经省政府批准,惠来县田心公社划入潮阳县(现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部分地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惠来县辖15个镇:惠城镇、华湖镇、仙庵镇、靖海镇、周田镇、前詹镇、神泉镇、东陇镇、岐石镇、隆江镇、溪西镇、鳌江镇、东港镇、葵潭镇、侨园镇。另辖4个乡级单位:东埔农场、葵潭农场、青坑林场、揭阳(惠来)沿海经济开发试验区, 县人民政府驻惠城镇南门大街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惠来县,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揭阳市西南部。处于北纬22°53′30″~23°11′10″,东经115°54′55″~116°34′10″之间,东连汕头市潮南区,西接陆丰市,北邻普宁市,南濒南海,总面积1188.1835平方千米。

地质
       惠来县,县域出露地层,主要有中生界三迭系上统、侏罗系下统、侏罗系上统和新生界第四系晚期沉积物。

地形地貌
       惠来县,地处大南山南麓,枕山面海。东西直线距离67千米,以县治惠城为界,东部南北直线距离在11~17千米之间,西部南北直线距离在18~33千米之间。北部为山区,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丘陵地带,中南部多为平原台地,中部至东部沿海多为沙难地,西南部沿海多为海、河塭地。海岸线岬角发育,曲折多湾。地势北高南低。西部高于东部。北南倾斜度较大,境内最高峰犁头炼海拔822.7米,最低地带神泉镇,平均高程不足3米。全境基本属滨海丘陵地形,总面积187.95万亩(125362.65公顷)。

气候
       惠来县,属亚热带季风区,夏季长,秋季短,日照时数长,季节性不明显。2021年主要天气特点:降水异常偏少、气温明显偏高、台风影响偏轻、灰霾日数数减少。4月15日开汛,与常年入汛时间(4月6日)接近。年总降雨量 1260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29%,年平均气温23.0℃,偏高0.8℃。年极端最低气温4.7℃,极端最高气温35.6℃。

土壤
       惠来县,土壤有水稻土、山地黄壤、山地红壤、赤红壤、潮沙泥土、滨海砂土、滨海盐渍沼泽土共7个土类,12个亚类,29个土属,57个土种。

水文
       惠来县,境内河流多,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有5条,分别是龙江、罗溪、雷岭河、鳌江、西石湖水系:100平方千米以下河流有铭湖溪、溪东溪、大潭水、赤澳水、东铺水,河流短促,独流人海。流域总面积1253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2021年,惠来县蓄水工程144宗,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35座、小(二)型水库101座、山塘87座:总集水面积424.14平方公里,总蓄水量 3.998297亿立方米,正常蓄水量 2.809702亿立方米。
       全县江海堤围14条,总长度214.71千米,捍卫耕地面积18万亩(12006公顷)、捍卫人口98万人;其中集水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河系5条,分别是龙江河、雷岭河、鳌江河、西石湖罗溪河 ;捍卫耕地面积万亩以上堤围9条,总长度160.65千米;沿海防潮堤围6条,分别是东陇海堤凤山港海堤、见龙海堤、西石湖海堤、西港海堤、鳌江防潮堤。水闸(陂)工程160宗,其中大型水闸1宗、中型水闸9宗,其他穿堤、拦河、引水、蓄水、排水等涵闸150宗。

土地资源
       2021年,全县土地资源总面积187.6507万亩(125100.45公项)。全县土地分三大类: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150.7783万亩(100518.85公项),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0.35%;建设用地,面积20.5618万亩(13707.8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0.96%,其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 11.0921万亩(7394.72公项),交通公路用地面积1.5891万亩(1059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6.3106万亩(10873.7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69%。

生物资源
       据历史记载,惠来县有兽类、禽类、蛇类外,主要生产淡水鱼、海产品。海洋鱼类有3个纲,30个科50多个品种,惠来县海域底栖生物种类,呈现明显的亚热带沿岸种群区系特征,以适应高盐性种及广盐性广布种为主。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主。全县海域出现53科81种,其中有:环节动物、螠虫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等。鱼类已知有68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有100多种。主要有石斑鱼、鳗鱼、带鱼、晚鱼、鲈鱼、乌鲳、马饺鱼、乌贼、鱿鱼、金枪鱼、鲨鱼、银鱼、海鳗等。贝壳类有经济价值较高的鲍鱼、海胆、响螺、西施舌、牡蛎、蚶、日月蚝、红螺、花蛤、泥螺等。海藻类以紫菜、赤菜、海带产量居多,为县名优特产。2021年,全县森林覆盖率53.3%,水果种植面积21.023万亩(14022.35公顷),其中荔枝17.36万亩(11579.12公顷),水果产量14.511万吨。水果品种33类120种,有荔枝、龙眼、菠萝、油柑、杨桃、柑橘、芒果、青梅。

矿产资源
       惠来县,矿产资源种类较少,2021年,全县辖区范围内,矿产18种,其中金属矿有金、银、铜、锡、铝、锌、钨、钴、铬、镍、钛铁矿、锆英石;非金属矿矿有黄铁矿、毒砂矿、高岭土、花岗岩、饰面花岗岩;能源矿有煤、泥炭。惠城镇后洋村钟丘洋有含铜多的金属矿,探明铜矿资源量11.3万吨,伴生铅锌矿和银矿,可以综合回收利用,是优势矿产之一。神泉图田村一带锆英石、钛铁矿有一定规模储量。全县范围内建筑用花岗岩储量比较大。

历史文化
方言
       惠来方言以潮汕话为主和少数客家话。

非物质文化遗产
       惠来县有国家3A景区3处,省级文保单位6处,市级文保单位1处,县级文保单位30处;省级非遗项目11项,县级非遗项目4项;地方特色美食主要有隆江猪脚、隆江绿豆饼、靖海豆辑、客家擂茶等。

抛锣
       抛锣,是惠来县华湖镇堡内村“小梨园”独创的民间艺术形式,是运用潮州大锣鼓队敲锣手所执铜锣,在二板鼓乐《将军令》、《万年欢》、《画眉跳架》、《粉红莲》等鼓点中,按照击鼓节奏,将铜锣垂直的、整齐地抛上铜锣手各自位置上空,然后稳妥的将落下铜锣接住,鼓点不停则动作周而复始。

潮汕工夫茶
       潮汕地区饮茶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当时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有诗曰“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其中酪奴即是茶的别称。至清代中期,潮汕地区饮茶已蔚然成风,清俞蛟《潮嘉风月记-工夫茶》中就有了“工夫茶”的最早记载,当时工夫茶冲泡方法业已形成规范。

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传统剧目在潮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荔镜记》、《苏六娘》、《刘明珠》等精品剧目;传统折子戏《扫窗会》、《杨令婆辩十本》、《闹钗》汇聚了传统潮剧的精华,被誉为“百花潮中的三块宝石”。

赛龙舟
       赛龙舟习俗在岭南水乡地区广泛流行,是惠来端午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揭阳赛龙舟的历史悠久,据清雍正《惠来县志》载:端午于溪港池塘集舟竞赛,夺取旗标。当地传说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阳曾广邀龙舟竞赛,并授予揭阳棉树村红龙“钦差大臣丁赏”锦旗。揭阳榕江南北二江、练江、龙江等江河水深流长,适宜龙舟竞渡,是故赛龙舟在揭阳广泛分布于榕城、揭东、普宁、惠来、渔湖等地。

惠来英歌
       惠来英歌,是潮汕地区独特的民间舞蹈,神泉英歌队是潮汕英歌在惠来传承的一支,形成于清朝中期,距今约120多年历史。“神泉英歌”根据小说以梁山泊英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星,共一百零八好汉为原型,以脸谱化和夸张的动作创编。表演内容主要表现水浒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战斗豪情和英雄气概。

惠来九鳄舞
       九鳄舞主要分布于揭阳市惠来县并流传到周边一带,它的起源与唐朝韩愈任潮州刺史时,驱除恶鳄,为民兴利,深受潮汕民间敬仰有密切关系。相传清雍正年间,惠来县城移建韩祠、韩塔于英内学宫两侧,年节拜祭韩文公时,必焚化纸钱和篾扎纸糊的“鳄鱼”等冥品,有的儿童拿起未烧化的鳄鱼挥舞玩耍,从而形成了“舞鳄”、“游鳄灯”等活动,后便逐渐发展成为富有特色的九鳄舞,并成为春节、元宵期间当地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

风景名胜
靖海古城墙
       靖海古城墙,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城周围560丈,墙高二丈一尺,四门城楼四座,每座城楼有窝铺二间,筑城历经13年建成。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修,雍正五年(1727)复修。城周围缩少为501丈,城高一丈四尺,靖海古城墙属于罕见的石头城墙,城墙两边条石垒砌,中间夯土。城墙布满垛口,垛上有望孔,四门均有瓮城及城楼、跑马道。是揭阳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城墙,也是粤东地区迄今保存较完好的古城墙遗址,于2010年入选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碑山灯塔
       石碑山灯塔,又称赤澳灯塔、赤沙澳灯塔,位于靖海镇坂美村石碑山上,紧靠南海,是汕头至广州海上的第二转向点,属国际航海灯标。原塔为高36.5米的圆形塔,漆黑白二色横带,故有“花灯柱”之称。1928年改建,1932年由中国接管,1943年被炸毁。1948年重建后改为高33.5米的斜格钢塔,灯为白色环照闪光,用电力发光,日落而亮日出而熄,每隔10秒闪光一次,视距18海里,设有雾中信号。根据交通部指示,1989年在原灯塔东南侧40米处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灯塔,塔高59米,灯高68米,灯光射程24海里,顶部装有六块翼板。石碑山灯塔是是中国16个导航台中最高者,有“亚洲第一航标塔”之称。

海角甘泉
       海角甘泉,位于神泉镇东南角海边。宋时是海滩上一个淡水泉眼,明时砌成泉井。清乾隆十七年,惠来知县王玮在泉井东侧筑建主持建造甘泉亭。甘泉亭为八根石柱小亭,亭内立一碑,碑高190厘米,宽90厘米。2019年5月1日,海角甘泉被列入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塔
       文昌阁塔,位于惠来县城之南,初建于明嘉靖年间,为风水塔,属古砖石结构,贝灰夯筑,状为三层八角形,密檐式塔檐,高23米,每层皆有石柱支架,外有栏杆,内有旋梯可上;藻井上绘有八卦图。第三层北门上刻有清知府周硕勋“巢凤凌云”楷书。

地方特产
惠来荔枝
       惠来荔枝,广东省惠来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惠来荔枝主要品种有“怀枝(又名凤花)”“乌叶(又名黑叶)”“糯米糍”等。其中怀枝果品浑圆、红艳,果肉白蜡色、晶莹剔透,口感爽滑多汁,甜美香郁,单果重 21g~28g,可食率大于73%,可溶性固形物18%,可滴定酸含量 0.17%,总糖15.6%、氨基酸和维生素含量高,其中维生素C含量17mg/100mL,种子多数大而饱满,营养丰富、品质优良。
       2007年12月27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惠来荔枝”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20年,惠来荔枝入选广东省第三批和国家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隆江芥兰
       隆江芥兰,茎粗壮直立、细胞组织紧密、含水分少、表皮又有一层蜡质,嚼起来爽而不硬、脆而不韧。胡萝卜素、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并含有丰富的硫代葡萄糖苷。

荣誉称号
       2005年,惠来县被国家授予中国荔枝之乡。
       2021年1月,惠来县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21年9月,惠来县入选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022年7月,惠来县入选广东省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23年11月,惠来县入选“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县。
       2024年5月,入选广东省首批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
       2024年8月,入选广东省首批县域“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区域。